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思 读中悟情
2022-05-30肖华
肖华
★同学们,我们在做阅读题的时候,总有题目要求我们分析文章的思想情感,这一点成为很多同学的“难解之题”,于是很多同学选择了“逃避”,这也是作为喜欢阅读的人的尴尬之处——喜欢阅读,却不会解答阅读题。之所以选择“逃避”,是因为这部分同学并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也没有抓住文本的关键句子,自然难以获得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往深一层说,阅读是我们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我们获得了对文本情感的认识和知识的架构,阅读不单单是“阅”的过程,也应该是“读”的过程,只有全身心投入到“读”中去,自然而然地激发自身的内心体验,促进情感的产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自己的阅读思维,从而引导我们去思考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这个就是“以读促思,读中悟情”的文本阅读过程。本文以《难忘的泼水节》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品读重要句子来领会作品蕴含的深厚意蕴和真情实感。
一、教材回顾
《难忘的泼水节》记载的是1961年的泼水节发生的事情,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一年中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之所以称其“难忘”,是因为本文记述了周总理从首都北京专程到云南傣族人民生活地区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度“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的温情感人故事。本文短小精悍,但作者将蕴含的真情写进每章每节,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也深刻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二、品读《难忘的泼水节》的描写与真情
(一)品读环境描写——表达对总理的期盼
既然是传统节日,当然少不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环境描写。(1)关于火红凤凰花的描述。文中写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开头点明了习俗开始前泼水节“火热”的热情场面,并且人们选择将它撒在地上,“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场面非常隆重,表明了傣族人民对远道而来的总理的期盼。有的同学认为这是艺术化的描写,以体现颜色的鲜艳和对总理的尊敬,其实文章的凤凰花描写是纪实的,是千百年来傣族人民泼水节的选择。凤凰花的花朵红艳似火,被誉为世界上最艳丽的花朵,是富丽堂皇的寓意象征;又因为它的花形优美,就像是凤凰的羽毛,给人一种优雅美丽的感觉,于是,凤凰花暗含着高雅美丽的含义,正如傣族人民的客人——伟大的周总理;还有,凤凰花颜色鲜艳而且花朵即使凋落也没有褪色,给人持久火红的感觉,于是它还有着火热的爱的含义。综合以上的分析,作者这一个环境描写别具深意:抓住凤凰花这个鲜明的花色,表达了对总理这位尊贵客人的美好期盼,也表现了总理爱民和民爱总理的感情。(2)关于恢弘场面的刻画。文章还写了傣族人民这天迎接泼水节的恢弘场面,“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我们不妨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千炮齐鸣,响彻天际;万人参与,场面宏大”,让我们不得不感叹1961年的泼水节场面何其壮观、何其動人心弦啊。作者惜墨如金,用一组对偶句勾起了我们的无尽想象。
(二)细读动作描写——领会虔诚的期盼
人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而这种感情隐含在人们的言谈举止当中,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当中,我们会真切感受到朱德元帅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难忘的泼水节》也是一样,首先看民众的动作描写。“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请注意,作者写人们是“赶来”的,而不是“走来”,也不是“跑着”,更体现了傣族人民对于总理的期盼之情,而且还是一边敲着傣族的传统乐器象脚鼓“赶来”,更显示出傣族人民的待客热情。然后,我们细读关于周总理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周总理)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这些连续的动词——“接过”“敲着”“踩着”可以看出总理已经愉快地融入傣族人民的舞蹈当中去,还有“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在泼水节相互泼水,就是相互之间送上祝福的举动,总理和民众相互泼水,就是相互寄托祝福的心意,水洒在彼此身上,暖在彼此的心上,也暖在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间。
(三)再读外貌描写——体会与民同乐的情怀
在这个欢乐的日子里面,总理穿上了傣族人民传统的独特的服饰,这本身就是与众不同的体验,我们下面深情朗读这样的一句外貌描写——“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傣族服饰是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民族服饰,它包含了上千年来傣族群众的艺术审美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虽然我们的总理当天穿得确实普通,其实当中的内涵极不平凡:“对襟”外表是均衡对称,意味着“和谐”;“白褂”意味着纯洁;“咖啡色长裤”意味着傣族人民生活的土地的颜色——厚重而真实;而头上的“水红色头巾”则意味着红红火火的生活的美满。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一个汉族人愿意穿上傣族的服饰,这是对少数民族的尊重;而堂堂一个国家的总理,穿上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那就是纯正的出于本心的追求民族平等的愿望,也寄托了总理的爱民之情。所以节日当天,总理脸上的“笑容满面”体现了总理心系百姓、和老百姓一起享受传统节日的快乐之情,我们还感受到周总理的平易近人的一面,这份“与民同乐”的情感历朝历代都有,而能够躬亲示范者又有多少呢?
(四)品读内心独白——体会激动的心情
一般而言,我们说的语言描写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但是就本文而言,这一点似乎不太明显,即使在文章的第三段有“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和下文的人民“欢呼”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不过是泼水节之前和泼水节进行中的热闹、温馨的和总理与民众互动的场面描写,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描写。这里重点谈谈作者在文末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感情。请看最后两句独立成段的内心独白——“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作者这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幸福”和“难忘”是因为这一天的泼水节与众不同,总理的爱民、与民同乐是一种无上的幸福,总理的到来更是让傣族人民一辈子难忘,充分地表达了傣族人民内心的激动和幸福之情。当然,细细品读,我们能够由衷地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傣族人民的真切呼声,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的总理而幸福、自豪。
三、阅读与思考齐飞,描写与真情同在
本文不过是借《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来谈谈阅读与思考的关系。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手捧一篇课文,需要我们进入文本的情境,而进入情境后,更需要我们进行情境想象与思考,认真分析其中的描写名片段,细细品读总有一些特别的感动,可能是文本中人物动情的语言、连贯的动作、平凡的外表,也有可能是一些抒情的语句、细节的描写,细细品味总能让人仿佛有一股身临其境的感受,正如本文的《难忘的泼水节》的故事叙述那样,我们仿佛看到了总理和傣族人民欢聚一堂的温馨时刻。同学们,只有把文学作品往深处阅读,认真揣摩重点词句,才能让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文本当中去,才能真真实实地体会作者真挚的描写,从中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我们才算是把握了阅读的精髓。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充分调动我们的思维,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自然能悟到情真意切,让自己心灵受到震颤,直到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