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022-05-30唐建荣王卫锋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

唐建荣 王卫锋

摘    要:实施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生命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实现生命教育宽度、长度、高度的“三度”融合,才能在螺旋式发展中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合理规划人生,成就幸福生活。教师既要主动去研究和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显性或隐性生命教育内容,找到生命教育的渗透点,引导学生实现对生命宽度的拓展;又要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科学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生命长度的理解;还要合理选用素材,激发学生对生命高度的追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活动育人

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和不懈追求。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1]。“六三”学制的四个学段均设置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这一主题,可见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维护人类命运,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顺应《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必然要求,还是促进学生健康生活的奠基之石。

一、充分挖掘教材,实现对生命宽度的拓展

冯建军教授说:“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统编教材”)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增强生命意识、提高心理素质、养成健康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长远发展,以及全民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对于统编教材中显性或隐性存在的生命教育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主动去研究和挖掘,找到生命教育的渗透点,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准确、全面地实现对生命宽度的拓展。

(一)利用主题单元明确生命教育的出发点

七年级学生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里去”等哲学命题已经有了初步思考,因此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立意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特点,从而敬畏生命;学会爱护身体、养护精神,从而珍爱生命;审视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命的精彩。三课内容分别从“生命”“生存”“生活”三个主题进行建构:“探问生命”侧重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珍视生命”侧重对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绽放生命之花”侧重对生活价值的思考。三课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层层递进、有序推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关注身体、充盈生命,以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第四单元在七年级上册中居于核心地位,其着力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生命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教师要让学生增强生命安全意识、实现生命价值,并将此目标贯穿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全过程。

(二)发现隐性教育内容寻找其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

除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关于生命的专题教育外,统编教材其他分册也有许多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我们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和养护精神,还应该体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也就是在对自身生命成长、发展和完善进行关注的同时,产生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比如,和朋友交往时要关心体贴对方,和异性交往时要保持必要的距离,和老师交往时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和家人生活时要关心家庭成员,在社会中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这种对他人的关切以生命为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生命的敬畏,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这种突破自我走向对他人的关注,是生命教育价值的升华,让生命教育从起始阶段就迈上更高的台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隐性教育内容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将宏大、艰深的生命话题落实、落细、落地。

(三)升华教材理念抵达生命教育的制高点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源。在聚焦生命教育的课堂中,教师首先必须读懂教材思路、读透教材观点、读通教材逻辑、读明教材理念,然后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遵循教材逻辑,恰当处理教学,逐步推动学生的生命成长。统编教材关于生命教育基本遵循由自己到他人、由个体到群体、由当下到未来的原则,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中的《共筑生命家园》以及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认清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懂得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大自然、共建美好家园,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从自我走向他人、迈向更广阔的社会和世界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一方面要具备宏观视野,实现对生命教育宽度的观照;另一方面又要形成微观视角,实现对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如此,在循序渐进中实现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就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走出生命教育中单纯珍视个体生命的狭隘的教育观。

二、科学设计活动,加强对生命长度的理解

生命教育当以构成生命的宽度、长度和高度为关注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需要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生命长度的理解与践行。生命教育应当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努力联系家庭日常生活,结合学校德育活动,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在更广阔的场域内让学生加强对生命长度的理解。

(一)对接家庭亲情活动育人

家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朱永新教授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学校当然很重要,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应该邀请家庭配合学校实现协同育人的功能。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时,可以融合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的相关活动,比如举办“爱要这样表达出来”家庭亲情活动,让学生先回忆家长关爱自己、让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然后选择一种向家长表达爱的方式。这种亲情体验活动,能让学生深切体味家人对自己浓浓的关愛,使其明白自己理应珍视自己的生命,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既然家人如此关爱自己,自己也理应善待家人,让家庭更加和谐幸福。关爱是相互的,我们对生命长度的理解要走出狭隘的认知误区,这种长度不仅表现为延伸自己的生命,更体现在对他人生命的呵护上。生命教育需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良知,同时也需要用行动去温暖和照亮他人。教师要结合家庭亲情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学会通过自身有意义的活动实现对他人生命长度的延长。

(二)联动学校德育活动育人

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整合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将课堂内外联结起来,拓宽生命教育的途径,形成育人合力。如结合学校开展的安全疏散演练活动,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掌握自救方法,提高防范能力;结合学校开展的青春仪式、科技文化节、读书节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在珍视肉体生命的同时,还要守住心灵、充盈个人精神世界;结合学校开展的国家安全教育日、国旗下讲话、国家公祭日、植树节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应当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在爱国奉献中延伸生命的长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应该错过契机,应当在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德育与育德的有机结合,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生命长度的理解,更有力度地发挥育人的效能,更有效度地实现育人目标。

(三)协同社会实践活动育人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阶段适合开展的生命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如下四类。第一,采访身边平凡而伟大的人。在每个区域内一定存在着许多令人感动的人物,他们用自身行为弘扬正能量,用实际行动体现生命的精彩。第二,参加微公益活动。学生空闲时间有限,因此针对其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应该适切、有度。开展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进而理解生命的价值。比如,可以利用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让学生主动为他人做一件好事,在活动中去真切体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第三,过好节假日。比如,可以利用重阳节带领学生去敬老院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利用“农民丰收节”让学生体验艰辛劳动后的获得感等。第四,调查社会不同职业的相关情况。在调查中体会不同的职业者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不同的社会价值。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重视在体验和践行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并采取适合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生命体验中加强对生命长度的理解,感悟生命的价值。

三、合理选用素材,激发对生命高度的追求

生命的高度是指一个人生命的最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用“大思政课”,并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生动鲜活的案例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素材,案例材料有正面和反面之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用好正面素材,也要敢于运用反面素材,将反面素材的警示作用和正面素材的引领作用有机结合。

(一)侧重引入正面素材,突出案例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以反面警示为辅的原则,通过能激发兴趣、引导思考、提升道德情操的正面案例来激发学生的生命情感。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中设计了“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两框内容,这种对他人关照的能力和对社会服务的意识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体现了个体生命的高度。现在的学生受多种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先结合课本内容,融入如“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好人”“时代楷模”等社会模范人物,在满满的正能量中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再通过情境体验式、价值辨析式或活动践行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具备关爱情怀和奉献精神,并最终将这一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面的、典型的模范人物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让学生自觉地用模范人物的生命经历来激励和引领自己。

(二)精心选择反面素材,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生存的对立面就是死亡,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于死亡一直是比较忌讳的,因此,人们和青少年谈人生、谈未来,却很少谈生死。不少教师也认为,与孩子讨论死亡似乎过于沉重。然而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面对死亡,可以让他们深刻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2]。

近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呈现疫情防控不力的国家人民的死亡数据以及痛苦经历。展示这些反面素材,是为了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竭尽全力抗疫的必要性,以及广大人民投身抗疫一线的重要性。真实性、客观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生命,教学案例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应该严谨、准确。精心选择的反面素材,必须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增加生动性的同时增强说服力,最终提高学生对错误思想的免疫力。利用反面素材对学生進行教育时,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使反面素材的生命教育价值向正面转化。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决定生命教育成效的关键要素。加强生命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坚持:坚持以学生为原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交往范围,拓展生命教育的宽度;应坚持以活动为依托,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实现对生命长度的追求;坚持以引领为目标,恰当选用正面或反面素材,激发学生对生命高度的追求。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拓展生命的宽度,而在拓展生命宽度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生命就有了高度。只有实现生命教育的“三度”融合,才能在螺旋式发展中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合理规划人生,成就幸福生活。

总之,实施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生命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条件。在生命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精心打造生命课堂,积极融合课内外活动,充分发挥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育人作用,让生命教育之花在教师的精彩演绎中绽放。

参考文献:

[1]邬冬星.核心素养导向   培育时代新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5):4-7.

[2]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2003(6):1-6.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