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法、语境、修辞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本来含义
2022-05-30蔡正学
蔡正学
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之选修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同人教社前期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相沿而下,历久不变,给选文《阿房宫赋》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加了如下脚注:“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注者未能准确理解和足够尊重被释词句的语法性质、具体语境、修辞特征和本来含义。本文特提出来做点探究。
关键词语法性质具体语境修辞特征
首先,就词性而言,“铛”“石”“块”“砾”四个词都是名词的动词用法,且有一种被临时赋予的被动意义,故均须按“……(被看作)…….·”的格式给以解释,即分别将它们释为:……(被看作)铁锅;……(被看作)石头;(被看作)土块;……(被看作)石子。
其次,从语法结构上讲,“鼎”与“铛”、“玉”与“石”、“金”与“块”、“珠”与“砾”整齐划一,都是主谓关系。“鼎”“玉”“金”“珠”虽为受事,在此却是作为陈述对象(主语)而出现的。但课本的注者却采用“把……(看作)……”的格式,将原本作为陈述对象的“物”(珍宝)随意偷换成了“人”(秦统治者;原文省略,可补出)。这样,就不便据注而判明这八个词的词性,不便判明“鼎”与“铛”“玉”与“石”“金”与“块”“珠”与“砾”在结构上究竟是什么关系,进而也就不便准确领悟这八个词和短句的真实含义。
再次,就前后语境和修辞效果看,课文首段敷陈阿房宫建筑之广,第二段开头到“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铺叙美女之众;第二段后面从“燕赵之收藏”至“弃掷逦迤”均以各色宝物(除“鼎”“玉”“金”“珠”,另有“收藏”“经营”“精英”)为铺叙对象,前后贯通,一气呵成,极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尽显其行文之酣畅、泼墨之淋漓,这是变换角度进一步暴露秦的穷奢极欲、不惜物力(民力)。但若依课本注,则赏读起来就难能感受到作者在此因铺陈夸饰而生发出的语流之畅达、语势之强劲、语脉之清晰和揭露、批判之痛切有力。
最后,受解释、翻译所采用的表达习惯影响,学生看到“把……(看作)……·”的格式,很容易先入为主,草草判断,将“鼎”“玉”“金”“珠”四词当做由名词临时变化而来的意动词。这样,课本的注者想当然释词而铸成的误导效应,便使“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在学生眼中很可能一讹而统统异变为动宾结构(支配关系);接下来,对词句发生意义错会也就事出自然,不易避免。
“百度汉语”解释“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同课本注如出一辙,自然不能够自圆其说;所幸其翻译“信”而且“达”,却能忠实反映作者本想传达的意思:“(燕國、赵国收藏的金玉,韩国、魏国营谋的珍宝,齐国,楚国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这实际上恰好说明,只要顺着课文前后文的语流、语势和语脉一贯而下,始终紧绕珍宝这一陈述对象,照前送礼,就势翻译,自可油然靠拢作者本意。
综上所述,“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确切解释应当是:宝鼎(被看作)铁锅,美玉(被看作)石头,黄金(被看作)土块,珍珠(被看作)石子。而像课本那样解释,只是不切语境、大而化之的随意一说,根本上缺乏态度的严谨和操作的科学。
[作者通联:天津市大港油田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