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把真课 上得像假的一样”

2022-05-30华应龙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天平比尔盖茨

华应龙

承蒙大家信任,我外出讲课大多是带着徒弟的。一次上完課回程途中,有徒弟问我:“师父,同样的学生,为什么我的课堂很闷很闷,而您却把真课上得像假的一样,学生都像是您的托儿?”

这真是个好问题!我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回答,本文只说一点。请先看我执教五年级“找次品”一课的开头环节。

师:(PPT出示比尔·盖茨图片)你们认识他吗?

生(齐):认识。比尔·盖茨。

师:关于比尔·盖茨,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他吗?

生1:比尔·盖茨是全球首富,是一位慈善家。

师:说得好,掌声送给她!

生2:比尔·盖茨创建了微软公司。

生3:比尔·盖茨18岁就考进了哈佛大学,后来他休学,离开了学校,开了家公司。

师:对,这家公司就叫微软。你知道他为什么给公司取名叫微软吗?不知道?我知道。比尔·盖茨特别喜欢一个中国人(PPT出示老子图片)。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因此他公司的名字就叫“微软”,为什么呢?软不好,硬也不好,微软挺好。

(学生们先是惊讶,然后都会心地笑了)

师(微笑着):孩子们,打开练习本,请翻开新的一页,在最上面写上你的名字,一个字大约1平方厘米。如果你觉得哪个字我会读错,请帮我在上面写上拼音。

(学生们又笑)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会犯错的。孩子们,我还知道微软公司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出过这么一道题,你想看吗?

(PPT出示:假定你有81个乒乓球,其中只有1个球比其他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请问你最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稍重的球?)

师: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审题,景象非常美。请独立思考,并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我会请三位同学做代表发言。

生1:我的答案是80次。称80次后,最后一个不用称了。这样才能保证。

生2:40次。天平上有两个盘子,每次一个盘子放一个球,40次就行。

生3:我的答案是1次。因为题目中说的是“最少要称几次”,两个盘子各放40个球,如果平衡了,剩下的那个球就是重球。

师:听了三位同学的回答,你是不是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怎么称?(出示天平图)

生1:两个盘子都要放球。

生2:可以一个盘子各放1个球,也可以多放几个。

生3:把同样数量的球放到两边称,这样子,重一点的一边就可能有那个球。

师:说得好不好?掌声!其实,天平就是个跷跷板,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当不平衡的时候,那个重球在哪儿啊?

生(齐):重的那边。

师:对,下沉的那边。下沉的那边就有重球。如果天平平衡,那么重球在哪儿?

生(齐):两边都没有。

师:没有重球?哦,你是说这里面没有重球。那重球在哪儿?

生(小声):在天平外。

师:真好,真好!也就是说,如果用没有砝码的天平去找那个重球,会有三种可能,是不是?第一种可能,在左边;第二种可能,在右边;第三种可能在——

生(齐):旁边。

师:说得好!左边、右边、旁边。再回想三位同学的回答,你是不是觉得要圆满解决这个问题,还要想清楚究竟是从运气好的角度考虑还是从运气坏的角度考虑?你能不能从题目中找到依据?

生1:要从运气好的角度考虑,因为题目中有“最少”。

生2:要从运气坏的角度考虑,因为题目中有“保证”。1次是最少,但是不能保证。

生3:我想补充一下,是一直在“倒霉”的情况下,又要追求称的次数最少。

师:同学们太棒了,我佩服不已!现在,你们回过头来看这道题,我标上颜色的这些词是不是都挺重要的?(课件中把“只有”“稍重”“最少”“保证”四个词标红)

(全班学生频频点头)

师:请答“80次”“40次”“1次”的三位同学起立,请接受我们的掌声!

(三位同学起立了,全班的掌声并不响亮)

师:孩子们,差错就是一种提醒。他们三位同学积极思考,答案虽然不一定准确,但都有根有据,提醒我们咬文嚼字地理解题意。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热烈的掌声?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教过数学的老师都知道,“找次品”这道题真难,难在理解题意。而正确理解题意,是圆满解答题目的基础和保障。由于有难度,所以解错了就非常正常。那么,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带着学生从差错中发现正确。当学生明白自己解错了,其实挺尴尬,正沮丧之际,老师组织全班同学热烈鼓掌,掌声不热烈都不行。这是不是雪中送炭?学生是不是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不是长善救失?学生是不是会感受到这份善意,带着自信的力量走向正确?

不怕孩子错

借班上课,执教老师常常害怕学生出错,而我不怕,因为我心里明白,学生都是向上向善的,学生出了差错,只要老师给点阳光,他就灿烂了。当阳光亲吻乌云,乌云就变成了天空中的花朵,镶上了金边的花朵。

如果学生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确实不佳,我也不怕学生出错。为什么呢?因为我心里明白,听课老师们心里比我更明白:是我教得不对,还是学生基础不行?明乎此,还用着急吗?我们只要一心一意、努力地指引学生向前走,就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先找弱学生

年轻教师借班讲课,喜欢先了解班上哪几个学生能力强,能想会说的学生坐在什么位置,总喜欢请他们作答。同时也会了解哪几个学生特别弱,以防“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开课,更是希望能够旗开得胜,于是往往青睐优秀学生。

我常常反过来,一开课喜欢请容易答错的学生来发言。“弱学生”是能看出来的。做教师的时间一长,会形成“慧眼”,确实可以看出“弱学生”来。有朋友可能要质疑:“华老师,不是人不可貌相吗?”我在2014年第21期《人民教育》上刊发过一篇文章《尊重——请从长相开始》,我是从心底里尊重学生相貌的。人可以貌相,那是一般规律;人不可貌相,那是指特殊情况。我觉得,只要我们心里还相信“大智若愚”就好,心里还有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的故事就好。我们追求的课堂美景是写在学生眼睛里的,不管是“强学生”“弱学生”还是“灰学生”的眼睛里,都写满了成长、自信和幸福……

刚才分享的“找次品”一课中,首先展示的就是三个答错的学生。当学生答错了,我引导全体学生看到差错中的正确,明白了差错的价值。全班掌声响起来,“弱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强起来,“强学生”的自信心会更强:“他都行,我更行!”而先请“强学生”来回答,表面上会很圆满,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不吝啬掌声

一次研讨会上,主持的局长介绍我之后,我和学生们课前聊天。我问:“我们第一次见面,你最好奇的问题是什么?”一个学生问:“刚刚听说了,您是特级教师,请问您‘特在哪儿?”全场爆笑。真没想到学生会这么问。成人这么问,我们是完全可以听而不闻、不予回答的;学生这么问,应该是个真问题。这个问题,也应该是我们特级教师自己问自己的问题。全场的笑声停息之后,我回答:“如果说我有些‘特,那是‘特在能从差错中看到正确。”全场的掌声特别响亮。开课伊始,学生自然而然的差错大气呈现,全场人都看到了差错中的正确,那种“信服的场”是会弥漫的,不管是对于上课的学生,还是对于听课的老师。

最近在一份报纸上,我看到在28所中学的课堂进行的研究发现,老师赞扬学生的次数越多,预示着学生在学习上会给出更多的投入,甚至会得到更好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对那些处于及格线附近的学生更是如此。确实,我们课堂里的掌声少,是因为主导课堂的教师太吝啬。有一次,一位学生家长特意靠近我,带着十分佩服和感谢的神情,说:“昨天晚上,我儿子回来兴奋地说,华校长给我们班上课了,课上给了我两次掌声呢!”

错了都会赢得掌声,那对了呢?对学生的回答,我习惯不问对错,只看有没有价值。

万事开头难,开好头了,万事就不难。如果我们一开课,就看到并赞扬“弱学生”积极的一面,让全班学生切身感受到了“错得好”,那么,就可能会创造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产生良性循环,“把真课上得像假的一样”。

我认为,所谓“假”课,是指全体学生无一例外地投入“非常”积极的情意,师生或教学的关系“超常”融洽。此种景象较为“罕见”,一旦有了,人们心里或许会生一种疑惑:“事出反常必有‘假?!”

而情意是否投入,关系是否融洽,既取决于全体学生,更取決于其中的“弱者”。一旦我们心中也有如劳凯声先生所说的“弱势控制论”,把教学或情意的天平向着“弱者”适当倾斜,那么,他们则会从边缘走向中心,促进课堂的热烈与和谐。

如此之“假”,说难也易,它的生成条件之一,是对“弱者”投入更多的“真情”。朋友,别迟疑,从头越……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天平比尔盖茨
说说天平的使用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书虫来袭 《了不起的盖茨比》
天平的平衡
吃书的狐狸
学英语,从听开始:《了不起的盖茨比》
乔致庸的退与比尔·盖茨的让
解读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简易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