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教学思路
2022-05-30杨登科
杨登科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
目前,教师所采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版本较多,但无论运用哪种教材,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让学生掌握系统性的信息技术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包括表格的制定、文字编辑、画图等,这些基本技能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便利。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适当的融合,发现最适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性
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一门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运用到的学科,而且能够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授课,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好奇心,更加热爱学习。而且教师可以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专注度。
二、信息技术教学思路的优化选择
(一)最优化选择——信息技术教学法的本质追求
“最优化选择”也就是在既定条件下,挑选出解决任务的最优方案。在教学上,最优化选择可以理解为,在师生间合理付出精力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地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让师生付出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消耗的时间与教学效果是教学最优化的重要衡量指标,从本质上来讲,是效率的问题。教学最优化的特点以及对应的教学方法如下:
1.综合性应用。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从整体上规划教学任务,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全方位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计划的生成环节,教师应关注到全面的内容,明确重点与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全面的内容是指教师在课上需要将教学内容完整地进行讲授;重点与难点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当中区分出核心内容与较难理解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有针对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以提升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按照教学任务的实际进行选择,以最高的效率完成教学。
2.整体性考虑。教学目标、形式、内容与方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多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个高效、氛围愉悦的教学活动,并不单单是因为教师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而是由于上述各个因素整体产生的作用。所以,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关注到全方面,切不可只注重单一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所产生的作用。
3.动态性操作。教学系统是不断改革、不断更新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重点关注这一特点。同样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所面对的学生不同,那么课堂效果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积极地做出调整。在备课阶段,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各環节也已设计妥当,然而实际教学中避免不了发生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处理。
4.具体性实践。具体性实践也就是根据发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任何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任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都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对每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等熟练掌握,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换言之,一种教学方法仅仅能高效地达成一种教学任务,若是运用到其他教学任务上则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例如,探究发现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在分析理论内容、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方面,然而在计算机组成的教学内容当中就不适合运用此方法。这是由于计算机系统组成是知识性内容,如果使用探究发现法,会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二)选择的原则——信息技术教学法继承与创新的核心
1.依据教学目的。每节课的教学目的都有所不同,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通常来讲,教学方法应与教学目的相匹配,才能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新内容时教师选择演示法、讲授法等方式,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学习内容。如操作键盘这种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内容,则不能只运用讲授演示法。这是因为教师在教授技能时,不能只传授理论性内容,在课堂上还需要进行实际操作。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先明确教学目标以及课堂上的重点内容,按照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从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依据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熟练掌握,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参考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内容时,需要采用讲演法,对鼠标、键盘等进行操作练习,因此可以采用演示法。而网页制作等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以选择利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学习等方式。
3.依据学生情况。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需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部分学生能够很快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能只依赖演示法;相反,还有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稍弱,则需要采用直观的演示法进行授课。例如,在一些大城市中,大部分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过信息技术科目,使用过电脑,因此教师就不需要再重复介绍主机、显示器、键盘等,而是需要讲授计算机原理等相关重点内容。此外,教师要考量学生能否接受其他教学方法,再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换。例如,通常教师习惯运用讲授法,而学生久而久之也习惯这种授课方式,若教师想运用谈话法、启发式教学,则需要关注学生能否适应。这是由于启发式教学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运用不好则很可能会使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受挫。比如,学习电子邮件等内容时,教师问学生能想到最快的邮件是什么时,学生普遍能想到是特快专递,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若学生课前不了解电子邮件,则会表现出惊讶,同时想亲自试一试是否如教师说的,电子邮件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传输,这种导入是最为合适的一种方式。然而,如果学生对电子邮件十分了解,那么就不会达到教师预想的导入效果。
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教师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和运用者,教师对学科的理解程度和专业性对教学目标会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并且要结合自身的能力进行教学,不能为了教学过程新颖,就盲目地选择教学方法,否则会得不偿失。如果教师自身缺乏专业性,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了不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会导致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不出真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另外,部分教师在观摩优秀教师授课后依旧不能提升自身的授课水平,只是对优秀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却并未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找出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专业素养得不到提升,会进一步阻碍学生高效学习。
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且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个性化差异进行选择。此外,要发挥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作用,凭借自身的优势有效发挥教学方法的真正作用,在进行相应的授课之前形成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教学思路。
(三)和谐共创——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发展力量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适用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出每种方法的最佳功效,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选择的教学方法要与所教授的内容息息相关,教师要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教学内容,能否达成教学目标。学生的发展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而学生的课堂表现会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恰当,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够体现出来。换言之,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得当,从教师与学生课堂氛围就可以展现出来。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差异性较大
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上与其他学科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他学科只要有教材即可展开学习,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具备计算机才可进行。但有些家庭对孩子网络防沉迷关注较多,对孩子操作计算机管控较严格,这就导致班级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例如,教师在讲授表格如何制作时,部分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就懂得如何制作,很快就能接受新知识。但是家里没有计算机的学生,对计算机就较为陌生,掌握新知识点也较慢。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因为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所以教师应重点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由易到难,细致地进行讲解。可见,学生掌握知识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家长对信息技术观念的偏见,有些家长认为学习信息技术是耽误学习,这种观念会限制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的能力。家长对信息技术有所改观,才能缩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二)信息技术课堂单调乏味
信息技术的实践课程往往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始终具有一种特殊的“神秘感”。而学生对理论课的态度截然相反,因为理论课程内容多为文字,较为枯燥,步骤也比较复杂,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如果只是将书本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不是改变教学方法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好奇心,那么学生会逐渐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排斥信息技术理论内容的情况。只是单纯地使用讲授法来授课,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反而適得其反,学生理论基础掌握不牢固,也会对实践课程造成影响。教师不能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不够重视课程的理论学习,间接导致教学质量降低,使学生逐渐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因此,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趣味性就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新思路与诸多因素有关。学校领导者具有管理权,他们更要深刻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学校管理者要组织教师去其他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学习其他学校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成功之处,并且结合自身对学科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行教学,提升自身的专业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学校要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为目标,组建具备专业知识的师资团队。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信息技术学科不被学校所重视,更不看重教师的专业性,只是让教师维护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与优秀学校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其他学校的教学策略,扬长补短,为信息技术课程营造良好的现代教学环境。并让教师不断地反思教学内容,充分认识到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促进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二)理论与实际结合
教师要利用好学校提供的教学设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所学内容在今后生活当中也能够运用。在教学时教师要集中学生注意力,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布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集体讨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且选出学生代表发表小组的讨论意见,然后让学生轮流发表见解和想法。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讲解,确保课堂授课内容能够完成。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科学分组,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把握好教学重点,注重各学科整合,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阶段是较为基础的科目,这个科目对知识点的把控并不如其他文化课那样细致,然而在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则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教师要贴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把控教学方向,鼓励学生试着操作,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重视学科之间的内容整合,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等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进而达成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创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合理、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时针对学生能力方面做出评价,使学生能够将信息技术视作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计算机被普遍使用的今天,信息技术学科也成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在今后,信息技术教学很有可能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大动力。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学习、做好教研,在教学方式和策略上努力钻研,做好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授课能力,为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