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五学”模式 助推学习进阶
2022-05-30马胜然
马胜然
传统语文课堂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学生学习停留在表面、浅层。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改变学生学习模式,紧抓“五学”,把学习模式由“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能有效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协同学习下促进学习力不断进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五学”学习模式概述
(一)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传统课堂上,教师过多地把控课堂,抛出过细、过简、过多的问题,用问题串联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无法提高,课堂上也无法轻松自如地分享见解,大胆地质疑,存在假学习现象。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语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更要让学生提高素养,培养一定的语文能力。“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延續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探索力?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才能目标清晰,要点明确,层层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而语文的知识构建与运用能力的获取不该只停留在表面,应突破学生浅层学习学习壁垒,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其学习力如同“爬楼梯”一样不断向上,不断进阶,不断深化,让语文学习更有深度、厚度。
北师大郭华教授认为: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所以,语文教学需要指向语文要素,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前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学”到“用”。陈静静博士在《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中提出:深度学习活动会形成一种持续探索的冲动,并将深化,深度学习如同“螺旋桨”,是个人成长的巨大动力。为了让学生形成这种学习的持久力,那么从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设计到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都要做足功夫,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整个学习体验过程中,都能有效学习,并有足够的动力自主、深度地学习。
(二)“五学”模式简述
依托“学习共同体”迭代为“五学”新模式,以“五学”模式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推进学习方式变革。“五学”模式让学生可有效地进行“递进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深度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过程中教师倡导并关注学生“五学”——“自学”“互学”“思学”“评学”“拓学”五种学习状态,将课堂变革为“学为中心”的课堂。“五学”模式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习过程中,首先,学生在“安全互信”的环境中学习,班级内的所有学生能感受到安心、舒适。再者,建立学生协同合作的学习关系,在彼此倾听、彼此提问中建立乐于分享、相互鼓励、质疑解疑的新关系。最后,利用学习“三单”推进“五学”,以高品质学习设计推动学生学习的不断进阶。课前,以“诊学单”引导学生有效“自学”,了解真实学情;课堂,以“导学单”促进学生“互学”,在任务驱动下引导学生“思学”,在同伴与教师的“评学”中提升能力,走向深度学习。课后,以“作业单”延伸“拓学”,促进新知巩固与实践创新。“五学”新模式的构建,基于学生视角,通过高品质学习设计的设置,将学习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五学”学习模式实施策略
(一)自学:以基础为落脚,重视自主性进阶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体现,即指学生要完成学习上的任务,主动思考,并把所思所想通过说、写等方式表达出来,真实地发生学习。为促发课堂上的真实学习,课前的预热必不可少。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课前预学任务解决一些基础性的任务,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形成关于新知的部分认识或感想。这样一来,有了学习准备才能更好地接收课堂上教师教授的重难点知识,才能进行有效思考。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预学单”,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困点”,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陈静静博士在《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中提出:课堂变革方向一定是促进每个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真正想学,一定是因为自我的学习需求。在自学阶段,能激发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任务则是学生“够得着”“做得到”的任务。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基础性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达成一定的学习效果,享受到学习成就感,激发出学习自主性。
课前,笔者利用“诊学单”引导学生由词到篇,由读到写有层次地自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达成自学目标。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诊学单”扫清字词障碍,利用工具书、查找资料等方法理解较难懂的词汇,如动转不灵、公鸡鹐架。对《摔跤》一课的故事发展,学生也能厘清文脉,了解故事内容。但五年级学生之前的人物描写侧重于单人描写,比如,人物外貌描写,人物的典型事例描写。学生对多人活动的描写方法和经验比较缺乏。所以在完成基础性学习和提出疑问之后,针对本课难点,在“诊学单”中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观看同学课间“斗公鸡”视频片段,尝试写多人活动片段。视频来自学生课件活动,学生对其观察会更加仔细,而且有过亲身体验,写起来更有体会。这样的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发挥自主性,有效完成自学任务,显露学习需求点,为高效课堂打好基础,为深度学习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二)互学:以要素为核心,提高阅读力进阶
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协同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团队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话交流来深化自己的学习。在同伴之间建立起良好倾听关系的基础上,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质疑、串联、反刍。相对于灌输式、孤立式传统课堂学习,“互学”模式的建立——学习伙伴之间建立起较为默契的协同学习关系。“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成员间协作、共进,可以高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与质量。
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不仅需要学生与文字之间进行对话,更要通过生生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课堂学习基本特征为:协作、讨论、反思。因此在“互学”关系中,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能静心倾听不同观点,进行辨析、比较,完善或改变自己的观点;在共同探讨中寻找、补充依据,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阅读和交流过程中的发现成为课堂中珍贵的“珍珠”。而教师只是串起“项链”的那条“细线”,在互学过程中串联起学生的发现,适时地指向阅读要点、阅读能力。学生在“互学”中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加深阅读理解。
《摔跤》一课是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第一篇文章。习作单元教学应以阅读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写作奥秘,最终指向语言表达。教学要侧重挖掘表达方法,为单元作文做铺垫。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利用“导学单”中的表格,引导学生关注到“嘎子”“胖墩”“两人”摔跤描写的句子。课堂上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互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交流厘清摔跤过程有个人的单独描写,也有多人的整合描写。品词析句中,指导学生发现摔跤描写的精彩、生动,还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描写都是符合人物个性特点的,塑造的人物立体、富有特点。学习是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在分享过程中引领学生自主发现文章的写作方式和生动的表达,达成落实语文要素的目标。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己一步步发现习文方法,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为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三)思学:以问题为驱动,推动思维力进阶
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激发学生潜能,通过设计高品质问题,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陈静静博士认为“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必须能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高质量、好实施的挑战性问题,针对学生理解难点、文章表达方式、文本矛盾冲突、阅读特别体验等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串联、反刍。在挑战性问题的作用下激起学生交流欲望,并在小组分享、班内交流中,学习并掌握发现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自主式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在沟通中收获思维上的进阶和甄别他人观点的能力,使语文阅读实践快乐且真实。
指向深度学习的学习设计要指向更深程度的理解,这样的学习设计不仅是对学生认知的挑战,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挑战。笔者设计《摔跤》一课挑战性问题时,考虑到了要如何以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关注到文章主要人物特点。笔者将“这场比赛的结果在你意料中吗?”设置为挑战问题,以思辨性问题促发学生思考。这是个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学生对文本的关注要点由个体到同伴,再到个体,在辩论式的对话中碰撞中获得合理的解释,思维成螺旋式上升,不断巩固与深化。课堂中,教师紧抓学生从文本中捕捉到的要点,引导学生发现动作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点燃学生专注课堂的热情,进而发现本课的深层内涵。问题驱动,有层次地推动学习活动,是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保障。
(四)评学:以评价为导向,触发学习力进阶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指向性的评价能够让学生适时地进行学习反思,不仅能强化和巩固知识点,还能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上的不足、缺漏,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形式评价找出适合自己的整改方式,增强了战胜学习困难点的信心。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评价,更要发挥学生自评、互评作用。学生的评价是联系学生新旧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的重要纽带。多形式的“评学”实施应该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学生在課堂上就能得到学习反馈,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逻辑轨迹、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愉悦学习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将评价环节设置其中,也是高效高质语文课堂的重要扶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评,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摔跤》一课的教学目标最终指向学生的“写”。在学生习得方法后,笔者展示学生“诊学单”中描写的片段,让学生迁移方法进行相互评价,给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在互评中,评价的学生再一次巩固了习作方法,听评的学生能够甄选评价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改意见,又或是通过交流,整理出了自己修改的方法。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能突破写作的难点,在修改环节中,学生能够结合本课总结出的写作要点对文章进行修改。不少学生都能关注到动作的描写和人物交叉描写。互评自评,提升主体性,构建开放课堂,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五)拓学:以读写为实践,拓展创造力进阶
作为高效课堂的延伸,课后的拓展性学习也是重中之重。语文核心素养除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还包括审美鉴赏、创造理解与文化传承。素养的养成,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语文教材只是通向语文天地的阶梯。课内外阅读、写作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学习经验没有经过课外的实践锻炼,就很难内化为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之后应该善于利用“作业单”,为课内外学习搭起桥梁,巩固学生知识,拓展阅读,激发探究欲,为学生发展提供创造空间。
在“作业单”的设计上,笔者依循教学的三维目标,紧抓单元语文要素,从读到写双线并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读写能力。笔者推荐了相关阅读篇目、书籍,利用课堂激起的阅读热度,让学生继续探究其他文本写好多人活动的表达特点,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对《摔跤》一课的文本的喜欢能够激起他们对《小兵张嘎》一书的兴趣。再带着学习任务来读,事半功倍。写作方法上,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掌握了一定的写人方法,但不代表在习作实践中他们就能很快地灵活运用。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多看、多练、多悟。笔者在本课课后练习中结合单元“初试身手”任务设计“作业单”,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提升能力。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课间十分钟和体育课,学生跃跃欲试,参与积极性很高。这样的作业设置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课余时间根据写作要点进行全面观察,为下笔积累具体素材。纵观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之前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在这份作业单上呈现的写作内容进步明显,有话可写,而且人物描写细腻到位。探究性学习可以保持学生独立的学习方式,延伸拓展,巩固认知,建立思维模式,促发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最终迈向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教学中构建“五学”模式不仅彰显了课改新要求,而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五学”模式站在学生视角,通过优化高品质学习设计,让学生在协同关系中互助互进,促进思维的碰撞和能力的提升,让学习真实地发生。紧抓“五学”新模式推动课堂教学,可以更好推进学生学习进阶,构建高效新课堂。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