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的背后还有什么?
2022-05-30
《未来宇宙新秩序》 2021
《Tharlo》Runbo Chen
上期專栏,我们从数字时代第一代创业者的角度走进虚拟艺术。本期,ELLEMEN“Fresh”专栏将以科普的口吻,分别以宏观和微观,运营者和创作者,公司和个体,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剖析数字藏品背后的意义。当潮流大浪退去,数字藏品还能剩下什么?
定义上,数字藏品是数字出版物的一种新形态。其利用技术手段为特定作品生成唯一数字凭证,使其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在国内,其与大多实物藏品的区别特点是:收藏便利、价格亲民、玩法多样等。但随着数字藏品的火爆,越来越多行业与品牌已将其作为一种新潮的玩法,融合多种多样的营销策略、建立产品附属价值、营造体验式服务内容等。从2020年起,在疫情的推动下,几大耳熟能详的奢侈品品牌便相继以虚拟时装发布会、时装秀手游、虚拟展厅等方式加入这场数字化洪流。随着疫情局势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渐明朗,今年,多个品牌又将数字藏品从“被动发行”转为与线下结合的“主动发行”,例如:将数字藏品作为线下品牌展览中的“周边产品”、作为品牌公关活动的预热项目之一、亦有将品牌与艺术家合作的数字藏品进行线下陈列等等。
国内开设数字藏品业务的公司也越变越多,其中不乏像小红书的R-Space、阿里巴巴鲸探APP等大型企业开设的数字藏品项目。鲸探是蚂蚁集团旗下数字藏品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杰出的数字艺术平台,为每一个艺术爱好者提供成为数字收藏家的机会。鲸探APP的平台旨在为公众提供并开启数字艺术欣赏、收藏与分享的数字文化生活。
2022年8月,芳草地画廊与阿里鲸探合作推出了七夕主题系列数字藏品,创作者是国内三位当代青年艺术家:聂竞竹、秦玮鸿及赵萧蒙。此次上线推出的数字藏品系列作品以“爱”为主题,并以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为契机进行线上限量发售。这些作品旨在通过艺术家们多样化的视角、用艺术去诠释“爱”这个主题,并以数字藏品为桥梁,普及当代艺术的流动性、扩大其受众群体。
至此我们不难看到,以运营者的角度来看,与大众传媒结合甚好的数字藏品是具备极强的普及和流通性的,这便是其与传统艺术藏品很大的不同之一。传统藏品往往只在极小的同类型藏家圈内流通,单单具有艺术和收藏价值,而数字藏品给品牌带来的赋能则是流动的、受众广的,具有宣传意义的。新潮退去后,数字艺术还有随着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无限传播力,与源源不断的新艺术家带来的普世性。
聂竞竹
视觉艺术家,设计师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获“年度设计师、青年榜样”荣誉称号,曾任包括北京青年戏剧节、乌镇戏剧节在内的国内各大戏剧节及行业盛会的平面视觉总监。艺术代表作有:孟京辉作品《恋爱的犀牛》,林兆华作品《人民公敌》《风月无边》,林奕华与胡恩威联合导演作品《半生缘》,田沁鑫作品《长征》,张艺谋作品《天下归心》,陈可辛监制电影《十月围城》,吴宇森监制电影《剑雨》等。
赵萧蒙
艺术家,原创设计师
Koorabbee酷.迷兔品牌创始人,CCII国际设计师协会全权设计师,知名艺术商场、画廊签约艺术家,艺术作品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擅长运用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理念为其作品带来专业的艺术性及功能性,提倡还原本真的个性化定制,赋能品牌价值。
秦玮鸿
雕塑艺术家
秦玮鸿,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2年今日美术馆个展,之后每年参加艺术巴塞尔、伦敦艺博会、纽约军械库、艺术北京等国内外顶级博览会。在国内外美术馆、画廊及商业空间保持每年多次个人展览,曾刊登于《纽约时报》以及《时尚芭莎》等各大时尚杂志,2016年创立“QIN玮鸿出品”艺术商业品牌。
流浪的花朵 中国 松阳 2021
宋三土SANTU SONG
艺术家/数字艺术家
代表作《宇宙花花银河》《艺术振兴乡村》项目
Q: SANTU你好,你最初是为何选择了数字艺术品这个特殊的品类进行创作的呢?
A: 在所有我本科(纯艺术)之前的艺术研究中,我发现创意总需要场域的支持才能完成,这是一种创作范围的限制,且我发觉二维的艺术很难让观者体会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而我希望观众能够“掉”到我的画里,所以后来我又转学了电影,这种能制造沉浸感的艺术,进而萌生了想打造一个自己的SANTU艺术宇宙的想法,这个宇宙里面有家具、房子、画作,这个世界的一切全部是我独特的审美表达,而虚拟化作品是宇宙中的一个尝试。当时是2018年,我在国外念书时第一次接触到元宇宙这个概念,当时我就觉得这好像是一群重新塑造秩序的人想打造自己的乌托邦的感觉,这里面有自己的社群、玩法、玩家、消费者。这个跟我艺术宇宙的想法不谋而合,并且我也发现这样的模式能够为艺术家创造较好的商业价值。在2021年的时候,我正式打造了我的虚拟艺术家形象,现在正在进一步尝试在虚拟世界里打造自己新的文明。
Q: 我们发现你有许多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不仅包括数字艺术,更有装置、绘画等等,同时你的创作手法也很多种多样。可以讲讲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创作手法与你作品间的关系吗?
A: 在我打造的这个艺术宇宙中,我认为不论是我做的平面的内容、IP、数字艺术、商业联名等等,他们都是我理念的表达,而這种理念是不被限制的,是多元文化的生态性发展。就像电影《LUCY》中的那样,女主变成了无处不在的一种意识的能量,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个角落。我的概念也是同样,我希望弱化我艺术家的这个中心,把我的思想具像化,用不同形式的作品留在这个世间。
Q: 你刚提到了思想的具像化,那你认为数字艺术品可以给真实生活带来什么具象价值?
A:有关数字化的探索,我们其实不希望它只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让大家趁新鲜一股脑涌入市场,一会儿赚了一会儿赔了。我们其实是可以用里面的技术模式帮助现实世界发展的,比如我们自己打造的,科技与艺术赋能乡村的项目,就是用科技去记录每一个中国特色乡村里面的人文信息和情感信息,然后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自动生成数字艺术品,再呈现在乡村内。让乡村人民感受到新兴艺术的同时,也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中国乡村文化之美。看似“新潮”艺术中其实往往会忽略这种乡土文化之美,但其实乡村也是可以自己产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的,我也希望我们能够帮助到当地的教育和农业发展。
《美人鱼》Runbo Chen
Q: 数字艺术要怎么帮助到教育和农业?
A: 哈哈这是我们刚研究出来的一个经济模型。首先我们有一直在关注乡村背后的留守儿童和妇女的情感和生活,然后我们和嘉里建设合作,为他们搭建了山区图书馆,希望每个孩子能够在创造中挖掘未来生活的可能性,用美育去加持乡村教育。其实这个也跟我之前说的大地艺术有关,我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只存于展馆,那我觉得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太少了,很多艺术家可能只批判或者讽刺这个社会,但我想去帮助这个社会。所以在这个项目上我第一关注的就是乡村建设;第二是妇女、儿童;第三是自然生态;第四就是刚提到的农业。在现代社会农业和年轻人其实是既结合又分离,分离是因为年轻人不爱买菜,每天就订外卖。看似我们常跟农业食品打交道,但其实一窍不通。但健康的生活其实是我们和国家一直都需要和倡导的,于是我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如何让年轻人走近农业呢?我觉得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它变得新潮、好看地去吸引年轻消费者,所以我们推出了虚拟农田。让年轻人可以在元宇宙中认购农民的农田,然后线下农户的实际产出就会给到这个年轻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有安全稳定的收入,也可以让年轻人吃到新鲜的农作物。
Q: 你认为目前数字艺术藏品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A: 首先核心的点是大家都不太明白数字环境到底是什么,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不过其实走入Web3.0会是很有趣的事,web2.0可能可以形容成君主独裁制的网络时代,而web3.0则是共产制的、共建的自主社区模式,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Q: Runbo老师,你制作一个数字艺术品的时间大概需要多久呢?
A: 主要取决于你想制作内容的技术难易程度,简单的一天,很精致复杂的一个月也有。
Q: Runbo老师,你在创作时,会感到数字技术为艺术打开了虚实之间的开关吗?未来这种边界会模糊甚至消失吗?
A: 嗯嗯其实我刚开始一直是做插画的,后来感到有些东西用二维已经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就逐渐转向了三维创作。但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讲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差别不大,都是将艺术家本人的意念从抽象转为具像化,而且它本质上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为人服务的。当下虚拟艺术的边界因为技术的限制也很清晰,是局限在视觉和听觉上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有五感的,如果断网了,很多东西就都归为零了。所以我认为数字世界对人更大的意义应该是解决了身份认同的问题,在虚拟作品中你可以是任何人,你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无法实践的一些身份在虚拟世界中能得以实现,同时也有更多的媒介去展示自己不同的身份。
Q: 用一个词形容的话,你认为最能给你的数字艺术品赋能,使其拥有价值的是什么?
A: 我觉得数字艺术品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美丽的器皿。我在想我的作品,它可以是承载任何人情感投射的一件物品,它可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但它对每个人都有唯一性,对每个人都有不同情感的共鸣。它也像大多数传统艺术品一样,你有权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件作品,但你一旦对特别的一件作品产生了特殊的情感链接,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收藏和拥有它,也算是投缘的一种吧。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数字或许只是她们思想的容器,与一张油画帆布、一个画框、一件雕塑或许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信息变成了载体,媒体变成了渠道。说到底,艺术如此珍贵的本质,永远是其在宏大时代背景下的先驱精神,任何一种新形式的创立都是那盏黑暗房间里被摸黑打开的灯,没开灯前,你无法预判眼前的惊喜。而对每个新时代的收藏者来说,海纳百川也只应是他们最小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