APP下载

贾平凹文学写作的“参考文献”

2022-05-30董兴杰

书屋 2022年9期
关键词:后记山海经贾平凹

董兴杰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在文学写作中也不可或缺,即使像素有“鬼才”之称的贾平凹也离不开参考文献,只不过在其文学写作中参考文献是隐而不显的。

贾平凹有个习惯,在每部长篇小说后都有“后记”,可以说后记里隐藏着贾平凹文学写作的所有秘密,记录着写作的缘起、过程和文学观,当然也交代了参考文献以及他的致谢。

贾平凹明确交代参考文献并致谢的自觉很大程度上源于一场官司。早期写作时,贾平凹追求一种“美文”境界,想方设法把语言写得优美,把句子写得富有诗意。贾平凹也写诗,他戏言编辑曾这样评价他的诗作——每一句都有韵味,但句子连在一起整首诗便诗意全无。在文学写作中引用诗句,是他惯用的手法。1993年引起巨大争议的《废都》横空出世,在一篇创作问答中,贾平凹明确回应写作《废都》时曾随身带着女诗人范术婉的一本诗集。“她声名不大,但我极欣赏她的才气。她的诗集给我许多感受,我从中得到了许多关于女人的感觉。我在此向她致谢。她的才华确实在千人之上。”贾平凹与范术婉本来相识,这本诗集便是范术婉赠送他的《消瘦的时光》。在《废都》里,贾平凹多处直接引用了诗集中的诗句,像“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钟声把夜敲凉”等。《废都》正文后也写了后记,但没有提及引用诗句一节,故尽管已在公开场合向范术婉致谢,但还是被范起诉至法院,状告其抄袭。这起引人注目的文坛官司最后以和解结束,却给贾平凹造成颇为深刻的教训。本来《废都》引起巨大争议已经让他狼狈不堪,恼人的著作权官司更是雪上加霜,此事给贾平凹一个大大的提醒,文学写作中引用文献一定要注明并向著作权人致谢。这几乎成为此后“后记”中的一个必要内容。

一个直接而又明晰的例证是《废都》出版两年后的《白夜》后记,贾平凹用一大段文字说明小说引用的四个文献并致谢。1993年秋,贾平凹到四川绵阳参加“中国四川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白夜》中穿插的部分目连戏剧情文字,“便是从那次会议上获得的《川剧目连戏绵阳资料集》中,由杨中泉、唐永啸、米泽秀等先生执笔整理的四本目连戏中摘录的。同时,也参照了杜建华女士所著的《巴蜀目连戏剧文化概论》一书中所提供的剧目剧情。在此,向他们致谢”。此外,《白夜》引用了苏州东山金家雕花大楼的简介材料,还有署名“张三”编写的《精卫填海》的寓言,贾平凹都在后记中都作了明确说明,并向知道姓名和“实在不知道”姓名的作者致谢。

贾平凹自称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乌鸡是乌到了骨头里”,还写过一部自传体小说《我是农民》。贾平凹在当代文学界是一个符号式的存在,其小说多属乡土文学,从秦岭写到商州再写到他的家乡棣花,他是以乡村来写中国来写这个时代的。除了经常的下乡走访踏查获取素材之外,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文献资料能给他提供现成而又难得的乡土文化元素。在长篇小说《古炉》写到一半时,他得知陕北有一位铰花花(剪纸)能手老太太周苹英,并得到了一本她的剪纸图册,其中还有西安美术学院教师郭庆丰的一篇评介文章。“文章写得真好,帮助我从周苹英的剪纸中看懂了许多灵魂的图像。”贾平凹在后记中说的这本书,正是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周苹英著作《灵魂的图像》。周苹英是陕西米脂县一位乡下剪纸巧手,其剪纸作品曾走出国门,在美国展览并被收藏。郭庆丰对这位民间艺术家进行持续多年的艺术追踪和个案调查,2009年在上海三聯书店出版了周苹英个案调查《生灵我意》,生动鲜活地记录下老人为人为艺的来龙去脉。郭庆丰认为,老人的艺术行为与作品是与她的生存环境及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正因为贫居乡村,正因为环境逼仄,才使她想象无涯,剪纸和绘画中一直保持着信仰般的信念和纯粹。“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就是人们曾经借用这样一种特殊的行为和特别的制作品来呼唤那种强大的自然力量,来为他们无依无靠、多灾多难的生活获得安慰与救治;就是试图以这种特别的行为和作品与那个广阔的精神世界,与心目中的神灵取得某种联系的语言和密码。”艺术的绝唱往往产生于生存的绝境,艺术家以艺术的方式延续生命。贾平凹后期的文字追求虚实相间、意象升腾,达到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形而下的是实写,安顿现实人生;形而上的是虚写,负责原始的欲望和神秘的想象。正是在周苹英的剪纸图案中,贾平凹看到了“一种圣的境界”,于是让《古炉》里狗尿苔身上具有了周苹英的影子,这个孩子能够参透虚实相间的世相,也使贾平凹的文字世界灵异漫漶、鬼神出没。

写作《古炉》,贾平凹参考借鉴最多的还有一本书——《王凤仪言行录》,是他在一个寺庙里免费获取的。贾平凹把《王凤仪言行录》读了好几遍,就让其主人公和狗尿苔的婆合二为一了。在贾平凹其他几部长篇乡土叙写中,类似的人物几乎成为“标配”,如《秦腔》里的夏天智、《带灯》里的带灯、《山本》里的陆菊人等。

作家也反复品读经典并有心得。所谓“经典”,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讲,是指那些真正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池莉说阅读经典是作家的生态环境,毕飞宇说“写作是阅读的儿子”,贾平凹也在品读经典中领悟着文学,经历着写作的转向。在古典文学中,他反复品读《红楼梦》《聊斋》,直言自己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主要是学这两本书。初时感叹于它们的情调和文笔、奇思妙想和优美,经过反复品读,呈现的已不在文字表面,而是在作品之上的人性以及作者的灵魂。在现代作家中,他主要读鲁迅,以鲁迅的批判精神和文学个性指引自己的写作。在《病相报告》后记里,贾平凹分析自古及今中国文学有歌颂性作品和批判性作品两类,前者历来受文人鄙视,后者则被看作是一种责任和深刻。“鲁迅好,好在有《阿Q正传》,是分析了人性的弱点。”贾平凹认为《阿Q正传》具有完全的中国味道,他决定自己的书写不避人性的缺陷与丑恶,进行揭露和鞭挞,又在纷乱浮躁的生活中捕捉人性之善。“如果在分析人性中弥漫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意象氤氲,那正是我新的兴趣。”

作家文学观的形成又是不断阅读体味哲学著作的过程。贾平凹的文字及为人呈现出一派道家气象是人所共知的,这与其研读《道德经》密不可分。他写道“吾平生爱道德经”,感觉时读时新,受其大益。1999年正月初五之夜,贾平凹抄写《道德经》,后于2000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影印出版,书名为《贾平凹书道德经》。《道德经》里讲“有无相生”,以器物户牖讲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哲理。贾平凹写作热衷于意象,追求形下形上结合,老子话语正给他提供了哲学指点。“物象作为客观事物而存在着,存在的本质意义是以它们的有用性显现的,而它们的有用性正是由它们的空无的空间来决定的,存在成为无的形象,无成为存在的根据。”贾平凹把这种哲学思维应用于文学写作,开始时实验着把一种意识以实际景物写出来,后来直接将情节处理成意象,由局部而整体,逐渐实现了他以实写虚,把写作整体作为意象来处理的文学观念。

贾平凹应用参考文献还有变化作品结构产生阅读新鲜感的功能作用。在《土门》中,他认为在西安这样一座现代化城市里竟有一片街市叫作“土门”,这名字叫得够勇敢、有诗意,但这么好的地名却不知其意,于是干脆把《现代汉语词典》里“土”“门”二字的完整词条解释抄录下来,并标明页码,可谓是一条规范的参考文献著录了。在《老生》里,贾平凹于行文间既插入了四幅“古《山海经》插图”,又加进了《山海经》的许多篇章,“《山海经》是一个山一条水的写,《老生》是一个村一个时代的写。《山海经》只写山水,《老生》只写人事”。《山海经》的文字与插图引领着《老生》的四个故事,读起来文白有了味道,结构有了弹性。《山海经》年代久远,不存在著作权争议问题,贾平凹已不需在后记中注明和致谢了。

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翻完了1975—1985年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在写作《白鹿原》之前,陈忠实认真揭读了一部二十余卷的古本《蓝田县志》;经典名著《红楼梦》与世情小说《金瓶梅》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文学写作都有参考文献这一判断是能够成立的。参考文献之于文学写作,能够提供素材的补充,能够提供写作范式的借鉴,能够提供写作角度和文学理念的启示,能够变化作品结构形式,等等。贾平凹文学写作的参考文献可谓是丰富而有特色的。

猜你喜欢

后记山海经贾平凹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西安这座城
月迹
后记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后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