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度 热量 内能的区别

2022-05-30周兵

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内能冰棍外界

周兵

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物理量,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容易混淆。总结来说,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因此温度是不能“传递”或“转移”的。热量不是内能,而是一个过程量,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谈热量,就毫无意义,因此热量不能说“含有”或“具有”,只能说“吸收”或“放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能量,当物体的温度变化时,内能也随之变化。传递热量的多少可以度量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它的内能将发生改变,但它的温度不一定改变,这是因为内能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两部分组成,其中分子动能与温度有关,分子势能与体积、状态有关。当物体吸热时,改变的有可能只是分子势能。如冰熔化时要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在0 ℃不变。同样,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也不一定降低。

例1 (2021·湖南·常德)关于热和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热传递时,温度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B. 一块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后,温度不变,内能变大

C. 内燃机的压缩冲程,主要通过热传递增加了汽缸内物质的内能

D.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解析:热传递时,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故A错误;一块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但是内能变大,故B正确;内燃机的压缩冲程中,压缩气体,对气体做功,主要通过做功增加了汽缸内物质的内能,故C错误;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也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故D错误。

答案:B

点评:热传递过程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热量是指内能变化的多少,温度则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吸收了热量,其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使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例2 (2021·山东·东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值大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一定多

B. 物体的温度不变,它的内能一定不变

C. 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 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解析: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燃料的热值、质量和燃烧程度有关,故A错误;晶体熔化时,物体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但是其内能增大,故B错误;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C正确;热量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故D错误。

答案:C。

点评:热值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燃烧程度等均无关;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状态有关;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例3 (2021·广东·深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吃冰淇淋,感觉很凉爽,是因为发生了热传递

B. 冬天搓手取暖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C. 酒精喷在手上感到凉快是因为液化吸热

D. 夏天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棍外有白霜,是凝华现象

解析:人吃冰淇淋,人放出热量,感觉很凉爽,是通过热传递改变人的内能,故A正确;冬天搓手取暖,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通过做功改变手的内能,故B正确;酒精喷在手上,酒精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吸收热量,手感到凉快,是汽化吸热,故C错误;夏天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棍温度很低,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放出热量,由气态变为固态附着在冰棍的周围,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

答案:C。

点评: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即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物质熔化、汽化、升华三种物态变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物质凝固、液化、凝华三种物态变化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判断是做功还是热传递,关键是看能量是发生了转化还是转移。

能力提升:

1. 关于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小明同学总结了下列说法:①物体的温度越低,它含有的热量越少;②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不一定升高;③物体内能减少,温度一定降低;④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 物体内能减少,溫度一定降低

C. 物体内能减少,一定要对外界放出热量

D. 物体温度降低,它的热量一定减少

答案:1. D 2. A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明达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内能冰棍外界
“内能”“内能的利用”综合测试题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怕你偷吃
“内能”“内能的利用”综合测试题
我是一根冰棍
“内能和内能的利用”易错点剖析
“内能”“内能的利用”综合测试题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为什么冰棍会冒烟?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