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他人即为侠
2022-05-30李伟明
李伟明
我的学生时代,正是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风靡之时。几位武侠名家的作品,成了年轻人当中最流行的读物。即使是数十年之后的今天,武侠的代表人物金庸依然拥有一般作家望尘莫及的读者量,有人甚至把读金庸当成了一种职业。尽管也有一些作家对金庸的作品不屑一顾,但在我看来,这些作家,除了那些根本没读过金庸作品、仅凭对武侠小说的偏见而主观下结论者,更多的可能是出于酸葡萄心理——因为一个写作者要达到金庸那种影响力,实在太难了,难得让人忍不住就要羡慕嫉妒恨。
许多读者喜欢武侠,除了在技术层面关心人物的武功高下,更在人品层面看重人物的侠义精神。在众多武侠作品中,受到读者喜爱的角色,多数是因为他们身上那股令人肃然起敬的侠义之风,而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功天下第一。这起码说明,崇尚侠义,其实也是人之本能;在许多读者心里,其实也是隐藏着一个“侠客梦”的,只不过自己未必知觉而已。
现代社会离武侠当然很远了,但“武”虽然越来越少见,“侠”却其实一直还在你身边。我曾因为出版了一部融武侠与文旅于一体的长篇小说《祥瑞宝莲》,应邀参加了一个在网上直播的文化交流活动。有读者现场问我,如何理解侠义精神?我不假思索地说,“侠义”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那么高深、那么复杂,它并不需要高明的武功,甚至也不需要出众的智力、能力,简单地说,不妨这样理解:心有他人即为侠。至今想来,我依然觉得这个回答还算靠谱。
也许,你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是的,做到“心有他人”确实不难,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觉。
不妨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早些年,我们过马路时,经过斑马线,看到汽车来了,都是人让车为主,即使有些汽车减速了,行人也是欲行又止,无所适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后来,出台了汽车礼让行人的规定,而且安装了摄像头进行监督,于是,车让人成了一种常态。这当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有些行人过斑马线时,优哉游哉,目空一切,甚至还在斑马线上来回行走,好似闲庭信步一般。这种人,撇开安全意识来说,根本不懂得行人要与开车人互相体谅的道理,说白了,就是因为潜意识里太自我,心中没有装着别人,所以从来不为他人考虑。可以说,他们骨子里就是缺乏了一股“侠”气。
心中是否有他人,往往就体现在这等生活的细节当中。为什么经常看到某些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造成傷亡?为什么经常出现路人昏倒一旁而过往行人视若无睹、冷漠经过的新闻报道?为什么有的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惜与亲友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如果稍稍有点换位思维,稍稍有点悲悯情怀,稍稍有点宽容大度,人世间的那些不和谐之事,该锐减多少?古人云:“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对照这个标准,很多人,相差太远了。
心中有他人,会为别人利益着想者,就是具备了侠义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作为平民百姓,我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机会“为国为民”,但伸出温暖的双手“为友为邻”就容易了。“侠义”不需要你喊什么铿锵有力的口号,不需要你动辄做出多大的牺牲,甚至也不是要你帮谁办多少事情,只要你有不给别人添乱添麻烦的想法,有体谅他人苦处难处的念头,有乐意成人之美的善意,就够了!这,一点也不难。
武侠世界虽荒诞,侠义精神很现实。武侠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娱乐,优秀的武侠作品应该以“侠”感人,让那种以救助天下人为己任、扬善弃恶、助人为乐的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墨子》说:“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如果每个人都能主动想着别人,坚决不损害他人利益,努力做到诚实守信,这个社会便充盈着侠气。如此,大家少了抱怨,多了理解;少了火气,多了和气;少了私心,多了公德。那便如一首歌所唱的: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原载《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