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向阳而行: 一线教师应有的情怀
2022-05-30张建国
张建国
“活动导学”倡导者,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教师;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生实习导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特聘教师,陕西省洋县教育体育局教育发展暨教师培训指导专家;《小学教学》(语文版)特约编委,10多家报刊专栏作者。
在《中国教育报》《教学与管理》《教师博览》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500余篇。其中18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或收录。主编或参编《小学语文备课手册》等教育教学丛书16部,应邀在江苏、陕西、北京等地做专题讲座百余场。
1985年6月,18岁的我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现名为江苏省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因为酷爱美术,成绩通知单上的美术成绩又远超其他学科,当年8月,我就被分配到一所急需一名美术教师的乡村学校……不知不觉中,将近40年的光阴悄然而逝,仍为一线教师的我居然成为算是“小有名气”的“成功人士”。如果说有些什么值得与老师们分享的,那么,我可以非常坦诚地说,唯有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坚持向阳而行。我以为,这是广大一线教师应有的情怀和姿态。
以积极的姿态“工作压力大”
只要是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会对“工作压力大”深有体会。教育教学工作的酸甜苦辣,唯有教师本人最为清楚,而局外之人是无法想象也难以体会的。面对“工作压力大”,很多教师起早贪黑,忙忙碌碌,身心俱疲,常有一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少数教师开始感到焦虑、苦闷和不满。
教师如果调整好心态,就能够轻松摆脱“工作压力大”的阴影,自然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投身于教育教学,当然就能够生活着学生的生活,享受着学生的享受,成为享受教育教学快乐的幸福教育人。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不需要说出多少慷慨激昂的豪言,也不必干出多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做细做实做好关乎教育教学及其研究的每一件小事。
2009年至2019年,我一直担任语文教师,先后在学校的教导处、教科室、师训处等部门担任副主任、主任,兼任校报《安定学堂》执行主编。《安定学堂》创办于2009年9月,虽然是校报,但是每期都做到了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深受读者喜爱。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等都对《安定学堂》给予过高度评价。
《安定学堂》共有“校园传真”等8个版面。出版创刊号时,分别由一名教师负责编辑一个版面,我的主要任务是统稿、审阅和调整版面。之后,负责“佳作擂台”的教师大概是感到责任大、压力大,时间、精力等都不够用,就向学校提出了不再兼任该版编辑的请求。时任校长、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朱爱华,在请了几位教师都没有人愿意接手的情况下,就问我能不能再吃点儿苦。我理解校长、教师们的难处,便爽快地将这个版面的编辑任务接了过来。
这一接就是整整10年。每一期接收学生投稿、为来稿重命名、筛选稿件、修改润色、挑选配图、统计各班用稿数量、设计版面、反复校对……这些环节“一个都不能省”“一个都不能弱”。加之还要做好统稿和审阅、调整和校对等工作,忙碌、辛苦和焦虑程度都是可想而知的。但看到每一期校报都能够如期高质量出版,我就会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眼怕手不怕”——看起来很烦琐、很复杂、很困难,但如果认真做起来,就会越做越顺手、越做越简单、越做越轻松、越做越快乐。因此,遇见事情哪怕是看起来比较棘手的事情,只要静下心来积极面对、尽力而为,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
一些教师听了名师、大家的事迹报告后,当时真激动,想想很感动,回家却不动。有人认为,做报告的人很有能力,而自己能力一般;做报告的人工作条件优越,而自己环境较差;做报告的人有名师指点,而自己没有……结果,错过了很多宝贵的时机。教师要成长、要进步,必须抓住时机干起来!
比如要想参加优质课评比活动并取得好成绩,教师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就要以优质课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上完之后,要善于反思哪些地方是成功的,值得保持;哪些地方存在不足,该怎样改进。在观摩其他教师执教的公开课、优质课时,要虚心学习、细心揣摩,汲取营养、为我所用。
再比如课题研究,不少一线教师内心对教科研存在畏惧感。有的因为要评职称,被“逼上梁山”似的不得不参与;有的则望而却步,自动放弃机会。我在教科室负责课题管理与指导期间,总是率先行动、以身作则。2015年至2018年,我独立主持了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胡瑗‘活动导学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课题组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喜人,仅我个人就发表了《胡瑗“活动导学”思想及其伟大实践》等7篇高质量论文,执教省市级研究课、做专题报告10多节(场)。
事实证明,被动应付往往疲于奔命、苦不堪言,积极迎战常常所向无敌、乐在其中。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但也能够不断地收获一个个小惊喜,获得一次次小成功,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已经形成了一种正确的理念,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不等不靠立即行动,持之以恒善作善成!
自觉研究和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2015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全省骨干教师培训班。通过培训,我心中树立了陶行知先生“为人师表”的伟大形象,先生的教育思想犹如颗粒饱满的种子,在我的心田生根、发芽。我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绝不做那种“听报告感动,想起来激动,做起来不动”的应声虫、糊涂虫、可怜虫,因为没有事干、没有实干,哪怕想得再多再好再美也是徒劳。
為了研究、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我首先从认真完成作业开始。培训班学习活动结束时,班主任金薇薇教授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每个学员要撰写一篇5000字以上的文章,主题为“生活力”。据说,有些学员因为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等太忙,就未能认真完成作业。极个别学员居然七拼八凑了所谓的作业应付了事。我想,作为学员,我们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完成作业为抓手,提醒、督促自己及时消化培训活动内容,自觉做到将研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升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能力与素养,决不能等闲视之。
培训一结束,我就酝酿着如何完成作业。经过反复推敲、数次比较,终于确定了作业题目:试论在“活动导学”中培植学生的“生活力”。这年暑假,除了正常生活、到校值班或应邀外出担任教师招聘面试评委之外,我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完成作业上。爱人开玩笑道:“你假期里比平时还忙还苦,还不如不放假哩!”我只能“呵呵”了,因为我清楚,没有付出怎会有回报?我是虽苦犹甘啊,真的!
2015年8月28日,我终于赶在新学期开学前完成了作业。班主任收到我的作业后大加赞赏:“你的作业就是一篇质量很高的学术论文,不简单!”受此鼓舞,我随即将其发送给《教育探索》编辑部。没有想到,编辑部很快将我的文章发表在2015年第10期上。要知道,《教育探索》可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呀,其上面发表的几乎全是大学教授的文章。我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教师,居然也有一篇6500多字的文章挤占了四个版面,当时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途上,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是难以越行越远;一个团队可能走得有些慢,但是能够越走越远。对此,我深以为然,因此格外注重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正常开展“胡陶读书会”活动。“胡”即胡瑗,“陶”即陶行知。我们成立了“胡陶教师读书会”并正常开展活动,其目的有三。其一,承担应有义务。胡瑗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教育家,作为安定教育人,又参加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我必须自觉践行胡瑗、陶行知教育教学思想。其二,响应国家号召。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多处引用了陶行知名言,这说明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当今教师须积极响应,身体力行!其三,树立心中偶像。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学校每一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要以胡瑗、陶行知两位大师为榜样,矢志不渝地勇往直前,努力成长为新时期胡瑗、陶行知式的新教师!
二是有序推进胡陶课题研究。根据2015年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活动要求,我主持申报了课题“‘教学做合一指导下‘商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016年12月,该课题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重点课题。2018年3月,该课题被评为南通市第一批精品课题培育对象。在全市22项精品课题培育对象中,这是唯一一个关于研究与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课题。研究期间,我的成果《试论“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商讨教学”》等10多篇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江苏教育》等刊物上,课题组核心成员的研究成果也有20多篇文章分别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教育家》等报刊上。
三是积极组织行知征文竞赛。每逢接到一年一度的江苏省“行知杯”征文比赛通知,我总是组织教师们先赏析前一年度荣获省一等奖的文章,邀请一等奖获得者畅谈撰写征文的过程、收获与体会;接着精心指导教师们选题、选材、构思、写作;再逐篇审阅教师的征文初稿,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修改建议;然后,收齐所有教师的征文,外聘相关专家评出特等奖和一等奖;最后,将被评为特等奖的征文发给作者再完善,收齐后上报参加市、省级评比。2016年以来,学校每年获得省特等奖、一等奖的征文都在6篇以上。作为组织者、指导者的我,同样也是参与者、收获者,已经连续6年荣获一等奖,而学校则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行知实验学校”“南通市学陶师陶先进集体”。
充分利用时间笔耕不辍
经常有教师疑惑不解地问我:平时教育教学时间那么紧张、任务那么繁重、压力那么巨大,还要负责学校教师培训、执行主编校刊等工作,你哪来的时间、精力和心思坐下来撰写教育教学文章呢?而且,每年都能够发表那么多的文章,有些文章还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你是怎么做到的?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如实相告: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善于充分利用时间,笔耕不辍!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的确是这样,只要“愿意挤”,就一定能够赢得足够的时间。我惊奇地发现:当心里总是惦记着笔耕,将笔耕看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时间就会像小溪里的水一样,每天都能够从四面八方快快乐乐地汇集到你身边来,让你用个够;而当你总是盘算着娱乐、旅游、聚餐、应酬,压根儿就不愿意笔耕,时间就会如烟如雾如尘随风飘散,转瞬即逝,当然没有时间笔耕了。
事实上,属于教师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每天有休息时间,每周有双休日,每年都有寒暑假。尤其是寒暑假,是其他很多行业的人都羡慕不已而又无法拥有、利用和享受的。问题是,我们要注意巧妙计划,重视合理安排,善于科学利用。比如,周六、周日可以写写随笔类文字,字数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就是要动动笔墨,留下自己生活、工作、读书、思考的痕迹——这些正是非常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有了足够的材料,撰写教育教学文章就方便多了,有如囊中取物。
需要注意的是,写随笔类文字不必刻意讲究文字技巧,只要能够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就行;内容可以宽泛一些,可以是教育的、教学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娱乐的。当然,应尽可能与教育教学有关系,或者是站在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观察现象、思考问题。
有人担心笔耕的内容,可我要说,值得笔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可以详细地记录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生活的故事,可以比较系统地整理研读教材的收获,可以深刻地反思教育教学的得失,可以全面地回顾参加观摩研讨活动的感悟和体会,等等。它们犹如一串串珍珠,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蹲下身子,细心、耐心地去观察、寻找、发现,然后小心翼翼地一颗一颗地捡拾,装进自己的“袋子”——记录本或者电脑里。
寒暑假里,属于教师的时间比较集中,大多可以自由支配,我常将平时积累的随笔类文字搬出来,不断地翻翻看看,走心地挑挑拣拣,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或打磨成相应的小文稿,或串联为具有论文性质的大文章。将这些故事、收获、得失、感悟、体会等进行深度加工、精雕细琢,一篇又一篇教育教学文章也就顺顺利利地诞生了。
自1995年开始笔耕至今,我已经在全国30多家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500多篇。其中,已经有18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或收录;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教学论文,也已经超过了30篇。近几年,发表在《教学与管理》《教师博览》等期刊上的文章,年均超过20篇。
我发表的这些文章,绝大多数是在假期里完成的。对每一位普通教师来说,每年的假期里能够写出一两篇像模像样的“长篇大论”来,足矣!至于教育故事、教材解读、教案设计、教学实录、教后反思之类的小文章,一年里能够发表五六篇,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当然,初学笔耕的教师可以将要求降低一些,循序渐进,更不能因为笔耕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与休息。
时至今日,我获得的最高专业方面的荣誉,也只不过是江苏省教科研先进教师、南通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头顶上并没有熠熠生辉的“特级教师”桂冠,也不是正教授级中小学高级教师,更从未有过成为特级教师、正教授级中小学高级教师的奢望。但我觉得,教师除了教育教学等常态工作外,没有什么比读书、思考、研究和笔耕更快乐、更幸福的事情了。
毋庸讳言,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是不可能成为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小学高级教师的,但绝不能因此而不思进取、自甘平庸。人总是要有点儿精神的,更何况是肩负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天职的教师呢?年轻教师要成长,要前进,勤于、善于笔耕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对于曾经通过努力,已经获得了一定荣誉、职称的教师来说,千万不能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荣誉、职称等都已经到达天花板,再努力也是白干,不努力照样可以享受已经到手的待遇,于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这样的想法太消极、太可怕,也太危险了,道理很简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些不良情绪、消极影响、负面能量,无论对谁来说都是非常有害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没有辛勤而智慧的耕耘,又何来丰硕而优质的收获?广大基层教师应该自觉地远离负面情绪、消极思想,坚持向阳而行。只有这样,一线教师才能心里有阳光,前行有方向,脚下有力量,在平凡的教育教学以及研究工作中“累并快乐着”,才能享受到满满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