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微认证推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创新

2022-05-30程醉李冰张晓玲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2年9期
关键词:徽章证书成果

程醉 李冰 张晓玲

摘   要: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技术机构EDUCAUSE发布的《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中,数字微认证连续两年(2021年、2022年)被评为影响高等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键技术与实践之一。在社会高度分工和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终身需要根据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获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这对学习经历和成果的记录方式、认证模式、信息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微认证的出现和发展给学习成果认证模式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和可能性。文章从学习成果认证模式创新的角度,对数字微认证部分进行详细解读,从数字微认证的概念、特点、国内外经验、微认证研究的核心问题四个方面,探讨数字微认证应如何推动学习成果认证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数字微认证;数字徽章;学习成果认证;终身学习;地平线报告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2)09-0041-11

一、背景

数字微认证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观学习成果认证模式,指通过明确的数据型证据记录、认可、验证、存储、转换个体技能和能力成就[1]。2022年4月18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技术机构EDUCAUSE发布《2022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2022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以下簡称《2022报告》)。其中,数字微认证连续两年(2021年、2022年)被评为影响高等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键技术与实践之一,可见国际学术界对数字微认证的未来价值预估,尤其是对这项关键技术与实践在推动学习成果认证模式创新中的潜力充满期待。

学习成果认证模式的创新是国内外教育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又一次提到要 “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教育经历服务体系,建立师生数字档案,记录存储学习经历与成果”。

在教育信息化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通过积累学分最后获得一张文凭的单一学习经历与成果记录存储模式,已不能支撑全面记录、存储、认证、转化终身教育经历的需求。传统学历和学分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能力评估维度单一、灵活性低、操作效率低、成本高、流程时间长、信息量少、信息安全可控性低等。在当前社会高度分工和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终身通过各类正式和非正式平台获得对应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能力(Ability)和态度(Attitude),这对学习经历和成果的记录方式、认证模式、信息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甚至截然不同的要求。

数字微认证的出现和发展,为学习成果认证模式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和可能性。本文将从学习成果认证模式创新的角度,对2021年、2022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以下简称《2021报告》《2022报告》)中数字微认证部分进行解读,从数字微认证的概念、特点、国内外经验、微认证研究的核心问题四个方面,探讨数字微认证应如何推动学习成果认证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二、数字微认证相关概念厘清

《2022报告》指出数字微认证不是一个全新的或开创性的概念[2]。而在《2021报告》中,国际学者们意识到数字微认证“已经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版图中的中流砥柱”[3]。这一并不新颖却受到高等学术界如此重视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欧美地区,许多学者将其狭义地理解为微型证书[4]。

(一)内涵

通过总结分析现有相关理念和实践情况,我们发现该概念有三层潜在并容易被忽视的内涵:

一是微认证大多以数据化形式呈现,因此用 数字微认证更能准确地体现其形式;二是数字微认证概念既包含认证结果(如证书、徽章等),也包含一系列特定的数字认证过程,不可简单化地理解为一个结果性学习证明;三是数字微认证大多是以微观的、颗粒度高的、具体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单元认证对象。由成百上千的微认证单元组成了庞大的数字微认证体系。随着在线教育与混合式教育的逐渐发展,以及近年来不断变化的职场需求,数字微认证显现出可以补充传统学历教育的一些优势,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中其数量和质量都在迅速提高。

(二)类型

数字微认证与几个类似概念经常被混淆,如数字徽章、微证书、慕课结业证书、行业认可证书、微学位、学分银行、资格框架等。在这里我们基于对文献的总结和梳理以及现有的实践案例,对这几个相近概念进行了厘清(见表1)。

1.数字微认证

数字微认证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技能或知识领域内获得非学位认证或能力,通常比典型的大学学位更微观”[2]。 数字微认证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中拥有诸多类型,如以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简称SUNY)为代表的美国高等院校,将高等教育微认证的类型划分为数字徽章和微证书两大模块。

2.数字徽章

数字徽章是微认证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数字化认证方式,与传统的学习评估有所不同,其更强调在基于能力的前提下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评估,并且生成个人技能、成就和知识掌握的可视化记录。学习者获得徽章后可以自由地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SUNY的几个校区已经开始为学生提供数字徽章。

3.微证书

微证书是数字微认证的一种具体应用,包括可替代证书(又称为可堆叠证书)、慕课结业证书、行业认可证书等类型。

可替代证书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位,实现职业目标,并且学习的方式和时间也更加灵活。根据英国知名调查机构Technavio的最新报告显示,在2021—2025年期间,高等教育的可替代证书市场预计会有14亿美元的增量[5]。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美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大部分可替代证书可以与学分和数字徽章联通,能夠为学生提供学分和专业发展徽章,同时它还提供了非学分到学分的转化途径,也就是允许学生在行业相关的领域发展能力,然后可继续攻读学位课程。例如,纽约州立大学苏利文分校(SUNY Sullivan)就利用2015—2016年度的员工发展示范基金,开发了一个酒店桥梁项目。该校酒店管理学院建议,完成该项目的学生在获得酒店管理的相关证书后,可获得一个学分。

慕课结业证书是指学生在各个在线学习平台学习慕课课程后,成功通过最终考试的学生将获得的课程结业证书,这种微证书可以在简历上进行展示。

行业认可证书也是高等教育微认证的一种,可被纳入相关学位课程,为学位的应用性增加更多价值,并且可以让学生所获得的微证书在整个行业中获得认可。由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简称ACE)所评估的行业认可证书,可以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一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并使学生在求职中获得优势。

4.微学位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类型,微认证还有其他表现形式。例如,通过短期内参加内容高度集中的速成课程从而获得的教育结业证书,也称为微学位。微学位的层级不同于传统的大学学位。过去我们通常需要花费3到4年时间,从一个较为宽泛的领域获取预设技能并取得学位,而微学位着重于通过短期学习获得为完成一项非常具体的任务而需要的技能[6]。

5.学分银行

数字微认证概念还经常与学分银行和资格框架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学分银行是指为促进终身学习,由国家、地区、行业、学校等建立的以学习成果认证为基础,实现不同教育系统的学分存储和兑换功能的学分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7]。其核心是通过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将从不同途径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累积和转化,使各类不同学习成果能在统一标准下转换为学分,最终获得国家权威资质机构的认可[8]。

6.资格框架

资格框架通常由一个国家的教育职能部门来制定,故又常被称为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NQF)。NQF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个人终身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认可。这个过程从义务教育结束持续到个人终身可能获得的最高专业教育和培训[9]。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国家资格框架,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体系是最早出现也是比较完善的,美国没有国家级别的资格框架,我国的资格框架体系正在逐渐制定和完善之中。

三、数字微认证的特点

通过对数字微认证概念的厘清,我们总结出数字微认证的几个显著特点。无论数字化的学习成果认证过程以哪种形式出现,只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就可被纳入数字微认证的范畴。

(一)以具体的学习成果为认证对象

数字微认证所记录和认证的对象是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指学生完成学习后可体现出来的具体的、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即学生完成一段学习之后掌握了什么知识和能力。学习成果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来分类。

1.内容维度分类

美国知名教育信息技术学和教学设计领域学者罗伯特·加涅(Robert M. Gagné)提出五类学习成果:智慧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动作技能(Motor Skills)、态度(Attitudes)[12]。

智慧技能包括概念、规则和程序。例如,如何使用语言规则去组成句式、如何遵守交通法规,这些有规则可循,只需按照一定法则就可完成任务的知识,又被称为程序性知识;言语信息又叫陈述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去阐述清楚事物的知识,其由节点构成,组建成一个庞大的陈述性知识网络,即有组织的可理解的知识,如框架和图式;认知策略是指如何使用程序性和陈述性知识的能力,最典型的例子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不仅理解和掌握了加减乘除法则,还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算术问题,这些都离不开使用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是指可以进行运动和肢体活动的能力,例如骑车、滑雪、使用工具等;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成果。通过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对很多事情的态度。例如,对健康生活的态度、对学习新知识的态度、对建立和谐社会的态度等。数字微认证的对象即以上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

2.形式维度分类

学习成果的种类多样,包括但不仅限于考试试卷、成绩、作品、实践记录、自我阐述性文章、论文、同行评价、评测量表、作业记录等。根据不同国家、地区、行业所制定的资格框架或高等院校制定的培养方案,可以设计不同层级、不同目标、不同形式的数字微认证单元,来认证各类不同的学习成果。

(二)以胜任力发展为核心

数字微认证所记录和认证的学习成果是以能力为导向的,即为了培养某种或某些能力而进行学习,最终产生学习成果。这里所说的能力有三个主要类别:硬技能、软技能、胜任力。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出发,硬技能指涉及与设备、数据、软件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技能;而软技能指个人内部技能(一个人管理自己的能力)以及人际技能(如何处理与他人的互动)等[13];胜任力则常常与具体岗位与绩效紧密相关,其内涵包括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绩效、绩效考核的标准以及个人能达成一定绩效背后的能力和特性[14]。

通过对与数字微认证相关的文章进行梳理,我们发现:胜任力的涵义往往与数字微认证所关注的能力更为接近。也就是说,数字微认证所认证学习成果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各类有标准的可测量的绩效能力。数字微认证强调绩效考评的依据是学习者实践的行为或成果。这样的设计很自然地就将学习者推向能力发展的情境——工作实践的前端,因而推动实现了学习者基于实践的能力发展范式。在此基础上,微认证提供了一系列极具创新意义的能力评价考核体系,是相较于传统评价模式的一种全新突破。在开发者不断的迭代努力下,能够形成一种专业性极强的绩效评估平台,为各大高校或企业培训专业人才职业技能提供助力。

(三)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引擎

谈到微证书和数字微认证,常常有人会质疑人们获取这类认证的动机来源。传统的学历证书和资格证明是国家权威机构及行业要求中明确规定需要获得才能进行某种职业行为,属于硬性规定。目前没有任何权威机构将数字微认证与求学和职业发展挂钩,但人们为什么要去获得这些认证?这与时代发展与职业需求的变化有关。在互联网时代,各个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技能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职业和岗位将被替代。个体在一个单位或者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终身学习的机会和能力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经济能力将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数字微认证背后体现的是人们对终身学习机会的渴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2000年,普林斯顿大学创造领导中心的摩根·麦考儿(Morgan McCall)、罗伯特·W·艾兴格(Robert W Eichinger)和迈克尔·M·隆巴尔多(Michael M Lombardo)三位研究者针对成人能力发展提出了“7-2-1学习法则”,即对成人而言, 70%的能力是从工作中发展的,20%的能力是与他人交流中提升的,仅10%的能力是通过正式培训提高的(https://hr.princeton.edu/learning-philosophy)。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普及的时代,走上社会岗位的人才仍然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数字微认证在各类教育和培训项目中的有机嵌入,可以全面地展示学习者在项目学习中获得的能力和成就,提高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激发学习动机,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发展和非正式专业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四)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

数字微认证的实现需要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持,常见的数字微认证技术支持平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数字微认证平台可以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与学习进度,并且可以认证学习成就。其次,数字微认证平台可以将学习者的轨迹與进度等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不需要大量占用用户的本地存储空间,其只要成功登录自己的账号,就可以轻松地查看自己的学习数据。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后,可以由学习者决定是否在求职或升学的时候共享给企业和学校。再次,利益相关者(如学校、学生、用人单位、政府职能机构)可以通过数字微认证平台获取、查阅、传递、存储各类学习成果认证数据。最后,新一代的数字微认证平台可以保证教育经历和学习成果记录的安全性,可以有效防止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恶意篡改,安全有效地记录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轨迹。

目前国内的数字微认证技术支持平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在企业内部培训和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等领域进行了尝试。例如,华为率先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进行云微认证,成为了企业提供数字微认证的开端之举。在高等教育领域,华东师范大学自主研发了“师范生在线教学能力微认证”系统,用于支持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发展。

四、国际数字微认证研究与实践现状

(一)欧洲

欧洲是最早将数字微认证纳入国家教育改革的地区。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计划到2025年,致力于建立一个欧洲教育区(European Education Area,简称EEA项目)。EEA项目的愿景是让欧洲公民能够以高度灵活的方式创造自己的学习路径,这也是贯彻终身学习理念的其中一项行动。EEA项目不仅包括长期的结构化学位课程,也包括较短的学习项目,用来获得新的技能或更新现有技能。

为建立EEA项目,欧盟委员会在2020年提出了12项旗舰行动(12 flagship actions),其中包括在欧洲高等教育中普遍使用数字微认证。实际上这是为了应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更为深刻的欧洲经济变革,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之后的教育数字化浪潮,迫使在欧洲高校将数字微认证应用提升为优先事项。为此,欧盟委员会提出数字微认证的行动路线图[15],该路线图解释了与数字微认证直接相关的关键概念、如何对接欧洲高等教育现有工具。例如,ECTS2(https://ehea.info/page-tools)以及可为微认证提供支持的基础设施(数字背包)和第三方工具与方法[16]。

欧洲各国纷纷响应该行动,2020年10月,爱尔兰政府提供1200万欧元的资金,计划在未来五年内为境内大学开发一个“全国性的数字微认证系统”(national micro-credential system)[17]。荷兰的SURF中心(https://www.surf.nl/en)是由100多个教育和研究机构所组成的教育信息技术合作研究组织,其在2020年后启动了“教育徽章”项目,为荷兰高等教育院校中的学生提供可视化的数字徽章,作为高校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证明,推动了荷兰高等教育向更模块化、更灵活的方向发展[18]。比利时的阿特维尔德大学(Arteveld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启动了Gentlestudent项目,将数字徽章用于鼓励个体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不断投入有意义的深度学习。学校设计和颁发了各类针对数字素养、可持续性发展、全球公民身份、创业精神、研究技能五个维度的数字徽章,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个人成长的潜力[19]。

(二)大洋洲

2020年4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宣布了一项COVID救济方案,为失业者和那些寻求提高技能的人资助20,000个新的短期课程名额(Duffy, 2020)。同年6月,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简称AQF)的指导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表示正在开发一个价值430万美元的数字微认证市场。自此,澳大利亚开始出现各类针对不同群体所开发的数字微认证项目。许多学者也就不同项目和这类议题展开研究。例如,有学者通过对澳大利亚三个地区的22个环境领域从业人员访谈发现,在招聘过程中多维度的能力证明对于取用人才的决策过程非常重要[20],故而将数字微认证嵌入到教师专业发展继续教育项目中,来认可教师在职业发展中获得的新能力和新知识[21]。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RMIT)将数字微认证作为比完整学位更微观的学习成果认证方法,包含先前学习判定、可叠加学分、专业实践成果认证、毕业认定。学生可以在灵活的时间里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来认证各类学习成果。最终数字微认证以数字徽章的形式颁发给学生[22]。

与澳大利亚所采用的模式相似,新西兰也制定了新西兰资格框架(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NZQF),其中将短期数字微认证作为资格框架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三)北美洲

据美国高等教育内情网站(Inside Higher Ed)的一份特别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正在与雇主和非大学教育提供者合作,提供各类数字微认证和替代证书,以补充传统学历学位途径未能满足的部分高等教育和培训需求[23]。美国的各个州都已经开展或正在启动数字微认证试点项目,还有一些州正在通过立法将数字微认证带入正式教育领域。

目前,已通过立法将数字微认证纳入当地教育法律法规的州有:加利福尼亚州、伊利诺伊州、路易斯安那州、得克萨斯州、明尼苏达州和阿肯色州[24]。美国没有设立国家资格框架,资格标准和能力框架往往是州政府和权威行业组织共同制定。因此各个州、大学、企业和中小学出现了多样化的数字微认证项目。例如,田纳西州的田纳西交换路径(Tennessee Transfer Pathways)数字微认证项目,旨在帮助社区学院学生转入本州的大学,增加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这个项目让当年的田纳西州大学入学率增长了44%,毕业率也提升到了85%。科罗拉多州政府指导社区学院提供各行业要求的技能证书,让学生可以在学历教育的轨道上有机会获得与业界技能要求更加贴近的技能证书[25]。犹他州的楊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简称BYU)实施了BYU路径(BYU-Pathway)计划。该项目重新组织了大学课程,鼓励学生针对特定技能获取相应的数字微证书,将这些证书叠加在一起,以达到最终的职业发展目标。这些证书叠加起来,同时可以获得学位[11]。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领域,UTeach Maker数字微认证项目支持有兴趣的在职中小学教师将创客教育引入STEM课堂[26]。目前美国出现了许多数字微认证内容供应方,例如布鲁姆板(BloomBoard)和数字承诺(Digital Promise)[27],同时出现了各类数字微认证技术平台供应方,例如Badgr(https://info.badgr.com/)和Credly(https://info.credly.com/)。

在企业培训领域,IBM开发了一个强大的数字徽章系统(数字微认证的一种典型形式)。对IBM来说,数字徽章可以提高技能培训的节奏,以满足现代产品设计周期短和从业人员技能快速迭代的特点。对IBM来说,相比数字证书项目,数字徽章提供了一种更快捷的方式,将新技能培养课程推向市场。 该项目让IBM培训课程注册率增加了125%,课程完成率增加了 226%[28]。2017年,IBM与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合作,将这些徽章转化为大学研究生等级的学分。截至2020年,IBM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了300万枚数字徽章[29]。

同属北美地区的加拿大也在大力推行数字微认证项目。阿尔伯塔省政府于2021年9月宣布了一项560万美元的高等教育数字微认证倡议,作为失业潮复苏计划的一部分,以帮助个人掌握新技能或提高现有技能,寻找新的职业机会[30]。

(四)亚洲

在我国数字微认证领域,目前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例如,在医学教育领域,黄珊等结合当前医学教育的教学特点,分析“MOOC +数字徽章”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优势、模式与挑战[31]。在高校教育领域,项道东针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不足和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基于 Moodle 平台研究数字徽章体系设计及在翻转课堂中的具体应用[32]。

在教师能力发展领域,较有代表性的是魏非等的研究。针对我国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发展需求,魏非等尝试构建了以微认证为基础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另外,他们还运用一些新型的教育研究方法,开发了一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微认证体系,探索微认证体系构建模式和方法,其研究成果为之后的学者进行微认证规范研究提供了较高的理论依据[33][34]。

在教育教学领域,黄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外2012—2017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力图从微观、中观、宏观维度,挖掘数字徽章在个体(学习动机)、课程(学习设计、整合慕课)、教学改革(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层面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争论及未来的走向[35]。

在图书馆学习领域,王博分析了数字徽章的涵义、特征及作用,通过研究数字徽章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图书馆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深入探讨其应用于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实践的相关问题。其研究发现,将微认证技术应用在图书馆领域,可以有效地激励个性化学习[36]。

随着对数字微认证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术界也不断出现数字微认证相关的技术与设计研究。例如,吴莎莎等提出了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数字徽章设计框架和技术实现路线,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将数字徽章认证的理念与内容嵌入区块链技术平台的可行性[37]。张蕾等的研究通过对数字徽章定义、优势、与传统认证差异的梳理,提出数字徽章设计的三个核心维度,依托模块化设计方法及微认证运作体系,构建数字徽章设计模型,对核心维度及其二级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阐述,为数字徽章设计作出了有益探索、为数字徽章项目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及可参考的设计原则[38]。

五、数字微认证研究的核心问题

在对数字微认证相关文献和已有实践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未来数字微认证研究需要解答的三大核心问题:社会认可度问题、分级分道问题、安全性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问题

人们日益增长的网络学习、终身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需求是数字微认证出现和发展的土壤。通过数字微认证的形式,各高校、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可以颁发和验证学习者从正式和非正式途径取得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个性化学习轨迹认可的途径。然而,数字微认证的推广和实施需要多方建立可信赖、易操作的机制,将各个环节所涉及的人员和机构联通起来。

根据世界各地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如何提高数字微认证在社会范围内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认可度是实现数字微认证联通的关键。以传统学历学位证书和学分积累为主的制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主流的学习成果认证模式。如何让数字微认证作为补充性、灵活性、可替代性的学习成果认证方式,离不开国家、院校、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这就要求创建一批优质的微认证项目,在实践中逐渐发挥数字微认证的特长和优势。另外,数据孤岛问题也是影响社会认可度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全球范围内不乏较为成功的数字微认证项目及平台,但目前尚未打通同一地区内部平台与平台之间的联通,导致很多微认证数据无法分享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二)分级分道问题

目前,数字微认证项目数量虽在不断增加,但很多项目出现目的重复和功能重复的问题。这背后体现的是数字微认证尚未进行合理分级分道的问题。分级是指按照不同学段进行分类(如中小学、成人等),而分道则指按照不同情境和功能进行分类(如高中大学衔接、职业教育、大学学科教育、继续教育等)。纵观全球几个数字微认证普及速度较快的地区,如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微认证体系都建立在国家资格框架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数字微认证分级和分道应该与国家对各级资格认证的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资格框架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去思考哪些领域的哪些学习成果的认证适合用数字微认证去实现、如何针对不同的群体和需求来设计数字微认证的元数据结构、在不同领域中数字微认证应该如何融合补充进现有的学习成果认证模式中。

(三)安全性问题

安全性是影响数字微认证大规模部署的制约条件之一。微认证系统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系统,需要安全技术手段的支持,以确保数据的隐私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身份认证。在数字微认证系统中,学习者为获得微认证,需要向系统提供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数据会涉及到学习者的个人隐私和学习者自己的知识产权,应对其提供隐私保护。如果系统的隐私性受到攻击,则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据会被其他人盗取并非法使用,从而构成对学习者的侵害。

另外,系统要保证微认证具体表现形式的数据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包括数据不能被恶意插入、删除、修改、伪造和乱序。当数字徽章或微证书的完整性受到攻击时,则微认证系统将不具备权威性,从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认证机构一旦为学习者发行了数字徽章和微证书,则不能否认自己的发行行为。数字徽章和微证书是认证机构对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肯定,所以认证方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背书。一旦成功发行,认证机构不能否认自己对学习者某项学习成果的认可。当第三方需要考查学习者能力时,认证机构通过微认证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提供一种担保,这种担保需要是认证机构不可否认的。

最后,学习者的身份认证是微认证的前提。在学习者使用系统前,先对学习者进行身份认证,确保之后提交的学习成果来自于合法学习者,确保发行的数字徽章和微证书是颁发给合法学习者的。当学习者的身份认证受到攻击时,非法用户可以冒充合法用户展开学习活动和提交学习成果,从而使合法学习者的权益受到侵害。

一个可靠的数字微认证系统应该提供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不同角色的用户仅能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资源。另外,系统应该承受较大的压力测试。当用户较多时,系统仍可为用户提供较好的用户体验。同时,系统应该具有一定的抵御拒绝服务攻击的能力。当系统的可用性受到攻击时,系统无法为合法用户提供服务,微认证系统将变得毫无意义。

参考较为成熟的信息系统,目前可供选择的安全构架主要如下:

1.基于PKI的安全服務体系

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简称PKI)是较为经典的安全服务体系。用户在加入微认证系统前,从PKI的认证中心(Certificate Authority,简称CA)处获取数字证书。在需要进行身份认证时,用户使用数字证书作为自己的身份。微认证系统中的认证机构使用私钥签名数字徽章和微证书,从而实现不可否认性。

2.基于区块链的安全服务体系

区块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分布式记账技术,它允许参与微认证的诸多节点共同完成对微证书和数字徽章信息的完整记录,各个节点共同监督证书和徽章的合法性。区块链的底层为数据层,在数据层上使用数据加密算法和时间戳等技术,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和个人隐私。在此之上,共识层封装节点的共识算法,规定认定数据记录有效的方法,防止对数据的篡改。合约层在共识层之上,是对可信且不可篡改的数据记录的操作,它规定了可以自动化执行的规则。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的典型特征,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安全服务,被认为是目前微认证安全服务的最佳候选。

六、結语

本文通过对《2022报告》中数字微认证关键技术的解读,厘清了与数字微认证相似的概念,通过提炼其特点并总结全球各个地区和国家对数字微认证的研究和实践现状,探讨了该领域需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数字微认证虽然是以技术的样貌出现,但其背后推动的原因较为复杂,浸透着各国不同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规范。数字微认证浪潮的背后是世界各国为了应对重大社会和技术变革、改进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现有模式、满足日益增加的终身学习需求所做的努力和尝试。数字微认证并不是传统学历学位模式的竞争对手,而是传统学历学位模式的有机补充,有助于打破个人职业发展和以学时学分为主的学校教育之间的壁垒,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教育方式,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灵活发展需求。未来,我们期待数字微认证可以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领域、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领域、终身学习领域发挥更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GISH-LIEBERMAN J J, TAWFIK A, GATEWOOD J. Micro-credentials and badges in education: a historical overview[J/OL]. TechTrends, 2021,65:5-7(2020-12-17)[2022-06-30]. https://doi.org/10.1007/s11528-020-00567-4.

[2]PELLETIER K, MCCORMACK M, REEVES J, et al. 2022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R/OL]. Boulder, CO: EDUCAUSE, (2022)[2022-05-30].https://www.educause.edu/horizon-report-teaching-and-learning-2022.

[3]PELLETIER K, BROWN M, BROOKS D C, et al. 2021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R/OL]. Boulder, CO: EDUCAUSE, (2021)[2022-05-30]. https://www.educause.edu/horizon-report-teaching-and-learning-2021.

[4]朱天翔.后疫情时代全球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与关键新技术分析——《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解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58-66.

[5]Technavio. Alternative Credentials Market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grow by USD 1.40 billion[R/OL].(2021-08-04) [2022-06-25]. 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alternative-credentials-market-for-higher-education-to-grow-by-usd-1-40-billionkey-drivers-and-market-forecasts17000-technavio-reports-301347723.html.

[6]王宇丹.微学位[J].英语文摘,2015,9(1):1.

[7]张润芝,王迎,黄荣怀.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模型及其路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6):30-36.

[8]洪俐,王运武,王斌.近二十年国内学分银行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21,415(8):59-64.

[9]何丽萍,方俊聪.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与国家资格资格框架衔接的启示[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24(6):24-28.

[10]WEST R E, NEWBY T, CHENG Z, et al. Acknowledging All Learning: Alternative, Micro, and Open Credentials[M/OL]//BISHOP M J, BOLING E, ELEN J, S, et al.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Springer Cham, 2020:593-613[2022-06-30].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36119-8_27.

[11]GOLDRING D. Pathways for 21st century learners: Integrating industry- based certifications into the curriculum[J/O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17(1):33-38[2022-05-30]. http://www.na-businesspress.com/JHETP/GoldringD_Web17_1_.pdf.

[12]GAGN?魪 R M. Learning Outcomes and Their Effects: Useful Categories of Human Performa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4,39(4): 377-385.

[13]LAKER D R, POWELL J 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ard and soft skills and their relative impact on training transfer[J/O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11,22(1):111-122[2022-05-30]. https://doi.org/10.1002/hrdq.20063.

[14]HOFFMANN, T. The meanings of competency[J/OL].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1999,23(6):275-285[2022-06-30]. https://www.emerald.com/insight/content/doi/10.1108/03090599910284650/full/html?F.

[15]FUTURES H S. A european approach to micro-credentials output of the micro-credentials higher education consultation group[R/OL]. (2020-12) [2022-06-25]. https://education.ec.europa.eu/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library-docs/european-approach-micro-credentials-higher-education-consultation-group-output-final-report.pdf.

[16]FISCHER T, OPPL S, STABAUER M. Micro-Credential Development: Tools, Methods and Concepts Supporting the European Approach[C/OL]. Nürnberg, Germany: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tschaftsinformatik. (2022-02)[2022-05-3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56568140_ Micro-Credential_Development_Tools_Methods_and_Concepts_ Supporting_the_European_Approach.

[17]BROWN M, MHICHIL M N G. Unboxing Micro-credentials: An Inside, Upside and Downside View[J/OL]. Culture & Education,(2021-09)[2022-05-30]. https://www.dcu.ie/sites/default/files/inline-files/unboxing-micro-credentials-2021.pdf.

[18]PONGRATZ H, GOTTLIEB M. Digital Credential Strategies in Education[EB/OL].(2019-12)[2022-05-25]. https://hochschulforumdigitalisierung.de/sites/default/files/dateien/HFD_ AP_51_Strategies_Beyond_Borders_BookofAbstracts_web.pdf.

[19]VANACKER D, DEMEDTS L, VAN PUYENBROECK H. Gentlestudent - The City as a Medium for Acquiring 21st Century Skills[EB/OL]. (2018-07-02)[2022-05-25]. https://doi.org/10.4995/HEAD18.2018.8038.

[20]MILLER K K, JORRE DE ST JORRE T. Digital micro-credential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 employer perspective on valued evidence of skills[J/OL].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22-03-24)[2022-05-30]. https://doi.org/10.1080/13562517.2022.2053953.

[21]WHITE S. Developing credit based micro-credentials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n Australian descriptive case study[J/OL].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21,27(7):696-711[2022-05-30]. https://doi.org/10.1080/13540602.2021.2003324.

[22]SELVARATNAM R M, SANKEY M D. Micro-credentialing as a sustainable way forward for universities in Australia: Perceptions of the landscape[EB/OL].(2019-11)[2022-04-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7884817_Micro-credentialing_as_a_sustainable_way_forward_for_universities_ in_Australia_Perceptions_of_the_landscape.

[23]DEVANEY J. Micro-Credentials and College Admissions: Enhancing Access and Supporting Learning[EB/OL].(2017-05-25)[2022-04-25]. https://ai.umich.edu/blog-posts/micro-credentials-and-college-admissions-enhancing-access-and-supporting-learning-2/.

[24]GOICOLEA I. Micro-credentialing: Establishing a Wyoming Framework[EB/OL].(2020-12)[2022-04-25]. https://digitalcommons.unl.edu/cehsdiss/373.

[25]PEREA B. Using Smaller Credentials to Build Flexible Degree Completion and Career Pathways[J].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2020,189:23-37.

[26]RODRIGUEZ S R, HARRON J R, DEGRAFF M W. UTeach Maker: A Micro-Credentialing Program for Preservice Teachers[J/OL]. Journal of Digital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2018,34(1):6-17[2022-05-30]. https://doi.org/10.1080/21532974.2017.1387830.

[27]MARTIN W, GUTIERREZ J, MULDOON M. Digital Badges Forging Connections between Informal and Higher Education[J/OL]. Afterschool Matters, 2020(33):16-24[2022-05-30]. https://eric.ed.gov/?id=EJ1272065.

[28]LEASER D, JONA K, GLLAGHER.Connecting workplace learning and academic credentials via digital badges[J/OL].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2020,189:39-51[2022-04-30]. https://doi.org/10.1002/cc.20396.

[29]LEASER D. IBM awards its three millionth digital badge (and disrupts the labor market in five big ways)[EB/OL].(2020-08-03)[2022-04-25]. https://www.ibm.com/blogs/ibm-training/ibm-issues-its-three-millionth-digital-badge-and-disrupts-the-labor-market-in-the-process/#:~:text=What%20started%20out%20as%20a%20simple%20idea%20to,hosts%20about%202%2C500%20activities%20where%20badges%20are%20issued.

[30]WISEMAN M. Provincial Government unveils micro-credentials as part of Albertas Recovery Plan[EB/OL]. (2021-09-09)[2022-04-25]. https://www.dailyheraldtribune.com/news/provincial-government-unveils-micro-credentials-as-part-of-albertas-recovery-plan.

[31]黃珊,尹晓然,易晓青.MOOC+数字徽章技术在一流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6):1-3.

[32]项道东.数字徽章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0):17-20.

[33]魏非,李树培.微认证之认证规范开发:理念、框架与要领[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24-30.

[34]魏非,闫寒冰,李树培,等.基于教育设计研究的微认证体系构建——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2):97-104.

[35]黄予.教育数字徽章:数字化时代的新学习认证[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1):52-60.

[36]王博.面向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数字徽章应用实践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21):10-14.

[37]吴莎莎,白晓晶,蒋明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在线学习数字徽章认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8(11):19-24,79.

[38]张蕾,廖绍雯.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数字徽章:设计维度与价值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7):69-76.

作者简介:

程醉,助理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微认证、学习体验设计与在线教学,邮箱:zuicheng@szu.edu.cn;

李冰,讲师,博士,通讯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科技课程设计与研究、计算机网络,邮箱:libingice@szu.edu.cn;

张晓玲,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微认证与教师发展,邮箱:2018122168@email.szu.edu.cn。

Innovating the Education Experience Service System with Micro-credentials

Zui CHENG, Bing LI Xiaoling ZHANG

(Faculty of Education,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2)

Abstract: In the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 released by EDUCAUSE, a US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micro-credential was named a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y practices affecting the teaching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2021 and 2022).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ith a high division of labor and rapid societal development, people need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ages of personal lifelong development, whi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recording mode, authentication mode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guarantee of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result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icro-credential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innovation in the mode of recognizing learning outco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gital micro-credential. It discusses how digital micro-credential shoul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outcome mode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 along with the core issues of micro-credential research.

Keywords: Micro-credential; Digital badge; Learning outcome recognition; Lifelong learning; Horizon Report

編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猜你喜欢

徽章证书成果
一枚小徽章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工大成果
国旗徽章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