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思乡诗中月意象的教学策略

2022-05-30卢周凤黄庆华

文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词

卢周凤 黄庆华

内容摘要:月亮是思乡的载体,古代思乡诗中月意象是品味乡情的重要窗口。古诗中的月意象从月形、月思和月韵三个层面来体现乡思,体月形以感乡恋,味月思以解乡情,品月韵以慰乡愁。

关键词:古诗词 思乡诗 月意象

清代黄宗羲说:“好诗多在月明中”。月亮以其特有的美感和永恒的形态,成为诗人思亲怀乡的重要意象之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思乡诗,月意象蕴藏着丰富而深远的思想内涵,教学中要能体会月意象的文化美和意蕴美,进一步增强课堂文化厚度,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的思乡诗,主要有故园之思和亲人之念。故园之思,如《宿建德江》因仕途失意心生怀乡,《枫桥夜泊》因战乱隔离而撩发思乡愁绪,《泊船瓜洲》因进仕离家而将思家之情寄月。亲人之念,如《十五夜望月》写中秋怀人,《静夜思》写思乡实则怀人。

一.思乡诗月意象内容特征

在思乡诗中,月亮形态各异,有清月、明月、圆月、残月等,其中圆月和残月最为典型,圆月盼团圆,残月喻离别。

(一)月形之多姿。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相契合,融“象”“义”于一体,一轮满月,可联想家人团圆、朋友团聚的愉悦,一弯残月,能感发许多离愁别绪。

一是圆月写团圆之期盼。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由月的凄清,引入刻骨相思。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亮被寄予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月亮成为对团聚的期盼。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圆月当空,隔千里兮共明月,共同感应溶在姣姣月光里的思亲情深。

二是残月喻离别之忧愁。弯月似愁。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月如钩”,一弯残月更能给人一种哀伤的感觉,满是凄苦、悲凉、孤独和哀愁。残月蕴意。文天祥《酹江月》:“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曹组《青玉案》:“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皆用残月喻离别之愁。新月有思。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新月挂空,不免凄清,月煞是好看心却难堪,行旅间生乡思。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迷蒙和孤独凸显。

(二)月思之多情。克兰默·宾《大宴·序言》:“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把远隔千山的情侣的思念联结起来。”诗人赋予月穿越千里的空间寓意,月亮不仅代表着情人之思,更代表着家人之思、朋友之思和故园之思。

第一,家人之思。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明月当空,思念妻子;《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普天共月,却道故乡月最明,最忆手足情深。卢纶《晚次鄂州》:“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颠沛流离独对月明,思乡悲戚而动人心肺。第二,朋友之思。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月照中天,两地共享,一片友情皓亮纯洁;李白《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无边黑夜里只有月相随,使“思君不见”的思念愈加深沉。第三,故乡之思。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翘首望月,想起同在这明月下的故乡,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寄情于月,问月自己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三)月韵之多彩。月意象朦胧迷离,在递相沿袭中成为特定情感的载体,被诗人赋予动人感情色彩。所以,在理解月意象时,要能阐释并实现月亮“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一是代表思乡怀人。明月千里寄相思,有亲人之思和友人之念。思乡,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明星照,心映星空;王昌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月行当空,千里与共,借月寄托对友人的慰藉之情。二是象征孤寂失意。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此时残月犹存,道路冷清,孤寂的旅人早行出发,行走在宦海沉浮的“商山道”上,满怀悲情地奔赴贬谪之地,感慨万千。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轮残月挂在疏桐之上,凄冷悲凉,这是词人孤寂失意的真切体验。再有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李煜《相见欢》:“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分别以月之亲切衬诗人羁旅漂泊之孤寂、以弯月映照词人孤寂之心和亡国之恨。三是寓意离愁别恨。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天隔一方,苍凉无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情如残月破碎,惜离伤别,触动内心激动的和能够排释愁怀的还是身边的“老三样”:酒、月与柳。

二.思乡诗月意象教学策略

朱光潜《诗的意象与情趣》:“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诗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思乡诗月形有状、月思有情、月韵有美,值得去探析、理解和品味。

(一)体月形,理解诗意。诗人在创作中递相沿用具有感染力的意象,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如同情异月。同时,意象具有多义性,意象情感内涵丰富,对月情怀亦不一,如同月异情。

一是同情异月。月历来是诗人表达离愁感伤的意象,同是思乡,月有不同。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十五圆月,道尽绵绵愁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落月渲染萧瑟之感,写尽诗人孤独难眠;“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弯月如钩,勾起诗人无限离愁别恨。思乡分别以圆月、落月和弯月等不同月态写尽悲欢离合。教学时可进行“明月文化”探究活动,开展思乡诗月意象的专题学习,探究月成为诗人寄托思念的原因,或比较鉴赏不同形态的月所傳达的情感,促进学生对月意象及整首诗的理解。

二是同月异情。借月抒情,却情感各异。苏轼看月,情境有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月之变幻照人之常情,心境旷达;“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于幽独的明月下,寄托诗人对亡妻的哀思;“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明澈如镜的江月,是友人兼太守陈襄高洁的象征。月,是思亲感悟的启迪、悼念亡妻的慰藉、赠词友人的见证,因时因地因人,对月的感受的情态是不同的,审美情志等不同而在作诗时情感各异,不能机械的灌输某个意象与某种情感的刻板联系。教学时一是要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全面把握诗人创作时心理历程和精神世界,以达心灵相通,准确把握诗人情感;二是在解读月意象时,不能只建立“意”与“象”简单的一一对应的联系,应对月意象系统化感知,在不同诗词的中发现月意象的多重含义和功用。

(二)设情境,品味诗情。诗言志,诗缘情。借月抒怀是常态,有月思乡,要利用想象和创造场景来设情境,启发学生感受诗词的意象和意境,从而体验思乡的情怀和底蕴。

第一,绘月感愁情,以画观诗。孙绍振在《月迷津渡》中认为在诗中塑造的具有动感的形象画面是抒发诗中情感的关键,是“超越视觉的刹那成为一种‘动画”。如“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落乌啼霜满天”,于月升月落中各显风情。王崧舟教《枫桥夜泊》,在吟诵间绘就月落之态,在月落中感诗人愁苦难眠。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望月怀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相思无极。上三者皆表现诗人月下感怀,夜不能寐之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绘就“月升月落”之图画,或多媒体再现诗人望月之状,感受诗人的对月相思,魂牵梦萦。

第二,诵读体愁意,以读促学。叶嘉莹说:“中国古典诗歌常有比较固定的韵律和节奏。……他的诗歌便是内心中的兴发感动与章节相应和的自然涌现。”一是以声韵唤醒情感体验。如王崧舟老师教《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吟诵时把“中庭”拉长音,让学生感受庭院之大,以庭院之大显诗人之渺小孤独,将“白”读得短而急,惊叹月光之白与亮,以皎洁月光衬托思念的伤感。以音韵品读情韵,通过咬准字音,处理好轻重音以及节奏变化等关系,辅以教师分析情境,让学生更好感知诗情画意。二是以表情动作强化朗读。低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如诵读《静夜思》,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表情和强化朗读动作表演,再现诗人睹月思人的情景,身临其境地体会诗境的清冷与寂寞。

第三,创设思乡图景,以图入情。“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借景抒情是思乡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如《相见欢》,将缺月、西楼、梧桐、深院等意象组合,营造孤寂凄婉的“清秋月思图”;《枫桥夜泊》,以落月、啼乌、江枫、渔火等意象组合,绘制凄清寂寥的“客舟月落图”;《十五夜望月》,写霜月、树栖鸦和冷露等意象,创造澄静凄冷的“月下羁旅图”。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学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通过文学语言诠释古诗情境,引导学生联想画面、进行插画展示、或图画创作等方式,将古诗内容的画面通过情境构建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使学生较快进入古诗的意境中,从而丰富情感体验,感悟以月造境。

(三)品月韵,体验诗美。思乡诗以丰富的意象、恰如的修辞和动人的想象共同营造了别具一格的月下怀人之境,言有尽而意无穷,要能感知,体味,与感悟月情怀。

其一,以意象组合入情韵。感知意象组合的渲染气氛。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是诗人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属情景交融之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三者皆月与霜组合,借霜来传达愁苦孤寂的心境。教师可利用凄凉的音乐以及凄清的多媒体图片再现寒霜之境。或理解月意象组合进行创作改编,如将“月”与“霜”(或其他意象桥、枫、柳、西楼、酒等)有机组合,深入探讨“月”的内涵与组合形式,写一段文字,或以月造境、以月说理、以月喻人、以月寄情,写出心中月,体悟以月寄情。

其二,以修辞手法增情韵。体悟古诗中修辞手法不仅有益于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而且有益于理解诗中蕴涵的深刻情感,领悟诗的意蕴美。月意象的表现手法,描写真切而感情真挚,善用修辞。比喻生情。如《十五夜望月》《静夜思》,将中庭月色比作霜雪,以月之皎洁反衬人之空落。拟人寄情。《泊船瓜洲》中“月”伴人行,把月当作知己,将思念寄情于月;《月下独酌》中有酒无亲而邀“月”相伴,凄凉孤独。夸张衬意。《宿建德江》用夸张手法写月与人之亲近反衬失意之冷落。佳节对比。以佳节衬哀情,如《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诗句,中秋佳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理应家人一起畅谈欢笑,而诗人此时却客居他乡又逢佳节,通过此番对比,愁上加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教学时从修辞入手,理解思乡诗中修辞运用,探求诗人运用和创构月意象的规律,梳理其内涵和类别,感知“月有情”。

其三,以动人想象添情韵。沈德潜说:“(乡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主客移位,想象家中人的场景,委婉而真挚地道尽绵绵相思。想象妻子思己。杜甫有“今夜鄺州月,闺中只独看”,对面落笔,展妻子独自望月怀人之态,情思婉曲含蓄而情深意浓。想象家人愁思。王建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推己及人,想象天下人望月之景,相思之苦蕴藉深沉而委婉;白居易亦有“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讨论着自身,语言质朴而情思动人,令人回味无穷。想象友人同感。赵嘏《江楼感旧》:“同来望月几人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清冷的玉辉下,演绎着无尽悲欢,“都是月亮惹的祸”。李建邡:“古典诗词的鉴赏和教学中,关键是教师要充分触发学生的多重思维,驱遣学生丰富的想象。”要想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可以利用想象来进入角色,让学生觉得亲切、学得灵活。引导学生想象此情此景,感受空灵境界,让“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难写之情尽抒笔下”,可创编小剧场进行角色扮演,展现诗人“望月”之神态与情态。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4]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5]刘敏威,王崧舟.在吟诵中感悟“秋思”:《十五夜望月》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语文教师,2021.

[6]李建邡.古典诗词的鉴赏和教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8]王鑫.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与教学设计[J].新课程(上),2017.

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1年大创项目“小学语文思乡诗意象解析”(编号: 202110604029,指导教师:王波平)。

(作者單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黄庆华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当TVB台词遇上古诗词
玲珑阁·古诗词专页
玲珑阁·古诗词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