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思考

2022-05-30谢莉斯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解决问题小学

谢莉斯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用数学的意识。”鉴于此,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笔者将简述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小学生在教师的培养之下,会逐渐获得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小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处于启蒙期,不能像大人一样用抽象思维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合适的培养策略。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学、师生互动中传授学生方法。

一、影响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开始阶段,是对题目中已知信息的全面了解,也是学生将题目中的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进行转化的过程。审题的细致程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思维定势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依照以往学过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将当前的信息与以往解决过的问题信息进行比较,在两者含糊不清、条件隐蔽时,就会有干扰作用,使学生思维固化,无法发散思维去解决问题。

(三)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影响解决问题能力的另一因素。只有将基础知识夯实,才能够熟练运用知识和方法,从而更为简单地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一)重视审题习惯的培养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环节,学生能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是否有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要意识到学生的审题习惯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此,首先应让学生读题,多读几遍,其次引导学生先从题目的表面信息入手,找出题目中给出的已知信息和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根据题目中的问题,回过头来找寻有用的信息以及缺少的信息,将其进行整合,组织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做到真正读“通”题目,读“懂”题目。为下一步的探索创设较好的开端。

(二)巧设问题,培植问题解决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不够高,因此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将问题情境生活化、有趣化,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调动学生内在的渴望和参与的兴趣。这样比起教师单一地将抽象知识和理论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让学生能够享受课堂的教学过程和解题过程,并且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混合运算”这一课时,假如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去练习计算题,学生肯定是没有兴趣的,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教师也带不动学生,对此,教师可以将练习题和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将问题情境化,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创设购买零食,价格计算等情境,通过将问题情境具体化,引发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探索,找寻正确答案。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混合运算”的步骤,也运用了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三)注重解题方法的表述

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思维条理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平时教学中,在学生汇报解题的答案时,笔者通常会一步一步地追问,以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信息?为什么这样列式,所求出的答案是表示什么。通过一步步的追问,让学生的解题思维清晰化,引导学生进行表述。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在平时的独立练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进行自我追问,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四)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试错中提升能力

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假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一采用讲授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时间较短,无法长时间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说。所以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创设自由合作学习环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二人一组或四人一组等多种组合形式,自由讨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失败”中得出经验,总结方法,增加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二年级图形运动这一课时,教师自己讲对折的次数、对折后所形成的块数以及剪出物体的个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是不明白的,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将任务分配给小组,让他们剪出“小人”图,1个、2个、3个小人,并让学生完成汇总表,在学生剪“小人”图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剪错的,或者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学生之间就会相互帮助,寻求解决办法,让学生在试错与合作中得出结论,并汇报各组的探究成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效果。教师教不如学生自己学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五)利用学具,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策略

在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通常会有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面对这样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学具来实践操作,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明朗化。在学具的操作过程中来理解知识、建构知识,让数学学习能够摸得着。例如“有5排凳子,每排6张,一共有多少张?”和“有2排凳子,一排5张,另一排6张,一共有多少张?”,当向学生出示这两道题目时,很多学生会认为,解题步骤是一样的,两道题目中都有数字“5”和“6”。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学具来摆一摆和画一画,将桌子的排数和每排的个数用学具摆出来或用符号画出来,再来对比这两道题的区别,学生就一目了然了,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中每个数字的含义,这样的教学过程,比教师讲授更加有效果,并且以后学生遇到有困难的题目时,会思考是否可以通过画图、摆一摆等来解决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方法

日常教学中,每一课时的总结与反思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笔者积极倡导学生自己进行评价。通常笔者先让学生进行总结,随后问学生:“分析时你是怎样想的,题目中哪句话引起你的思考,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个算式求出来的是什么”。最开始训练时,很多学生说得不清楚,表达不够精准。这时笔者会再进行总结。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师生一起在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总结,最终实现正确运用数学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师教学最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用数学思维来思考和解答问题。作为教师,应始终围绕“解决实际问题”这条主线来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陳宝秀.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 新课程(上),2016(09):213.

[2]侯佰玲.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 吉林教育,2016(05):93.

[3]高蕾. 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4(S1):448.

[4]谢荣圣.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方法的分析[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06):62-63.

[5]袁小丽.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基础与激发方式[J]. 教育观察月刊,2014(18):59-60.

[6]简桢琦. 略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8):102-103.

[7]刘开娥. 浅议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 人文之友,2018(20):214.

[8]王百志.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1-4.

(责任编辑:淳  洁)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解决问题小学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