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学校发展的可能样态

2022-05-30孙勇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发展

孙勇

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教育与原先的工业式、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渐渐剥离,开始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溢着人文性、科学性兼具个性化的培养体系。“未来学校”的提法已经成为诸多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热点。未来学校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校园的布局规划到教学的管理、从育人目标的确立到课程的开发、从战略发展的筹划到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等多方面开展协同创新。

如何科学地界定未来学校的内涵意蕴?未来学校又会以何种样态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现代教育已从封闭迈向开放,未来学校的课程资源一定会更加实用、多元和个性化。在未来学校中,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周遭的世界充溢着鲜活的案例,整个社会将演化成多元的、互相联结的育人生态。

未来学校应以“全人”和“全纳”为培育目标,以多样化发展和共生发展为基本样态,能体现出“公平到位、质量上乘、活力充盈、生态和谐”的教育追求。未来学校要准确探寻高品质的历史方位,创新战略筹划,凝练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探究精神,建构自己的教育实践体系。总的来说,未来学校可能呈现出以下几种样态。

[1.基于目标导向的制度创新]

未来学校管理中的制度创新会由工具导向转变为目标导向。现在学校流行的制度优势下的管理已经沦为特定教育背景下的产物,尽管其针对性较强,但是普适性和时效性却很弱。

未来学校的组织管理方式具备精准性与开放性。未来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的根本目标是摒弃单纯的工具导向,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这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制度体系。未来学校的发展要想行稳致远,必须做到“凡事预则立”:对内要提高长期发展规划的水平,确保发展航向稳定;对外要消除围墙意识,鼓励学校与社会力量的交互,发挥家校共治委员会、事务仲裁委员会等辅助机构的作用,改变惯常的就事论事的管理模式。从制度上做到预先解决,让控制力量提前介入,真正把管理智慧落实到学校高位发展的每个环节中。

未来学校管理的典型特征就是借助网络大数据进行教育教学分析,打破传统的相对固化的学校常态组织体系,探析常态教育规律,追求系统化和精准化管理,与众多教育主体携手并进,共同优化育人新生态。

[2.走向自主选择的课程供给]

由于人民群众对优质化和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未来学校要在继承与重整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以“深度阅读、多彩活动、注重体验”为特征、以增强学习“体验性、自主性和探究性”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高位发展,未来学校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学生对课程”和“课程对学生”的双向促进效应。从宏观的教育任务看,未来课程可能包括国家课程、拓展课程(如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各类名人课堂、校本选修等)和研究课程(基于解决科研需求的应用课程,如各类科技创新等)。这种未来课程将带动学校资源储备和开发的全面升级。名校的集团化发展同城市發展一样,将呈现出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布局。而距离的不同会造成未来学校在师资素养、教学设备、文化品质等方面产生差异,最后导致课程开发的差异。因此,未来学校将因地制宜地培育特色,会围绕立德修身、生活技能、思维训练、创客天地和艺术空间等主题,建构自身独特的课程体系。未来学校还可能引进高校开发的优质课程,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以及学科竞赛课程,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接受大学专业老师的指导,探究学科前沿问题。

此外,由于时空限制,未来学校还可能提供“上下结合”的课程选择:线上与线下选择相结合,课上与课下学习相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同选共学某些课程,相互启发,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在实施了课程精准开发后,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探索课堂的精准评价会成为新的需求。这种精准评价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显露出来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行为等表现进行量化指标和多科并行的及时评价。这样的智能分析有利于便捷地调查学生的课程满意度,为课程设计者对学生实行优胜劣汰提供可靠依据。

[3.追求校社共谋的教育协作]

在日益加速的城镇化进程中,生活社区化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是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和就近入学的基本参照,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已然成为政府的义务和居民的需求。如果未来学校继续追求与名校共建,通过实施集团化办学的方式来提高地方教育的整体水平,那么,社区居民就无法成为学校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只能是旁观者。未来学校只有让学生家长坚定“学校不仅是社区的配套设施,还是居民自己的学校”的信念,才能培养他们的情感认同,使家长们主动加强校社联系,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事务管理中。

未来学校只有回归社区、融入社区,教育才可能植根于生活。未来学校的体育场所、图书馆等应该在休学日向社区开放,居民可以为学校捐赠图书、提供活动设备或器材等。住在社区中的各类优秀专业人才也可以为学生授课。此外,为了优化社区的育人功能,校社可以合作为居民的孩子提供课后看护服务,组织他们开展志愿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等,通过身边人和身边事开展孩子们的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未来学校的家长委员会不仅承担监督学校管理的职能,还应成为家长与老师沟通的纽带。班级管理委员会可以更便捷地参与校社共谋的教育协作,实现家长和孩子的共读共育,促进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成长。

[4.引导素养提升的教师成长]

教育是一项非常看重行为引导的事业。提升未来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未来学校要把更多的成长机会留给一线教师,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拥有积极的精神力量。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助力学生的发展。在智能时代,教师的个体发展尤其重要。

未来学校为了拥有优质的师资队伍,会对教师的专业培养进行专门设计,从多方面对教师开展行为引导。一是建设专业发展共同体,释放教师活力,激发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提炼共享价值观,学校为全体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如创建青年教师发展班、制订个性化的成长计划和建立学术委员会等,以各类评优评先和专业技能比赛为契机,促进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协作发展。三是创新多样化成长平台,推动教师主动变革。未来学校更注重传递正能量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鼓励教师在发展中互为资源、互相成就。学校要开设论坛,让教师分享美好故事,感受丰富的校园生活。未来学校要让每个教师的有效付出都不被辜负,让每个教师的优点都能被充分展示,让每个教师都愿意主动反思、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师一旦形成了特定的业务能力后,会把自己的努力方向转为成为学科专家。这种固化的发展路径压抑了教师多方面的潜能或专长,迫使教师在推进学科整合、倡导混合式学习的潮流中进退两难。未来学校要引导教师基于自身的专长和潜能,向全科化方向发展,渐渐形成网络化的知识和能力,消弭课程开发与整合的断点,涵养学生综合学习的土壤。

[5.设计同向共育的项目学习]

同向共育指的是学校与多方合作共同培育学生。同向共育的目标最好能够通过项目学习来达成,学科类项目学习设计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将获得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知识。未来学校可以与一些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进行人才培养研究,优化育人方式,引领和支撑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未来学校还可以和一些高新企业开展合作培养项目,建设校外考察与实践基地,让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学以致用。参与高新企业的实践体验,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其科学修养和学术能力。

未来学校还可以围绕专题项目,开发智慧教育平台,创建智慧校园,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开展线上自主性学习、混合式学习和泛在性学习。项目学习也能够让学生把在线资源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并形成自觉的行动和实践,如利用体育运动知识,自创家庭亲子间的每日体育运动项目;通过设计科学实验来验证一些科学规律,从而渗透素养培育等。

此外,未来学校还会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同向共育的学生所参与的各类项目学习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后,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帮助他们筛选适切的学习内容。同时,未来学校会利用VR、AR等新型技术为广大学生创设出“游戏化、探究性、体验式”的学习情境,运用科学、智能和多样化的支持工具为有序变革教学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我们需要审视和反思目前的教育观、知识观和学习观,不断更新观念,坚持思想引领、科学规划、综合施策来开展未来学校的建设。未来学校在管理体系上会不断創新,关注学生诉求,实现校社共谋,形成高品质的组织体系;未来学校在课程设计上会更加聚焦学生素养的养成和关键能力的提升,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未来学校会撬动教师专业技能的持续生长点,鼓励教师借助同频呈现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未来学校会更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育出有意义、有趣味、有生长力的课堂样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发展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