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

2022-05-30陈勇

天津教育·中 2022年9期
关键词:历史情境情感

陈勇

现代创新性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历史情景的重新设计,形象地再次展示了历史情景,从而更能增强学生的情感,同时利用教育创新型信息技术和语言,可以形象地展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体的生活情况,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受到感化,加深情感,并利用语言的导拨,让学生感同身受,懂得各种事理,提高自信心与抗挫折能力。最佳历史教学情境即在约40分钟的课内教育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和知识点,以及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认知的了解,并且运用知识、投入情感外加各种方式,如语音、挂图、照片以及电视、影片、录音、视频、微机系统等,创造课堂上具体、生动、形象、感人的学习环境与气氛,在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为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环境和气氛中去感受历史事件、人物情感,从而获得深层次的认识。最佳教学情境,是运用情感与环境创造的统一和谐,它最大的特色是注意与学生的情感联结,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感受,也重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体验渴望,在情感和意境的最优化结合情境中,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悟,进而实现情感的升华和审美的提高。初中历史学习,教师想创造出最好的教学情境,要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心理特征,这样才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一、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学习阶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学校课堂教学中不能忽略的重点内容。通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抗逆能力。现代的历史教育论者,也主张对学生的历史教学过程就是自学过程,即历史教学过程中既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过程,同时又是对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历史教学过程也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识过程,同时要教师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又因为教师学习任务的实现主要依靠学生,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历史教学中最佳课堂情境的创设,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课堂语言与真情实感的主动投入,以及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充分利用,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大脑协调进行的积极思维活动。

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导入,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的图片,并对学生讲述了一个蒸汽机车故事:“新中国刚成立前,我国科技是很落后的,我们国家的列车大多是蒸汽机车,当时的列车驾驶员最大的希望是有朝一日能开上自己国家创造的柴油机火车。”教师用这样的视频外加故事引导,学生对蒸汽机车就有了比较深的印象。这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更加活泼。通过语言、画面、音效的组合,教师立刻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一节课的成功开了一个好头。

二、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育情境,不但可以更高效地完成传播历史知识的任务,而且能帮助学生认识实质、掌握内容。

如讲述“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时,随着庄园制度的瓦解,11世纪后,欧洲农村出现了许多变化,那么,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这些变化的实质又是什么?课文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讲述很简单,学生仅凭简单的阅读课文弄懂以上问题稍显困难,针对以上情况,在授课过程中笔者设置了两种教学方案:

(1)在1班和2班授课时教师没有刻意去引导学生了解庄园制经济而是从课程内容切入,指导学生自由阅读第一小节并讨论问题: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是什么?有何特点?这些变化有什么影响?直切文本。课后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以课本为依据,思路一直受到课本内容的束缚,基本没有自己见解。

(2)在3班和4班则采取了另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首先播放庄园制经济和租地农场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庄园制经济和租地农场的不同,再引导学生思考:11世纪,欧洲的这些变化根本原因是什么?其结果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讲完本课后,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第二种设计方案带来的授课效果跟第一种授课效果相比有很大差别。3班和4班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运用辩证的历史观去回答问题,通过对现象的探究与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接下来教师又在1班和2班进行尝试,也进行创设情境:展示图表、材料,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得出英国的租地农场出现得最早,也最典型。在租地农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有的提供一部分经营资本;经济实力较强的实际经营者承租土地,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其余资本,使用少量雇佣工人来耕种土地。到16世纪末,英国已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层。这样1班的学生就很容易明白租地农场的出现其实质就是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教师再次引导1班學生阅读课本提供的素材—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让学生了解: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这样1班的学生就懂得了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预示着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初步建立。

由此得出各种历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容易认识新事物的实质、掌握内容。

三、有利于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当今的教育科技正在不断地更新,创设最佳的教育情境,就可以再现历史场景,进而增强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科技和语言,就能够形象具体地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借助美术表现受到感染,进而增强爱憎思想和情感;通过语言了解历史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情感,从而形成其内在感受,并因此引起情感共鸣而与历史人同悲欢,共命运;并通过教师的谆谆教诲,让学生明白事理实质。如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二小节过雪山草地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长征精神的内涵,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倾盆的大雨、水面几十丈高且木板被敌人抽掉了的泸定桥,仅剩十三根冷冰冰的铁索,对岸敌人布置了数倍兵力,疯狂地向我军扫射。学生的心都揪起来了,表情凝重,小拳头一个个握得紧紧的,当看到战士无所畏惧,手提短枪,背着大刀,拖着手榴弹,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爬着带火的铁链向对岸冲去。前面的红军牺牲了,后面的战士毫不退缩地沿着铁链上的血迹又冲上去,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大渡河,经过前赴后继的浴血奋战,红军终于夺下了泸定桥,渡过大渡河,北上抗日去了。视频结束后,教室里出奇地安静,每个学生的眼里都亮晶晶的,学生知道这次胜利是用红军战士的生命换来的,战士们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泸定桥!此时教师抓住机会发问:“飞夺泸定桥只是长征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从视频中你感受到的长征的精神有哪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今后我们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应该怎么做?”随后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这三个问题,实现文本教育到思想教育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深度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上,教师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对学习者进行思想教化,也要求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教师要进行历史情境的设计,并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体验到史学气氛,从而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事件的历史角色中,引发高尚情感,最终受到历史的熏陶与教育。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历史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故事性,网上有大量以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内容生动形象、积极健康,非常适合中学生观看的作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结合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具体内容,节选一些与课文联系较为紧密的精彩故事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及事件经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课堂语言创设,通过对学生个人情感的真实融入,重新创设了历史课堂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活跃起整个历史课堂,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如在讲述九下“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人类共同的家——地球》,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看到由于工业革命的推进,环境恶化日益严重:气候变暖、海水上升、温室效应、臭氧层遭到破坏,地球变得满目疮痍。学生看后内心震撼,急于找到解决之道,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使学生明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在全世界的努力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可喜成绩,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已有明显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人为等原因,世界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仅依靠政府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也必须加入到环保中去,那应该怎么做呢?此时,学生热情高涨,讨论激烈,最后总结出:1、应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2、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只要全世界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就一定能铸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长城,地球也会变得山川秀美、美景如画。

通过播放视频,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使历史课堂生动很多,有趣很多,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很多。

历史学科以及历史知识丰富的特点也为历史情景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战争场面的恢弘,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再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等,都可以通过语言上的大量描写,生成历史情感上的共鸣,此外还有对实物、照片、模型等的大量使用,特别是通过将微机软件的广泛使用进入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创造优秀的历史课堂历史情境教学有了可能。现代的历史教学工具能最大限度地创设历史情境,最生动、自然、最客观地呈现历史形象,而且還能合理地进行史学信息反馈。

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过去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是主导,课堂主要是教师的话语。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中,学生是教学主体,也是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协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好朋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机会,转变角色。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提出疑问,并最终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如在“探寻新航路”一课中,学生首先要回答这一事件中涉及的主要人物,然后要求学生回答“探寻新航路”最后是否成功?当学生齐声回答成功时,教师可以补充提问:“为什么能成功?假如换成你,是不是一样可以成功?”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随即,教师抓住机会,请学生继续探讨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所经过的航线上有可能遇到哪些问题?他们可以怎样解决?他们身上都有哪些共同的品质?经过大家的共同分析得出:12到13世纪,欧洲水手刚刚掌握了罗盘技术,造船技术也刚刚有所提高,船的质量不是很好,航程若遭到风暴的袭击,人身安全根本没有保障,若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很难成功。教师继续提问:“但是,就在那样的条件下,四位航家都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成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品质呢?”这么一问,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的答案有: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勇于斗争、勇于创新、富有才能、敢于冲破传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等精神。如此,整个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于是激起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历史教材,充分整合各种历史信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出发,精心打造教学情境,优化课堂过程,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力,最终达到学史明志的目的。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抗逆力研究”(课题编号:2004200)的研究成果。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历史情境情感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情感移植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