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讲好“大思政课”的多维审视

2022-05-30唐淑楠安巧珍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现实问题

唐淑楠 安巧珍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讲好“大思政课”要胸怀“两个大局”,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必须解答好现实问题,把学生的疑惑作为讲授的重点,在答疑解惑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要深入理解“两个课堂”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两个课堂”之间的关系,在“两个课堂”相结合中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更要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关键词]大思政课;两个大局;现实问题;两个课堂;内容方法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09-0016-06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第一次提出“大思政课”这一重要理念,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这深化了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在“两个大局”中讲深“大思政课”

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规划、作出决策时,始终重视分析规律之“形”、发展之“势”,进而对“局”做出精准判断。在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提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2]2211989年5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自己的希望:“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4]。这“两个大局”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之“局”。

胸怀“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讲好“大思政课”的首要前提。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应该如何讲好“大思政课”时指出:“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两个方面给人们的影响。”[1]讲好“大思政课”,要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看待。

(一)在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讲好“大思政课”

从国际环境来看,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刻变化,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更加密切。中国的新发展正在为世界提供新机遇,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叠加作用,讲好“大思政课”至关重要。

一方面,通过“大思政课”使学生在“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对比中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讲好“大思政课”,既要注重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又要善于通过对比中西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和实效增强学生对党、国家、制度、价值观的政治认同,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在政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制度的风险应对能力和战略反应能力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另一方面,通过“大思政课”使学生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各种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冲击变数中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自觉和能力。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同世界的相互影响更趋深刻,随之而来的国家安全问题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也愈加复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的优异表现极大加重了西方政治精英群体的危机感,导致他们不择手段抹黑中国、三番五次给中国制造麻烦。讲好“大思政课”,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当今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大国形象、大国力量和大国担当,也要使学生清醒认识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特别是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使学生清醒应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影响,对于各种阻力和变数不会惊慌失措、乱了阵脚。

(二)在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讲好“大思政课”

一方面,通过“大思政课”使学生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5]。面对这样的形势和要求,讲好“大思政课”,既要站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讲清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终于迎来了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又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讲清楚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使学生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另一方面,通过“大思政课”使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6]面对这样的形势和要求,讲好“大思政课”,既要讲清楚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阶段,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阶段,又要讲清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連,青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有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使学生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在解答现实问题中讲透“大思政课”

人的认识活动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对事物的解释功能,即以规律性的认识解释事物。毛泽东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讲好“大思政课”,必须解答好现实问题,把学生的疑惑和需求作为讲授的重点,在答疑解惑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掌握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思维方法。

(一)讲好“大思政课”,学生在现实中的疑惑就是要讲清楚的重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和主体、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现实的思想困惑而不能脱离学生的思想需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在一些特殊时期、特殊阶段对自身的发展感到迷茫;在日常生活中,又会对一些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等产生困惑;在社会转型、改革发展过程中,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在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中,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观念的误导和侵袭。因此,“大思政课”为学生释疑解惑,要重点解决四类问题:一是与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二是学生关注的、容易产生疑惑的现象;三是学生在国内外对比中容易感到困惑的问题;四是西方敌对势力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领域和问题,特别是各种错误思潮。

讲好“大思政课”,教师必须对上述四类问题做出深入研究解答。不仅要摆事实、揭开真相,更要讲道理、阐明逻辑,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刻揭示其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将其中的背景、原因、关系、影响等深层次的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在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现实针对性、理论阐释力、思想引领力、话语影响力和行动指导力。

(二)在解答现实问题中讲好“大思政课”,目标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党也不是神仙皇帝,在摸索中前进肯定会有失误”[5],我们不能因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暂时的挫折和挑战,就动摇所秉持的理想信念。“大思政课”为学生释疑解惑,目标就是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的问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一是增强学生的信仰。在谈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遇的困难和曲折时,要讲清楚共产主义的客观真理性,讲清楚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二是增强学生的信念。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复杂和艰巨时,要讲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三是增强学生的信心。谈到党在历史上的挫折和失误时,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贡献,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最坚强的领导核心,使学生坚定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讲好“大思政课”,教师必须信仰坚定。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教师只有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让信仰、信念、信心在自己心中扎下根,讲出来的内容才会是充分坚定、富有感染力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有的教师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担心祸从口出,不敢讲矛盾、碰问题,选择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应该的。只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5]。

(三)在解答现实问题中讲好“大思政课”,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任何社会的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而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对于学生的迷茫、困惑和问题绝不能无视或回避。“大思政课”为学生释疑解惑,就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正面思考、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一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辩证看待、理性分析现实问题,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能怀疑动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二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批判的武器,在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鉴别中明辨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三是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贯通古今、统筹全局的思维方法,客观评价历史条件、全面认识历史过程、科学把握历史规律,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思想和行为。

讲好“大思政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传授科学方法。“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5]。教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回答学生的疑惑;善于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把握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避免学生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中西对比中廓清学生的思想迷雾。

三、在“两个课堂”相结合中讲好“大思政课”

人的认识活动的另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功能,即以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2]29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應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讲好“大思政课”,必须注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深入理解“两个课堂”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两个课堂”之间的关系,在“两个课堂”相结合中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一)讲好“大思政课”“两个课堂”相结合意义重大

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达到激励学生为共产主义努力奋斗的目的,就必须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既重视思想理论的引导,又注重付诸实践,“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8]。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人们正确思想认识产生发展的源泉,正如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所回答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9]。邓小平在谈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指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10]讲好“大思政课”,就要带领学生跳出书本、走出课堂、迈向社会,在社会环境中感知真实的社会现实,使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理解得更深刻、领会得更透彻。

二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目的不在于获得这种认识本身,而在于指导实践、服务实践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的理论之所以极其重要,就在于它能够回应实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讲好“大思政课”,就要将思政小课堂的知识性、思想性、理论性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相结合,将知识和理论外化为社会实践,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是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不在于理论范围内,而在实践当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1]毛泽东提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2]284,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标准。讲好“大思政课”,就要以社会现实检验那些根据实践经验抽象概括而成的真理性认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达到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感知印证知识和理论。

(二)在“两个课堂”相结合中讲好“大思政课”,目的是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其目的就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确定。在我国,党的奋斗目标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进而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矢志奋斗。

讲好“大思政课”,就要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中,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使学生胸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个人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使学生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不为干扰所惑,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三)在“两个课堂”相结合中讲好“大思政课”,必须正确处理“两个课堂”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讲好“大思政课”不能弱化小课堂的作用。思政小课堂中所教授的科学理论知识,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只有内化于心、被学生所认识掌握,才能外化于行、转化为指导自身实践的力量。讲好“大思政课”,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能弱化思政小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和理论灌输功能,不能把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的学习变成“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活动、甚至参观旅游,而应该在社会大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分析不良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想意识。

另一方面,讲好“大思政课”不能忽视大课堂的作用。社会大课堂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和道德观,并将业已形成的正确认识转化为自己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的必由之路。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2]讲好“大思政课”,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能忽视社会大课堂促进知行合一、知行转化的作用,不能把社会大课堂变成思政小课堂可有可无的辅助和补充,而应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深化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认识,将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落实在社会实践中,并在社会实践中验证思想认识正确与否。

四、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发展中讲活“大思政课”

(一)创新教学内容,运用丰富资源讲好“大思政课”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客观依据,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讲好“大思政课”的重要前提。

一是用好红色资源。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福建古田等革命圣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会址旧址、烈士陵园等革命历史纪念场所,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特区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半截皮带”的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湘江战役的故事、軍需处长的故事等革命故事,都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红色财富。讲好“大思政课”,就要使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自觉从党的红色资源中汲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二是用好历史资源。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国的发展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都是党和国家宝贵的历史财富。讲好“大思政课”,就要使学生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从历史资源中汲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用好文化资源。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深厚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党和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讲好“大思政课”,就要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吸收中华文化精髓、感受中华文化魅力,自觉从文化资源中汲取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精神和力量。

(二)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方式讲好“大思政课”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条件,恰当的方式是讲好“大思政课”的重要保证。正如毛泽东所言:“有了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思想,还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13]“大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将丰富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传授给教学对象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同时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恰当的方法,二是怎样有效地传授给教学对象。

一方面,教学方法要适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积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相统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思政课“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驗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5]所取得的积极成效,强调讲故事可以让深刻的理论和深奥的道理生动易懂,“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5]。讲好“大思政课”,就是要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依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学背景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实效。

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对象。教学活动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思想现状和接受可能性。1944年3月,毛泽东在谈到文化教育问题时强调:“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14]这就是说,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了解学生的历史和个性,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予以积极接受,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创新教学手段,运用新媒体技术讲好“大思政课”

创新教学手段是提升教学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技术是讲好“大思政课”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5]

一方面,运用好新媒体平台。通过中国大学MOOC、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清华学堂在线等PC端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微博、QQ、知乎、豆瓣、B站、抖音、快手等移动端新媒体平台,使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观点、提出问题、参与互动,使教师可以更大范围和限度、更多角度和形式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并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留言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与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运用好新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广泛采集、分类整理、统计分析,建立起教学资源数据库并实现精准的资源匹配与投放利用。通过人工智能推进教材、平台、环境的智能化建设,使教学和学习更具自主性、科学性、创造性、交互性。通过VR技术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相结合,将抽象的思想理论知识在逼真的教学情境中具象化、生动化,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真实的互动体验。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0.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4-14.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1).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9.

[9]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7-5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12]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2.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8.

[14]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6.

[1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现实问题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研究
对天津市部分高校排球课余训练现实问题的探讨及对策
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
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