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策略
2022-05-30曹新江郭云霞
曹新江 郭云霞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指的是劳动教育,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劳动教育课程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中小学要把握好劳动教育开展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设立学校特色课程目标,并搭建由多学科支撑的课程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本文基于新时代如何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有效策略。传统教学中,劳动教育多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不被中小学所重视。而新时代下,劳动教育却受到了各方的重视,成了中小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如何才能让劳动教育有效、合理地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呢?学生如何才能形成正确的劳动精神呢?下文立足新时代,从课程构建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一、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的特征
(一)联系性
当下教育中,虽然加强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但许多教育者对它的定位却并不明确,多是将其作为课外活动的一种或是其他科目的辅助。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很深远,在构建课程时不需要刻意地将其凸显出来,而是应该将它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魅力。另外,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学生从出生起就与家庭密不可分,如果在家里不接触劳动且缺乏实践性,对生活的理解就会较为片面,甚至会在父母的溺爱下养成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当下的劳动教育多是停留在学校内部活动,与家庭教育泾渭分明,很多学生在校内积极劳动,但回到家里却是坐视不理,可见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重要。因此,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时,要保持“联系性”的原则,在校内尝试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校外则与家长做好沟通,将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多样性
以往的教学中,劳动教育多是以体力劳动这种单一形式呈现出来,教育形式未免过于单调、乏味,且容易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误解。因此,在劳动教育中要重视体现“多样性”,这样才能形成新形态。首先,形态上要满足多样性,中小学教育中可以将劳动教育与消费教育相结合,也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还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劳动教育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其次,目标上要突出多样性,劳动教育开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与新时代学生的素养相衔接。因此,教育目标的内涵要更丰富一些。要借助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让学生将通过实践将正确的劳动行为逐渐变成习惯,并内化为自身优秀的品质,除此之外,劳动知识也能侧面向学生传递不同职业领域的知识,从而为将来的职业规划做良好的铺垫。
二、新时代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策略
(一)准确理解课程内涵,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新时代下更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才能继续推动社会与国家进一步发展。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劳动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此,但它与文化课学习不同之处在于,其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需要坚持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前,教师要能正确理解课程内涵,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有体力劳动这一种,也不能仅依靠鼓励学生打扫卫生来落实劳动教育。想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质,还要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与劳育联系起来,到生活中去实践。也就是说在构建课程中兼顾德智体美劳的同时,还要重视将其融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劳动教育的观点,来设计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此外,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其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与此同时,劳动教育课程还要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挖掘和分析体现“真善美”的劳动者故事,以先進的事迹来鼓励学生,从而满足当下教育对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劳动教育课程化,保证有序开展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要注重课程化,这是保证其有序开展的前提。只有将劳动教育真正纳入教学体系中,变成一门重要的课程,建设内容才会更加规范。首先,中小学要先明确劳动教育的内涵,借助政策规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明确其教育作用和地位,从而引起每一位教职员工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扭转自己的观念,将其视为重要的必修课程,并按照普通课程的构建,将其列入课程表,再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中,从而让教学常态化。其次,根据国家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文件,中小学应明确认识到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目标,结合其身心特点,将总目标细分为不同阶段小目标,从而开展标准化、阶段化、序列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再次,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时,要做到统筹兼顾及合理策划,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具有系统化特征。但当下劳动教育并没有指定的教材,相关教育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中小学应从劳动教育的内涵入手,正确梳理教育思路,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和内容。最后,为了加强学生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可以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档案记录中,并设计单独的栏目,以此来记录劳动教育的态度、次数和成果,同时也要设计明确的达标要求,让劳动教育也成为学生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内容,从而促进劳动教育课有序开展。
(三)与课程、活动融合,培养劳动精神
新时代下,学科之间的划分界限不再明确,教育更倡导学科融合。因此,在劳动教育中,不应将劳动教育独立于其他学科外,而是要尝试将其与课程和活动相融合,使学科教学趋于“劳动化”。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应将劳动课程内容融入其中,增强课程的劳动实践性。例如,在小学政治、历史等课程中,教师要尝试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重视培养其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让其通过亲身实践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品格。又如,在中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借助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从而提升相关的职业技能,为未来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劳动教育还可以与校外活动相结合,中小学应鼓励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要体现出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可以是让学生体验农业生产、服务行业等工作,也可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班会和演讲等,使学生通过实践来加强对劳动教育的交流和体验,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
(四)加强课程内容开发,创新课堂内容
劳动教育开展的真实效果与课程开发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核心,合理设计教学课程,尽量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劳动教育。对此,应先认真分析劳动教育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开发,从而使课堂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并能有效锻炼其劳动意识和能力。劳动教育的内涵较为丰富,不仅有体力上的劳动,也有脑力上的劳动;除了有个人劳动,还有集体劳动,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融入劳动内容。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剪纸来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先向学生讲解剪纸的技巧及美术相关知识,之后向其介绍剪纸的起源及古代的用途,让学生自行从中意识到劳动的魅力与价值。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项目推动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并将其中的劳动资源提炼出来,以便更高效地实现课程开发。不同地区的中小学中,学生和教师会受到当地特色文化的熏陶,养成不同的文化与性格。在劳动教育中就可以将地方资源融入课堂,从而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劳动技能,并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或是事例出发,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从而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五)注重生活素材挖掘,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课程教学中综合育人价值的体现,也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时必须依托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课程生成。教师应该认识到生活中蕴涵的丰富教育资源,是开展教育课程生成的巨大宝库,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发现隐性的教育资源。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相关教育活动时不应该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和教育理论的传授,而应该从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入手,为学生创造劳动时机,使其通过实际的劳动体验对其中所蕴涵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感知、理解。人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也不应该依旧还是传统课堂的死板教育模式,教师要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从生活中选择适宜的生活素材,如进行树枝的剪裁活动等,为学生拓展劳动教育的空间,让学生在进行裁剪的过程中学习园艺相关的知识,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之美,培养与自然事物之间的情感,增添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堂的活力。
(六)基于学校多样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劳动教育想要真正实现它的教育意义,不僅需要学校重新认识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还需要学校在时代背景下,赋予其一些新的内涵,用创新的思维来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学校多是以值日、打扫校园等形式来组织学生劳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劳动教育就是打扫卫生,进而对其产生偏见。针对这一情况,中小学要尝试打破这一束缚,引导劳动教育走向多元化,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形式丰富、贴近生活的劳动教育课程,并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使其在教育中有所得。但劳动课程的构建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学校成功经验,而是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利用好本地资源和校园资源,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劳动课程。例如,不同地区的中小学可以在校本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可以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工艺、养殖、剪纸等,使课程特征更加明显。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可以体会到劳动的魅力,还能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帮助。但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学校要将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并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和态度放在首位,强调让劳动教育贯穿在特色课程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劳动意识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七)构建合理评价体系,完善衡量指标
在劳动教育中,中小学除了要重视教学过程,还要重视教学评价,并合理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组织学生参与考核,并认真对待考核内容。考核结束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考核情况来制定激励机制,对劳动意识较强、考核成绩较好且形成良好劳动观念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适当的奖励,而对劳动意识较差,考核成绩较差且尚未形成良好劳动观念的学生,则要给予鼓励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挖掘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并善于树立榜样。榜样的树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并引导其向榜样学习。榜样人物可以从两个途径来选择,一种是从真实事例中选择,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好人好事、中外经典事例等,借助其中的人或事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另一种则是从学校学生或是班级同学中树立典型,鼓励学生多向身边的人学习,从而强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除此之外,中小学应重视将学生的劳动素质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并设立单独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让其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教师定期将学生的实际表现记录在评价档案中,从而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在课堂中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进而成为课程改进、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和保障。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构建劳动课程时,要注重将直接劳动教育、间接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等融合到一起,使劳动教育完美融入课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可见,劳动教育课程构建较为复杂,想要完美落实不仅需要因地制宜,还要在区域内统筹协调,精准实施。
注: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项目编号:DHA200367)研究成果。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