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生六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
2022-05-30王霞
王霞
“悦”指向情感体验,情感认同;“生”指向生态、生命、生长。“悦生”追求的价值是道德情感的体验认同,身心愉悦的健康生长。“悦生六季”大思政课程,立体链接家庭、学校、社会三维生态圈,开发当地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融合年段适切的德育活动,通过主题统整的方式整合教育内容,借助行走课堂、社会实践拓展教学空间育人,形成六个成长季的一体化的育人体系。通过“悦生”课堂的实践,用优秀德育资源和多元生态体验,丰富学生生活的感性经验,丰厚生命的道德体验,丰盈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智慧生活。
一、案例背景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需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这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和课程改革明确了方向。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现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核心,整合德育资源,构建大思政课程,引领学生构建更适切的德育生活,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教育诉求。
(二)基于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现场访谈,我们对所在区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以及相关德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思政教学与学生发展需求不平衡
从学校思政教育实施整体情况看,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创意设计,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往往是会出现“照本宣科”“看图说话”,甚至是被边缘化的状态,缺乏专业性和研究性。不能考虑本地、本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行和能动性,拉远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教育教学总体上存在着“零散、低效、蜻蜓点水”等问题。
2.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知行难以合一
从实际教育情况看,思政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两张嘴”“两层皮”的现象。对学生的生活实践、思想动态和现实困惑关注不足,“就教材教教材”。导致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难以达成思想的升华和行动的一致性。学生只会说,不会做,难以达到“德知”“德情”与“德行”的统一。
3.思政课改革与建设研究不足
总体上看,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往往停留在教学方法的探索层面,对思政课整体建设研究不足,往往呈现“单打独斗”“碎片化教学”,以及与其他德育资源“重复”“交叉”“低效”的现象。如何挖掘各学科、各德育活动、各生活空间所蕴涵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拓展,基于大思政理念,建设思政教育的一体化体系,实现同行而行,同频共振,是目前思政课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平阴县实验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绝大部分学生家庭是个体户、工人、附近村的农民,以及进城务工子女。学生家长中,职业个体占30.78%,事业单位人员占9.2%,农民身份占14.38%,外出务工人员占18.2%,其他(没有工作)占27.44%。家长学历水平以初中为主,由学生家庭状况及家庭文化背景来看,学生学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习惯基础差异较大,教育过程面临重重困难。很多学生心理缺“疏”,安全缺“护”,习惯缺“导”,由于家庭成员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这些孩子很容易混淆是非观念,导致行为异常、心理偏差。在此背景下,我校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定位为突出课程价值,追寻内涵发展,基于大思政理念,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通过实现各种德育资源的整合融通,构建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核心的“悦生六季”大思政课程体系,打造了以“悦生”为核心的大思政课堂。在多维体验中促发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生命感动和优良品格,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和魅力。
二、主要做法
“悦生六季”立足核心素养,链接家庭、学校、社会三维生活空间,融合全学科、全方位优秀教育资源,追求育人目标的一体化,形成横纵贯通、螺旋递进的序列化课程体系。
(一)以年级为序列,整合融通思政元素
“悦生六季”以四维度育人目标为统领,按1~6年级顺序和学生年龄特点,概括为六个成长季,分别是立德养成季、文明创生季、尚善感恩季、睿行致和季、责任传承季、明法励志季。六个成长季,根据每个年段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等特点,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年段主题为核心,通过补充学校、社会等与同年段学生相适切的思政元素,与其他课程、育人途径所蕴涵的德育元素实现融会贯通,形成序列化要求,螺旋上升。以一年级立德养成季为例,一年级统编《道德与法治》“适应新生活”的主题特别适合一年级的入学教育。学校、年级的常规教育内容与我们课堂的实施有交叉、重復,也有很多有益的补充。于是,我们统整了教材、德育活动以及年级的常规教育,构建了《你好,小学生》主题探究课程。课程包括童谣诵读、歌曲学唱、绘本故事、影视欣赏、实践活动、习惯培养、路队学习、文明礼仪、生活能力等多个方面,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晨诵、常规训练课、主题班会、校园实践为主阵地,在开学的第一个月有序推进,多学科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实现了全科、全员、全程育人,让这批孩子迅速适应并悦纳自己一年级的新生活。再如,二年级文明共生季。我们在思政课进行文明创意教育的同时,开展“学弟子规,做有根的人”主题探究活动,深入挖掘语文拓展阅读中的思政元素,拓展延伸到讲弟子规故事、践行弟子规、创编现代弟子规、做弟子规评价手册。在读的同时,重在“领悟”与“践行”。通过读经典、听释义、讲故事、重践行,学典范、评榜样一系列教育,将对经典的认识和理解落实到学生行动中去,让他们领会经典,践行经典,从而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以学生为中心,协同多元育人主体
紧扣六大成长季,以基础课程为母课程,以学生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探究课程为核心,以学科融合类、文化行走类和生长类课程为补充进行思政理论和实践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育人主体协同一起,同频共振。通过全员育人,促进目标融合、内容统整,指向年段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会参与生活、智慧生活,从而实现认知的深化,情感的升华、行动的坚定。
以“我是最美实验人”为例,围绕这一主题,在主题探究课程中,学生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呵护蛋宝宝、挣取5元钱,为父母买小蛋糕、送蛋糕,说说心里话,制作感恩卡。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体验父母的辛苦,感受中华之“孝”,学会感恩。学科融合课程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的课堂,以三年级的英语为例,学生虽然感兴趣,但文化视野受限,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诸多文化现象,我们以就餐礼仪、刀叉语言为切入点拓展到见面礼仪,融合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国际礼仪教育,培养国际文化意识。文化行走课程侧重中华礼仪,以实践活动为主,走进文庙,走进道德讲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建立良好操守,并在生活中践行中华传统礼仪。从校园体验活动学会感恩,懂得中华之“孝”到初步了解国际礼仪、践行中华传统礼仪,“悅生”聚焦年段主题,把握生活主线,进行大思政教育,全员、全程育人,实现了育人目标、育人主体、育人途径的一体化。
(三)以生态体验为主,优化思政教育途径
“悦生”课堂追求生命、生态、生长。它以生态体验为主要学习观,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创建生态的课堂环境,优化思政教育途径,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实现学生道德的生长,素养的生成。“悦生”通过情境体验、调查研究、亲历生活、实践活动、研学体验等多元体验活动,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意志磨砺、价值观形成等与体验者生命意义相关联,通过生命感动的体验活动和生命阅历,获得真实而生动的道德体验与感悟。促进学生从“德知”“德情”“德行”脱节的教育弊端到“知行合一”的素养生成。
1.教室小课堂:体验探究正德
从学科出发,“悦生”教室小课堂依托道德与法治、主题班会、节庆课程、美食美客等课程,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等。它指向学科与生活的深度链接,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体验式学习和思辨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情境生疑,体验生情,思辨生慧,实践生行为主要流程,强调“以生为本”,把课堂主权还给学生,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思辨中生成智慧,涵养思维,课堂成为儿童发现问题,积累德知,提升素养、涵养德情,生成智慧、实践德行的场所。
以二年级《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悦生课堂设计了以下流程:
(1)游戏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组织学生分两队进行摸小球游戏,观察思考:其中一小队获胜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环节是在具体情境中引发思考,由此引起排队的话题。
(2)生活再现,感悟德知
首先组织学生交流:除了游戏,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还需要排队呢?这样的话题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初步形成感知。然后出示家乡地图,动手找一找,画一画需要排队的地方。在熟悉的场景中进行学习活动,更好地指导学生生活。
2.生活的课堂:一花一物立德
平阴县实验学校是天然的生态园,种植有上万种植物。以“悦生六季”中的生态课为主要载体,我们带孩子走进校园生态园,春日赏兰,感悟兰的高洁;夏日看竹,欣赏竹的挺拔;秋日览菊,领略菊的傲骨;冬日观梅,沉浸于它的馨香。步步为景,景景育人。找寻药材,探究本草纲目,传承中华文化;种植蔬菜,开展养殖,培养劳动精神;认领绿植,悬挂爱心牌,观察绿头鸭,呵护大白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3.行走的课堂:实践体验润德
根据济南市“双贯通” 精品思政课改革精神,我县规划了福胶博物馆、玫瑰花研究所、平阴政协、老县委遗址、平阴法院、伊利工厂等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我们依托实践教学基地,以文化行走课程为载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入社会。通过真实情境的实践体验,打造“行走思政课”“生活思政课”,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
在进行“这些东西哪里来”一课教学时,我们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少先队课进行了联动实施。首先,带领学生参观伊利工厂,由工厂里的工人做学生的老师,讲授牛奶的生产过程,在和孩子的互动交流中,让孩子了解我们生活与工业的关系。他们动手体验挤奶工的劳动,亲身感受工人劳动的辛苦,懂得即使是一盒牛奶,也包含着很多人的劳动,来之不易。学会感恩、尊重劳动者的情感也就油然而生。
参观福胶博物馆,了解家乡制造阿胶的历史,感受阿胶文化,产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探究玫瑰研究所,深入了解平阴玫瑰的特点,感知玫瑰的多种用途和研发情况,培养为家乡建设勇于创新的意识;走进老县委遗址,感受身边的红色教育,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习法律知识,参观法院,法官为他们讲解法庭审判程序,讲授法律常识,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体验小法官,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树立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行走的课堂,联通学校、家庭、社会,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将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的教和学生自主活动相结合,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德育合力。
4.社会的课堂:责任担当扬德
实践的课堂强调知识是基础,行动是关键。道德培养,最终的落脚点是社会中的行动,是实践的智慧。因此,“悦生”课堂将道德养成从校内衍生到校外,依托“研学课程”“地域文化课程”“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进行礼仪修养、自我服务、感恩社会、公民责任、国际视野等的教育。从知到行,引导学生自主调查发现社会问题,想措施、提方案,勇于解决社区公共问题。在实践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感悟,形成生活智慧。例如,调查身边垃圾分类的现状,走进社区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制作宣传标语,绘制宣传漫画。了解家乡环境现状,调查家乡环境污染的情况以及成因,积极制定家乡环境保护方案。走近身边的劳动者,调查他们的工作特点,体验不同职业者的劳动,感悟生活的不易,学会尊重他们的劳动……以实践为教材,以社会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从生活和体验中感悟以及学习的能力,学会自主自觉成长。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形成创新能力。从学科育人走向综合育人,实现知行统一。
“悦生六季”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线,探寻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各种活动,社会实践体验等德育元素实现整合,促进目标融合、内容统整、方式综合,以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服务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实现核心素养的生成。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