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日盖 达日草原上的“活地图”

2022-05-30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22年9期
关键词:种草黑土无纺布

耿国彪

黄河之水青海来。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素有“中华水塔”美誉。平均海拔4200米的果洛州达日县,属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流经达日县总长340公里。占全县面积达95%的2227万亩草场,成为黄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地。

达日县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原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在这里有一位老党员,他从事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四十余载,将一粒种子、一株牧草当成一生的事业来追求,当地百姓传颂着他一心植草、护草捍卫绿色家园的故事。他就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草原站原站长罗日盖。

40多个春秋中,身为草原站站长,罗日盖始终践行着基层草原工作者“甘当一棵小牧草,保护生态大草原”的初心使命,使这片历尽沧桑的广袤土地再度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达日草原上最忙碌的人

“脱掉幾层皮,也要夺回绿草原。”

“新种的草一定要注意灭鼠。草原上的高原鼠兔,最爱掏洞吃草根。根被吃完了,好不容易成活的草,也就危险了。”年过65岁的罗日盖站在草场上,规划着新一年的灭鼠和种草安排,仿佛丝毫不觉寒冷。

罗日盖看着手中的牧草,犹如看着一手培育带大的“孩子”,他的双眼闪烁着光芒:“别看现在草场都是黄的,来年春风一吹,就满眼绿油油,生命力旺盛”。

40多年来,罗日盖跑遍了达日县的9乡1镇33个行政村,哪个村里住着几户人家,哪个山里有多少黑土滩,哪个牧户家有多少草山,罗日盖的心里都记得清清楚楚。在他心里,住着一幅达日草原地图。

当有人问到自己这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草原上,值不值 ?罗日盖平静地回答:“每天看守着草原,心里才觉得踏实,特别值”。

1977年,出生在达日县上红科乡哈青村的罗日盖被幸运选中,成为拖拉机驾驶和维修技能培训班的学员。那也是没上过学的罗日盖,第一次离开家。

“当时交通差,从家里到县城骑马就得走两天。”罗日盖回忆说,培训点在县农技站,几间小土坯房既是教室又是宿舍,没有床只得打地铺。夏天暴雨倾盆,屋里经常被淹得无落脚之处;冬天气温骤降,一床旧被褥是抵御零下30摄氏度寒冷的唯一温暖。

在这样艰苦环境下,不少人选择离开,只剩罗日盖等4人坚持了下来,“拖拉机是当时草原上少有的机器。”罗日盖说,那时唯一想法就是,既然来了,就要踏实学习,咬牙坚持,绝不能浪费机会。

凭借着凑着煤油灯熬夜看书的拼劲,两年半学习,罗日盖从一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长为全县小有名气的拖拉机修理能手。

1981年,22岁的罗日盖被分配到达日县草原站。最初只负责拖拉机维修。由于勤学好问,草原站各类机械设备出了毛病,都找他解决。渐渐地,罗日盖逐步深入了解草原种草各个环节。

此时的达日县草原,饱受“黑土滩之苦”。黑土滩与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仅一字之差,却因土质差,土壤松,雨水过后寸草不生,漆黑的土地连牛羊都不愿驻足。时间一长,黑土滩极易沙化,被称为“草原之癌”。

全县黑土滩情况令这位藏族小伙触目惊心:由于过度放牧,土壤裸露,水土流失,达日县大片绿草地退化成黑土滩。不断扩散、侵蚀草原的一片片黑土滩,成为草场生态和牧民心头的一块块黑伤疤。上千万亩的黑土滩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心头之患,也成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顽疾。

“如果草原上的草没了,牛羊吃什么?牧民的日子该怎么过?”从那一刻起,罗日盖狠下决心:一定要种草,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脱掉几层皮,也要把黑土滩变回绿草原!”

以后的日子里,巍巍巴颜喀拉山脚下,广袤的草原上经常会看到一位头戴藏式毡帽,面容粗粝黝黑的藏族汉子,扒开冰雪,拔出一绺牧草,看看根系发育长度,放在鼻尖轻嗅。迈着瘸拐的步子,一边细数草原上鼠洞数量,一边盘算需要补种草籽的面积。他就是罗日盖,每年在草原上风餐露宿野外作业200多天,这成为他40年来的工作常态。

治理“黑土滩”

“早些年,行走在草原上,时常会见到一片片牧草稀疏甚至寸草不生的黑色土地,这种就被称为‘黑土滩,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就表明这里的草场已身患疾病、正在严重退化。如果不及时治疗,黑土滩将会像传染病一样继续蔓延,危及周边草场。”罗日盖边走边说。

草原“黑土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灾害。“黑土滩”形成的过程是原生植被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杂草群落。同时,草皮融冻剥离,盖度降低、土壤裸露,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土壤养分丢失直至滋生盐渍化,土层变薄,退化为沙砾滩。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水土流失、害鼠等多种原因,黑土滩和黑土坡越来越多。草场退化严重制约着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当地牧民的经济收入。

对于草场退化的印象,罗日盖说:“草场像是得了病一样,一年不如一年,黑土滩就像草原上的牛皮癣,扩散太快了。”而雪上加霜的是,退化的黑土滩上鼠洞密布,鼠类活动猖獗。鼠害又对草原形成致命破坏,就此形成恶性循环。“草原退化,尤其是对于黑土滩不进行及时治理,后果不堪设想。”罗日盖说道。

“做草原保护工作,注定要比别人多跑路、多吃苦、多流汗。”每年种草的时节也是罗日盖最忙碌的时候,有时候到施工点下乡,一去就是一个多月甚至两个月。夏天几乎没有一个休息日,到了冬天罗日盖还要奔波在达日县的沟沟壑壑,哪里有黑土滩,哪里需要明年开春时种草,都是他心里的一本账。

满掌乡是达日县全县草场退化最严重的一个乡,全乡有70%的草场成了黑土滩,去年在这里种下了7万亩草。

在满掌乡的一处山坡上,记者看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草地,像锦缎一样铺展开来,草丛中一些金黄的油菜花倔强地开放,使这片草场显得非常特别。

“这是6月种下的,两个多月了,长势非常好。这种草适口性好、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长得高度接近一米,专门用来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罗日盖告诉记者,这个草是草原早熟禾。

“以前我们也引进过其它地方的草籽,种到黑土滩上后,前一两年还行,但之后退化速度很快,成功率很低。后来我们研究培育出适合高原种植的早熟禾,目前果洛州已种植了近三万亩,处于大量扩种取草籽的阶段。”罗日盖说。达日县作为青海首个推广黑土坡治理项目试点县,通过两年不懈努力,已探索出了一套黑土滩治理的达日经验和达日做法,为全国高寒草甸修复治理工作提供了样板。

深秋辽阔。行走在达日县,记者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高寒草甸上,牧草干枯,呈现出熟透的金黄;黄河无声地流淌,不时闪過的猎鹰、藏原羚、草原狼、野鸭,为草原带来了生命的气息。

罗日盖看着手中的牧草告诉记者,以前种草不施肥,现在施肥了;以前种籽不筛选,现在严格筛选,施工时还要铺上无纺布。这样一来,种草的成活率就大大提高了,以前成活率只有30%左右,现在提高到80%以上。

记者跟随罗日盖来到大山深处的施工区,远处是大片大片的绿色。走近一看,原来是草地上铺着一层绿色的薄膜。罗日盖说,有了无纺布的保护,草才会长得更好。在狂风的冲击下,去年铺上去的无纺布已经有些破损,但无纺布下面的草牙子已露出点点绿意。罗日盖双膝跪在地上,轻轻地拔起一株草,仔细观察起来,欣喜地说道:“你们看呐,这草长得多好,根部深,抓地也很牢固,这就是无纺布的功劳。”无纺布施工作业是达日县新的试点项目,适宜在坡度陡一点的地方使用,可以降解,对草原没有破坏,反而起到了保温保湿、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罗日盖介绍说,达日县在退化草原人工种草修复中,优选乡土草种进行多品种组合搭配,采取混播种草复绿综合技术措施,提高种植植被的稳定性;在黑土坡治理中,综合应用混播种草、配方施肥、多种农艺措施组合等技术;在退化草地治理中,开展飞播种草治理新技术,减少对原生态系统的人为扰动。此外,积极探索示范推广草种组合搭配、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防控等技术,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守住绿色草原

黑土滩复绿,既要发动牧民种草,还要在群众心里播撒保护生态的种子。最初带领牧民们种草的场景,罗日盖至今记忆犹新:“听到草原上来了个会种草的干部,不少牧民纷纷返回来。我先约法三章:大家必须一起种草,新草至少禁牧一年;划分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保证畜草平衡”。

然而,“牛羊比草重要”“宁可走牧,也不种草”等观念,在很多牧民心中根深蒂固。满掌乡查干村牧民先多过去只放牧、不种草。面对这个“钉子户”,罗日盖一次次拉着先多,说政策,讲原因,谈前景。

一次,罗日盖带着先多,看到周边牧民草场由黑变绿,牛羊成群,而他家牧场草吃没了,牲畜仅剩6头。先多回家想了很久。第二天一早,先多拿起铁锹,背上草籽,走进了黑土滩。现在饲养100多头牦牛的先多,不仅带头种草,还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承担起草原防火、保护野生动物、生态监测等任务。

“罗日盖是我们牧民群众的好朋友,大家见到他来,就像见到了希望,非常欢迎。”牧民们说,大家都知道,这片黑土滩的变化,离不开罗日盖的辛勤付出。

虽然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罗日盖依然忙碌着,他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继续为家乡的草原种草。“我是牧民的孩子。”罗日盖说,“通过我们这代人努力,让草原重焕生机,让黄河重漾清波,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草原,这一辈子,才算没白过!”说着,罗日盖像孩子一样笑了起来。

焦点人物小档案:

罗日盖,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草原站原站长。40多年来,罗日盖积累了丰富的草原保护经验,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草原专家”。罗日盖先后获得青海省农业(2006—2010年)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二届“果洛好人”提名奖,他所带领的团队被评为科技兴农突击团队。

猜你喜欢

种草黑土无纺布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聚丙烯熔喷无纺布的发展现状与应用
河北维嘉无纺布有限公司
节日“种草”
无纺布在露地栽培克瑞森葡萄上应用技术及作用
美容须防被“种草”
胶原无纺布在止血方面的应用
Cut off my H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