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怎么处?快来抄苏轼的作业
2022-05-30岳晓东
岳晓东
三孩时代来临,兄弟姐妹究竟要怎么相处?阿德勒和苏轼兄弟的成长经历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同胞相处,是最好的情商训练营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就出生于一个多子女家庭,他在7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他的童年很不幸:3岁时,睡在他身旁的弟弟死了,后来他两次被车撞到,5岁时差点儿因肺炎而死去。因为得过佝偻病,所以他无法进行强烈的体育活动。
比他大两岁的哥哥深受母亲宠爱,一直以欺负阿德勒为乐,还经常到院里去讲述自己的弟弟有多傻、多可怜、多令人讨厌。这些行为都深深伤害了阿德勒的自尊心。他从小就与哥哥的欺压做斗争,一心想获得父母的认可。好在父亲不因他体弱多病放弃对儿子的栽培,鼓励小阿德勒要不断超越自己。正是在此基础上,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情结”和“自我超越”的概念,认为面对欺压和霸凌,唯有不断地抗争,才能超越自我的局限。
与大哥的相处给阿德勒带来了一生的纠结:对于母亲偏心大哥的一生怨恨,对于父亲接纳自己的一生感恩,对于超越自我的一生追求,对于弟妹们的一生宽容,对于自我情绪的一生掌控,对于社会公平與公义的一生关注。
阿德勒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我大哥是我唯一不能很好相处的人”,另一句是“重要的不是天生拥有什么,而是如何加以拥有”。
其实,兄弟姐妹相处堪称是情商训练营。再也没有比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与化解更能培养一个孩子的共情能力、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竞争与协作:孩子可以在同胞竞争中学会协作,在协作当中学会良性竞争。
羡慕与自立:在羡慕中崛起、自立,学习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嫉妒与宽恕:兄弟姐妹之间的嫉妒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从心理学上讲是“未完成的事情”(过去的事件会不断被感受体验)。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化解,就会延续到后面的亲密关系和社交关系中,长久处在愤愤不平、耿耿于怀的纠结当中。所以,孩子可以学会在嫉妒中宽恕自己。
帮助与感恩:与兄弟姐妹相处,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和感恩意识。
偏心与公正:虽然我们希望父母把一碗水端平,但人无完人,偏心某个孩子在所难免,公正也自有心鉴。孩子可以从中学会积极面对不公平感,不断练就个人的气度。这样将来走向职场,就会更加成熟和淡定。
争取与等待:面对有限的资源时,兄弟姐妹会竞争,争取好机会。孩子可以学会在争取中等待,在等待中争取,这也是孩子毕生的修炼。
分离与聚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兄弟姐妹长大后会彼此分离,各自成家。在分离中相互挂念,在聚合中相互支持,孩子可以学会珍惜拥有,面对世事无常。
兄弟姐妹之间相处,我主张对内竞争,对外团结,礼让有规,进退有据。
具体地说,兄弟姐妹之间本来就存在竞争,但应该是良性竞争,而不是恶性竞争。所谓良性竞争,就是无论哪个孩子做得好,都应该得到父母的表扬与肯定。中国文化讲孔融让梨,好像是提倡“让”的文化,其实“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兄弟姐妹之间,如果总让一方谦让也会产生矛盾。父母应该一碗水端平,发现并肯定每个孩子的优点,因材而教,因人而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父母要制定一个公平准则,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竞争的机会。
所谓恶性竞争,就是孩子没有边界感,动辄把家里的矛盾冲突带到外面去,给兄弟姐妹带来很大伤害。这时,兄弟姐妹就成了家里最大的卧底,那在家里待着还有安全感吗?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家里的事情家里解决,对外反而要团结统一,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内外有别的重要性,懂得什么是“家人”。
孩子之间闹矛盾,都指望父母做终极裁决。父母应允许并引导孩子把内心的委屈说出来,并借此促成孩子间的相互原谅。唯有让孩子都实话实说、相互谅解,才能给孩子公平公正的感觉。
此外,在重要的节日里,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们相互赠送礼物,培养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关爱。这个习惯养成需要父母开个好头,父母之间可以互送礼物,表达对伴侣的关爱。
《朱子家训》曾言:“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意思说,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一方要资助贫穷的一方;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要对晚辈言辞庄重。
我就此凑了一首小诗:
兄弟姐妹日渐多,
彼此相争不求苛。
悠悠岁月齐成长,
伯仲相守共依托。
苏轼与苏辙,千古传诵的兄弟情
在与兄弟姐妹相处方面,苏轼和苏辙(子由)是最好的样板,两人既是兄弟又是知己,感情深厚,亲密无间。林语堂先生在《东坡传》中写道:
熙宁四年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淮阳)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位于国都东南七八十里,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有时会住上七十几天……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和家人悠闲团聚,共度时光。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宋词的巅峰之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许多人以为这首词写的是夫妻恋人之间的相思,其实人家苏轼在中秋之夜思念的是胞弟苏辙。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借着中秋圆月,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中,表达了对弟弟的热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4个月后,苏辙与苏轼在徐州相聚。兄弟俩除了畅叙离别之情外,还一同游览了徐州的名胜古迹。临别之际恰逢圆月之时,苏辙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算是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唱和: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认为弟弟“其语过悲”,在分别之际,又唱和了一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这首词的大意是劝弟弟像东晋的谢安那样不贪图功名富贵,潇洒走一生。并希望兄弟俩能早些回到四川,共享退休的日子。像这样的诗词唱和,苏轼和苏辙一生有百余首,记录了兄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扶持,也表现了苏轼对弟弟“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深切情意,令后人向往不已。
总之,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其良性冲突会激发一个人自我成长,恶性冲突会阻碍一个人自我成长。但是,我们不要回避冲突,而是学习积极地化解冲突,让消极因素成为自我成长的养料。
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其良性冲突会激发一个人自我成长,恶性冲突则会阻碍一个人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