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夏达吉:将芦笙传承下去

2022-05-30贝贝

学苑创造·C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苗语芦笙苗族

贝贝

姓名:贾夏达吉

就读学校:南宁市第三中学青秀校区初中部

芦笙指导老师:贾征

部分成绩:2020年参加“壮美广西·多彩非遗”北京展示活动;2021年参加“魅力青秀”文化艺术节暨南宁市青秀区第十二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芦笙独奏获少年组一等奖;2021年加入南宁市第三中学新篁民乐团,担任笙和芦笙演奏员,该团民乐合奏作品《桂风畅想》在广西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星口号:有付出才有收获。

贾夏达吉,是一个生长在南宁的苗族少年,“达吉”在苗语中意为苗人,也寓意着吉祥如意。父亲不但让他的名字带上苗语,还传给他苗族人最喜欢的乐器——芦笙。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贾夏达吉出生在一个文艺世家,家里从高祖父这一代起就开始吹芦笙,高祖父、曾祖父、舅公都是寨子里的芦笙头(芦笙队、大型芦笙表演活动的领奏员),父亲贾征还是苗族芦笙音乐融水苗族自治县非遗传承人,到了达吉,已经是家里的第五代芦笙传承人了。

达吉从记事起就听芦笙音乐,7岁开始跟父亲学习芦笙演奏。芦笙是簧管乐器,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通过吹吸发音。由于年龄小,达吉刚开始练习的是传统六管芦笙。演奏好芦笙用气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气息运用,就无法完成乐曲演奏及芦笙舞蹈。达吉从用气、换气等基本功练起,小手指慢慢在音孔找准音阶。

“学艺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特别是小孩子都活泼好动,很难坐得住,这时候你就得想办法吸引他的兴趣,让他觉得吹奏芦笙是好玩的事。”作为儿子的启蒙兼指导老师,父亲除了循循善诱、从易到难地教达吉芦笙技法,还利用节假日带儿子参加各种苗族民俗活动,和在南宁的苗族同胞一起过苗年等重大苗族节日,感受芦笙文化,从而激发儿子学习芦笙的兴趣。达吉把父亲视为偶像:“大家欢聚一堂,吹芦笙、跳踩堂舞,很热闹,芦笙头好威风。我非常想成为这样的芦笙头,而爸爸经常提醒我,要成为芦笙头就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经过两年的学习,达吉逐步掌握了六管芦笙的基本演奏技巧,接下來他把手中的芦笙换成了改良芦笙,往更高级别进阶。改良芦笙又称多管芦笙,相比传统芦笙,在演奏和音域上有更丰富的表现力。而演奏技巧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一位乐手在演奏一首乐曲时如果没有技巧支撑,那么演奏就是平庸的。多管芦笙的演奏,掌握指法和气息应用是前提,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和把握吐音、花舌音、气揉音、单苦音、颤指、打音等演奏技巧。在各种技术技巧练习中,舌头、气息应用、手指这三者配合至关重要,要做到 “心到、口到、手到”。管多了音也多了,也意味着更难学了。“虽然难学,但还是要坚持,我要跟上父亲的节奏。”达吉说。每次跟爸爸合奏,他才发现自己跟爸爸的差距还很大,他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小学四年级,达吉第一次和父亲一起表演芦笙二重奏。彼时达吉已经学会了10首演奏乐曲,但要求甚高的父亲说他只能“算是勉强跟上节奏”,音乐表现和音乐情感方面还远远不够,要通过实践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演奏。于是,达吉在父亲的引领下,在多个艺术实践活动中积累舞台经验。2020年12月,父子俩到北京参加“壮美广西·多彩非遗”北京展示活动,独具苗族特色的芦笙二重奏《达亨嘎》技惊四座。“这是我第一次出省演出,在北京观众面前展示我们苗族的传统文化,那么受欢迎,我很骄傲,也很难忘。”令达吉骄傲的还有一点:《达亨嘎》这首曲子是父亲创作的。乐曲以融水苗族芦笙音调为素材,有反映吹芦笙打同年欢聚一堂热闹场面的快板部分,还有展现家乡美丽和谐景象的慢板部分,乐曲完整演奏下来,充分展示出演奏者个人的技巧和改良芦笙的音域。

“‘达亨在苗语中意为年轻人、小伙子,芦笙在苗语中称为‘嘎,‘达亨嘎就是吹芦笙的小伙子。苗族芦笙音乐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达亨嘎去传承。芦笙是我们苗家人的精神纽带、文化象征,我会不断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继续做好芦笙的传承。”达吉坚定地说。

猜你喜欢

苗语芦笙苗族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黔东南地区苗语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以凯里地区为例
岜沙芦笙节
苗语汉语互译工具设计与实现
你好,芦笙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芦笙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