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教学实践

2022-05-30康素娟

天津教育·中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历史

康素娟

培养核心素养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下变革教学实施的需求,也是适应历史学业考试变化的需求。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这一实践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学界、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理论,包括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界定、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其关系;其次,分析了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提问四大原则: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最后,提出了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改进对策,一是融入唯物史观,二是强化时空观念,三是培养质疑精神,四是提升历史解释,五是渗透爱国主义,以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理论

201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关注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这是核心素养最广义的定义。那么,具体到历史学科呢?应当如何正确理解核心素养融入历史学科中的核心要义?下文就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构成及其关系进行阐述。

(一)概念界定

学界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命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聚焦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较为少见,原因在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更在乎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关于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给出了明确定义:即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这一定义也适用于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不难看出,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身上,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将每个学生视作不断发展的人,在重视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7年,新课标的出台将历史核心素养概括为五大部分:一是时空观念,二是史料实证,三是历史理解,四是历史解释,五是历史价值观。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必须理解和把握这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将其更好地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即对事物与特定时空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史料实证,即对所得史料进行分辨,并基于此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理解,即将对历史的叙事升级为理解其意义的感性与理性认知;历史解释,即以史料为载体、以理解为接触,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评价、理性分析的态度与能力;历史价值观,即从历史真实及意义中提炼出的价值取向。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原则

在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对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和历史课堂提问进行了深度思考,提出了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四大原则。

(一)科学性

无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还是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都是在强调历史学习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和提出问题时,首先,要注意契合学生诉求和新课标规定,每学期有一个总目标,每月有一个月目标,每周有一个周目标,每节课有一个小目标,而课堂提问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其次,要注意提问语言的清晰明确,语言表达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方式,在提问教学中,越是复杂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越离不开教师语言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提问语言时要反复推敲,在发问时注意准确性,不能有知识性错误;最后,提问内容要科学有效,教学资料千千万万,教师必须审慎选择那些真实可信的材料,针对难点内容,可借助期刊、专著等专业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向学生传递出真知灼见。

(二)启发性

正所谓“教无定法”,虽然教师在备课中会考虑到一节课的方方面面,但课堂是一个“生命体”,尤其是提问教学的课堂,随时都会有新知识、新见解产生。初中生作为12~15岁的青少年,好奇心很强,渴望能作为一个发现者,这就是求知的开始。在实际的课堂提問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情、课堂进展等,在恰当的时机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有效启发。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能只是通过阅读就找到答案,而要让学生产生疑惑,并通过思考、提问、互动去解决;另一方面,教师应提升问题的趣味性、多元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三)主体性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提问也不例外。即便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提问的发起者、答案的公布者,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契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每个初中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的学生可能对时空信息把握较好,有的学生可能以历史理解见长,有的学生可能拥有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因此,在开展课堂提问教学前,教师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在了解学生学情上,努力做到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性、个性特点、知识基础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到提问教学中独立思考,补齐知识的短板,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进步与发展。

(四)整体性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这五大部分之间相互关联、你中有我,而不是彼此割裂的。在理解相关的概念含义时,可以对其进行阐述、分解和理解,但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教学中,不能将其割裂。如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可以先设计两个小问题:“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到罗马的?”“运送丝绸的商路是谁在何时开辟的?”待学生回答完毕,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程后,再提出几个小问题:“张骞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时空条件、产生原因、历史背景及应如何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如此一来,就融合了多种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一)对问题的认知态度现状

针对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态度现状,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你喜欢回答历史教师在课上提出的问题吗?”;二是“你认为在历史课上回答问题有什么作用?(可多选)”;三是“你觉得历史教师设计的大多数问题对你而言是什么样的问题”。针对问题一,26.3%的学生表示很喜欢回答教师的问题,40%的学生表示喜欢回答历史教师提出的问题,32.5%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不喜欢也不讨厌,还有个别学生对问题持讨厌的态度,这说明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比较高;针对问题二,90%的学生认为在历史课上回答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78%的学生觉得回答问题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49.1%和 50.4%的学生认为课堂中的提问可以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可见,学生对问题的价值还是有较强的认知的;针对问题三,63.2%的学生选择的是经过思考之后能回答的问题,25.4%的学生选择的是不经过思考也能回答的问题,11.4%的学生选择的是经过思考也无法回答的问题,这说明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较好地遵循了适度原则,当然,还没有完全做到以生为本。

(二)课堂提问的实施过程

针对课堂提问的实施过程现状,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你的历史教师一般是怎么进行提问的?(可多选)”;二是“历史教师在你们回答不出来的时候会进行引导吗?”;三是“你在历史课堂中会向教师提出问题吗?”。针对问题一,84.2%的学生选择的是教师任意点名,11.4%的学生选择的是按照学号顺序点名回答,41.6%的学生选择提问听课不认真的同学,这说明教师在历史课堂的提问具有灵活性,当然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针对问题二,38.5%和28%的学生分别选择教师的引导较多和很多,这说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引导,但这种引导仍有待加强;针对问题三,66%的学生表示会在历史课堂中向教师提出问题,33%则表示不会,这说明教师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比较重视,能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四、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改进对策

为了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推进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提问中能得到贯彻执行,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五点改进对策。

(一)融入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指导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提问教学中,融入唯物史观,让学生以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观念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并将这种观念带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教师首先要能对唯物史观作出一定的正确阐述,唯物史观中有一些诸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理论,对初中生而言较为晦涩,教师需要补充相关知识,多读一些经典作品;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制订合适的提问计划,由于唯物史观并不是很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图像、视频、故事等调动学生兴趣,再进行唯物史观的渗透。如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时,其中有关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部分,学生较难对开通大运河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教师应基于辩证思维,从正、负两方面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在理解历史现象的同时,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强化时空观念

历史产生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中,不同历史事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教学离不开时间、空间这两个概念。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一方面,要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将一些事件串联起来。教师应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整合,并使用历史大事年表、分期年表、朝代顺序年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厘清时间线索。

(三)合理利用史料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合理利用史料,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从而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质疑精神,去探求历史的真相,客观地解释和评价历史事件。如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时,在带领学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轨迹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太平天国运动是在哪一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怎样爆发的?为何能迅速发展起来?”“太平天国颁布了哪些纲领性文件,主要有哪些内容?”“太平天国是在哪一年覆灭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通过这一连串问题,配合相应的图表、数据和表格,就能串联起太平天国运动的始末,学生则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史料實证素养,树立起对待历史事件审慎、科学的态度。

(四)提升历史解释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待历史也有着各种解释,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正确的。今日了解的历史也是前人对过去的人和事的理解,且这种理解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解释才如此重要。因为这种历史解释是公正科学的,以客观史实为依托的,是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基于史料的解释,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如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这一课时,可以设计这一问题“洋务运动为什么没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然后引导学生从积极性、局限性两方面对此进行客观解释,推动其在既有认知结构上形成对洋务运动的新认识、新理解,从而强化历史解释素养。

(五)渗透爱国主义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其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如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一课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你知道什么是‘中国梦吗?”“近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作为初中生,你能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哪些努力?”。在提问时,教师要饱含情感,对学生进行情绪唤醒,以更好地渗透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逐渐成了当前历史教学的核心。对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回到教学实践中,而课堂提问作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方式,如何在其中落实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探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原则及改进对策,以期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核心素养以及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习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历史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