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数学基础,提高学科素养

2022-05-30张悦

天津教育·上 2022年9期
关键词:数学计算数感数字

张悦

小学生作为年龄段7~12周岁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素养培育、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若能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深度加强数感培养,可有效夯实数学基础,为后续学习更深奥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于教学现状,把控好数学教育中数感培养的重要方向,制订科学的数感培养计划,借此增强小学生的数感能力,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掌握。

一、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必要性

(一)夯实数学基础

所谓的数感能力,是指对数字的理解以及认知能力。若小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能拥有良好的数感能力,可有效夯实数学基础,使之在处理数学问题、积累数学知识时更加容易。同时,在数感培养期间,小学生还能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渐养成完善的数学思维习惯,借此为提升数学学习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专门针对小学生的数感能力进行重点培养,是夯实数学基础的重要途径。

(二)提升学科素养

根据新课标要求,关于数学素养的培育,多指的是直观想象以及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数感培养中,学生能从教师实施的培养计划中,充分锻炼其运算能力,建立完整的数学思维体系,继而对其学科素养的提高提供助力。与以往教育方法比较,小学生更能从数字感知中加深数字印象,活学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为数学问题的妥善處理指明方向。因此,学科素养与数感培养存在密切联系。

二、小学生数感培养阶段的阻碍

小学生数感能力培养工作中,就目前实际教育成果分析,多存在以下阻力:

(一)题海训练居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为了响应国家倡导的“双减”政策,开始在课外作业留取上减量。但对作业形式以及日常训练方式,依然以题海训练为主,这也是为了确保小学生从试题的大量训练中对数学题目产生“熟悉感”,从而在后续遇到相同或相似题目时可以立即回想起做题步骤,借此提高解题准确度。然而,此种题海训练最为显著的缺陷,即它不能对学生体验感与心理调节上进行合理调控,导致频繁采用此种训练方式,使学生产生厌倦感,违背数学教育初衷。

(二)生活化体验不佳

小学生因其年龄较小,对数学教材中讲解的绝大多数知识都不能产生直观认知,特别是对数字等较为抽象的概念。若不能切实参照生活情景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的数感能力就达不到预期效果,更会在数学知识混杂下产生误解。

(三)缺乏参与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兴趣始终占据着关键作用。而在数感培养中,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很难实现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教师要重新调整数感培养方向,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课堂内容单调

数感本身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不同学生的数感培养成果会有不同,消耗的时间也不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以及日常指导上,应“因人而异”。显然目前布置的课堂活动,其内容过于单一,对数感培养带来了相应阻碍。对此,教师要做出相应的改善。

三、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措施

(一)优化数学计算方法

在培养小学生数感能力时,要进一步优化数学计算方法。以往教师多依靠频繁重复做题的方式,强制要求学生从做题中对数学题产生熟悉感。但这种熟悉感具有局限性,一旦数字变换或题型转换,学生依然无法高效解题。对此,教师应坚守数感培养原则,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计算指导。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学习中的基础能力,更是数感培养的核心要则。教师应从数学计算中引领学生对数字产生较高的敏感度。

本文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在为学生准备数学计算题时,应以精简原则,刻意设置相同数字的训练题目,并且控制好做题量,由此在基础的计算能力培养下强化数感能力。例如,教师可从4.23+5.15、2.37+1.01、3.12+2.26等相似题目计算中,对小数点后两位计算结果产生明确认知,即“___.39”,从而无论小数点前边数字如何变化,在小数点计算中,都是先从后两位的计算中进行书写,从而掌握小数计算法则,并对3、9数字的组合形式产生深刻记忆,使其后续遇到相加结果为3、9的计算式就能立即做出反应,以免在数学计算中耽误过多时间,影响数学题目的进一步解答。据此,教师务必关注数学计算能力与数感能力双重提升的必要性,将计算训练作为基础,加强数感培养。

此外,除了上述数字组合训练,还可以通过估算能力的培育,促进数感培养。之所以要对数学计算题进行估算,是为了提前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若经过计算后得出的结果明显超出估算值,则确定计算结果错误,借此在估算中把握好四则运算法则应用技巧。正如“4.94+1.32”中,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先利用估算方式确定计算结果的范围值,即“6.2~6.5”之间。随着估算能力的改善,小学生在面对各种计算题目时,都能凭借数感快速给出计算结果,甚至随着数学计算题目复杂度的增加,可以不断整理整数、分数、小数不同数字的计算技巧,更易提升数学计算的正确率。鉴于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与课堂训练中,为学生设置更多高质量的计算题目,忽视做题量的达标率,侧重于优化训练题的质量,引导小学生在多样计算训练中不断实现数感的充分培养。

(二)创设生活体验情境

在数感培养中加强生活体验感的设计,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贴近生活、锻炼小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机会,并且可以降低数感培养工作的开展难度。与以往单纯通过练习册、课后习题等书面上的数字进行感官刺激相比,融入生活场景的方式,对数感培养可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还能舒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畏难情绪。生活体验情境的积极创设,是借助小学生对生活事物的熟悉度进行理解力的转移。

例如,为学生讲解“时、分、秒关系”时,1分钟=60秒、1小时=60分,这些理论概念以及进制关联的讲解,初次接触时间概念的小学生常以一种强行记忆的方式记住三者关系。而将教学内容转移到家里的钟表以及手表上,学生可以从指针变动幅度,体会数字的实际含义,学会将书本上的数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另外,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时,更要根据不同生活情境实现数字的灵活使用,从而促使小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如在“数的认识”上,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字,为学生提供“介绍数字”的课堂活动,使其充当一名介绍者的身份,表达自己对生活中数字作用的理解。如某个小学生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里有一个温度计,温度计上有一个40的数字,但从来没看到温度计里的水银超过40这个数字。此时,在学生介绍数字时,教师也可以就该名学生提出的观点询问其他学生是否见过类似场景。而其他某位学生曾经不小心将热水接触到了温度计,发现超出了40数字界限,从而利用温度数字的变化比较数字大小。此时,教师还可列举其他与数字相关的事例,以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课堂上,都能对数字表现出敏感度,在加大数字关注度的同时,增强数感体验感。

(三)有效依托数学游戏

小学生的专注度有限,若一味依赖传统教学模式,很难保证小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甚至会随着兴趣度的减退,影响学生的课堂配合度。因此,教师在数感培养中,应以素养培育为基础,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在学生感知数学乐趣的同时,自然地提升数感能力。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对教师设置的各项学习计划会产生较强的依从性。在数学游戏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会自我思考时,其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升高。

例如,在“平均数”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分苹果”游戏,将班级里的学生以5人一组,分为若干个小组,而后分别为所有学生发放两个苹果,而教师则有5个苹果。此时教师以每个小组为游戏单元,引导一组学生为自己小组自由分配教师的5个苹果,了解平均数的实践意义,即这个小组内每名学生都有了3个苹果。而后教师为学生传递平均数的概念,即每名学生都能公平地分到数量一致的苹果,其中这三个苹果就是组内苹果总数的“平均数”。在学生参与此类游戏时,可更深刻地知晓“平均数”的含义,教师还可以随时调整学生手中以及教师手中的苹果数量,由此让学生在游戏参与中感知平均数的具体概念。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盲猜”游戏,由教师提前准备数量不等的硬币,在学生不知道具体数量时,让每名学生随机猜测教师身后硬币数量。在多次猜测无果时,教师可给出提示,即“我手里的硬币不是6个也不是8个,你们猜是几个?”,而后凭借学生猜出的“7个”答案进行拓展,即7就是6与8的平均数。经过数学游戏的参与,学生不但会对课堂内容产生探索兴趣,还能在多次猜数错误后,越挫越勇。总之,在数学游戏的参与下,学生会对数字含义及其实践运用方法产生深刻认知,促使小学生在今后遇到各种与数字相关的问题时,都能快速解决。

(四)丰富实践指导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其数字类型较为多样,如大数、负数、小数、分数、整数等,这些数字知识的讲解,都需要加强数感培养,而非单纯地理解数字概念。数学本身是一项抽象性学科,与语文等学科比较,它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应以刻意记忆为主,否则易降低学生的学习体验感。面对数感的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设计丰富的实践指导活动,使其在活动参与中加深对数字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教师讲述与数字相关的知识时,可以将更多语言文字以具体的数字形式进行转换,由此在听力与感官双重刺激下,提升学生数感能力。好比一堂课为45分钟,一串糖葫芦为7颗山楂,一份水果礼盒包含6个香蕉与8个苹果、10个猕猴桃等,这些文字与数字的对应关系,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带来促进作用。教师可以按照此种规律,为学生设置类似于“听写”的课堂活動,就此丰富学生理解和认知体验感。此外,在此种实践指导环境下,教师亦可融入跨学科教学思想,增强不同学科的内在关联性,促使学生体会与感知数字的魅力。比如,在“近似数”学习中,教师可为学生安排“手工剪纸活动”,经过对玫瑰花纸张数量的限制,引导学生在实际制作中,计算出20张手工彩色纸在制作玫瑰花环节的实际数量。如若为了节省纸张,将原本每支玫瑰花四张纸调整为三张纸,那么会剩下多少彩色纸?由此使学生在实践指导中对近似数产生深刻理解。

此外,在实践指导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还可以充分地“聆听”学生。教师与学生本身属于“教与学”关系,面对扮演学习者角色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教育者”体验机会,使之感知数学魅力,以便提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依从性。就像在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个人计算方法,扮演“教育者”角色,为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在计算环节的心得。而教师此时也可以以一种谦虚的心态善于倾听学生的计算策略,并对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的表现表示认可,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另一方面可增强计算能力,使之逐渐形成关注数学、热爱数字的良好心态,以便达成数感培养目标。

例如,在整数的加减法教学中,部分学生在计算“12+11时”,以“10+10+2+1”的思路进行计算,而常见的计算方法是按照个十位相加的方式。此时教师可以对此类计算方法表示赞同。这便使学生具有化零为整的思维,使其在后续遇到“32+24”等不同整数加法计算题目时,快速运用此种思路得出结果,以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对“10”“20”等数字产生深刻记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数学计算中的技巧,引导学生在计算中找到乐趣。如在计算“15×15”“25×25”等以个位同为“5”的计算题时,教师能与学生一起对“225”“625”等数字规律进行探索,求出适用于此类计算题的快速计算方法。即两个个位数均为“5”的相同数字相乘,它们的末两位数字均为“25”,而前一位或前两位为“2×(2+1)”“1×(1+1)”,从而指引小学生从实践指导环境下深刻体会数学计算的趣味性,将原本枯燥的计算题转换为“解谜游戏”,借此增加学生对数字的熟悉度以及敏感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科素养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力,能有效落实新课标内容,贴合素质教育理念,为小学教育改革工作指明方向。对此,应从数学计算方法、生活体验情境、数学游戏、实践指导活动等方面着手,以便小学生在优良的数学教育环境下,实现数感能力的稳步提升,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吴淑媛)

猜你喜欢

数学计算数感数字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试析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