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间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析
2022-05-30朱喜霞张凯旋
朱喜霞 张凯旋
一、玉米田间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
近年,河南省连续出现暖冬、冬季降雨量偏低,有利于田间病虫害越冬,加之河南省玉米大田连片规模化种植、连作等因素,田间病虫害基数呈逐年加大趋势,玉米田间病虫害也呈现普发、多发趋势。河南省玉米大田以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顶腐病、粗缩病、玉米螟、棉铃虫、黏虫、蚜虫、蓟马、灰飞虱、甜菜夜蛾等病虫危害为主(见表1)。
二、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
(一)提高病虫害防效
提高防效,降低农业病虫害防治成本是开展大田有害生物防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综合防治成本。通过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降低田间病虫害基数,持续降低年度病虫害发生程度,大幅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从而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
(二)提升农产品品质
农产品品质事关粮食安全、人民健康,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农业规模化、区域化的基础上,采取标准化、产业化、环境友好化的经营为手段,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的投入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以实现生产出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大幅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人类的健康发展目标。
(三)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长期依赖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易导致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土壤和水源,导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应全面贯彻《意见》精神,确保实现《意见》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减排与防治的有效机制,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道路。而实施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人类的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土壤肥力退化、盐碱化、重金属化,以及水体的农残污染、重金属污染、富营养化等严重生态问题,从而链式影响周边整个生态环境。因此,农业环境的保护和良性发展直接影响着农田生物多样性和周边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持。
三、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一)農业防治
科学布局合理轮作,可以均衡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协调养分供应,延缓地力衰退,更好地发挥土壤潜在的增产能力。
1.因地制宜,科学轮作,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田间病虫害基数,使病虫害防治更加经济、有效。
2.做好田园清洁工作,及时拔除病死株并移除田外集中焚烧,清除田间杂草,切断病虫的侵染循环寄主植物。
3.增施有机肥,控制化学肥料的投入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从而提升玉米大田生长的抗逆性。
(二)物理防治
利用器械、光、热、电、温度、湿度和声波等各种物理因素或方法防避、抑制、钝化、消除、捕杀有害生物的方法均被称为物理防治。目前主要推广应用的有频振式杀虫灯、LED新光源杀虫灯、诱虫色板(黄板、蓝板)、防虫网、无纺布、性诱剂、银灰膜避害等理化诱控技术。杀虫灯可诱杀玉米等作物上13目、67科的150多种害虫,如鳞翅目害虫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银纹夜蛾、玉米螟、豇豆荚螟、大豆食心虫等,鞘翅目害虫金龟子及茄二十八星瓢虫等,半翅目害虫盲蝽象等,直翅目害虫华北蝼蛄、油葫芦等。
(三)生物防治
科学的生物防治措施具有防效佳、持续时效长、副作用小的特点。生物防治技术避免了玉米作物农药残留,保护利用天敌生物对害虫进行防治,降低了防治成本投入,提升了防治成效,避免了长期使用农药导致的病虫害抗药性问题。玉米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是我国农业部门近年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逐年在扩大示范推广应用面积。例如,对于玉米螟等穗部害虫,可以利用赤眼蜂、白僵菌、Bt杀虫剂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四)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当前我国农业病虫害众多防治措施中较简单、最常用的防治方法之一,它的主要优点是简单、高效,它的主要缺点是对人体健康不利、造成环境污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但是,现代农业最早且最广泛应用的虫害防治方法就是喷洒各类药剂的化学方法。因此,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农业科技越来越先进的时代,最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
(五)使用高效施药器械
我国长期使用低效的施药机械,施药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造成农药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因施药导致的人、畜中毒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中国每年农药使用量高达30万t,而沉积到作物上的只有30%,70%都因施药不当漂移流失到土壤、空气及水体等环境中。因此,大力推广和使用高效、环保、低剂量的施药机械迫在眉睫。当前,使用玉米大田生产的施药机械有弥雾机、高地隙宽幅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