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昭陵思太宗
2022-05-30蔡晓鸿
蔡晓鸿
晚唐诗人杜牧,不仅有卓越的文学才华,而且有政治、军事才能,并一向怀有宏大的抱负。可惜当时政局昏乱,党派斗争激烈,他屡遭排挤,难以施展才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秋,杜牧由吏部员外郎出任湖州刺史。在即将离开京城南下时,他登上乐游原,眺望昭陵,不觉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他究竟有怎样深沉复杂的情愫呢?品读《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体悟个中滋味。
【诗歌先读】
将赴吴兴①登乐游原②
[唐]杜 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③江海④去,乐游原上望昭陵⑤。
注释:①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时湖州治所在吴兴。②乐游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城东南,地势高敞,唐时为登高望远的游览胜地。③麾(huī):旌旗的一种,古人称外出任地方官为“建麾”。④江海:此指吴兴。因吴兴濒临太湖,离东海也不远,故称。⑤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部。
【妙语解诗】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此句情思沉郁婉转。
“清时”即“政治清明之时”,与“浊世”相对,古人常把太平盛世称为“海晏河清”。“有味是无能”,就值得细细思量了。“无能”意为“没有才能”,或者“无所作为”。杜牧早年就写下了“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诗句,他关心国事,心怀天下,是很想有所建树的。由此观之,这个“有味”则“别有一番滋味”。一个正值盛年、志向远大的人迫于时势,去谈“闲情逸致”“清欢”,难免会生出心酸之滋味、无奈之滋味、苦涩之滋味。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反其意而用之。
“闲爱孤云静爱僧”承首句,“闲”和“静”都是对“味”的拓展,因为无事可做,才有闲适、恬静之兴味。见孤云之闲如自己之闲,见和尚之静如自己之静。此句物我交融,颇有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趣。
开头两句暗寓褒贬,同时也是提起下文,对请求外任加以说明:因为职位清闲,无事可做,所以才请求外放,去做地方官,为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在朝廷虚度岁月。
【诗意放送】
正值故国晚秋,独自登临乐游原。居高俯瞰,莽莽秦川、巍巍宫阙,一览无遗。远眺,但见长空澹澹,孤云徘徊。
本该大有作为的清平之时,却只能欣赏天上闲游的孤云,寻求僧侣的清静,这样虽然饶有兴味,却也足见得本人绝非补天之才吧!
想我杜牧,出身名门。祖父杜佑,是三朝宰相、著名学者。受家世门风影响,我身负凌云之志。可惜大唐已是风雨飘摇,朝中朋党倾轧,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我虽有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怎奈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旋涡,只能闲置终日,蹉跎歲月。正值盛年,却闲如孤云逍遥自在,静若老僧恬淡安适。回顾以前的期许,我当为之喜还是为之忧?
夕阳西斜,秦川大地被涂抹上一层金黄的颜色。
曾几何时,萧何、张良在此运筹帷幄,韩信、樊哙在此决胜沙场。
而我却久处江湖,虽得朋友帮助,得以回朝任吏部员外郎,但是这样的闲散之职,根本无法为国效力。既然无所事事,虚掷光阴,不能人尽其才,何不请求外放?一来远离朝廷,远离这是非之地;二来寻得一方僻远之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负平生之志。而吴兴,虽远在海隅,但也是三吴之地,自有良田千顷,池塘万亩。我正好在那里劝课农桑,存恤百姓,何乐而不为呢?
幸蒙圣上恩准,我将手持符节,远去吴兴赴任,临行之前,怎能不登上乐游原,去跟长安做一个道别呢?毕竟我从小就生长于京兆,是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毕竟这里是权力的中枢、大唐的心脏。当我漫游吴越之后,不知道能否重回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
秋风之中,三秦大地愈显苍凉肃穆。森严的城阙、金碧辉煌的皇宫,都掩映在一片晦暗的云彩之下。只有长安城西的昭陵,分外让我瞻顾,分外令人沉思。因为那里长眠着大唐最圣明的君主,他文治武功,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开创了大唐盛世,他就是太宗皇帝。
抚今追昔,不由得感慨万千,如今国势颓败,朝局混乱,自己虽有补天之志,却回天乏术,怎不叫人可悲可叹!
能否重现贞观盛世的荣耀?难道那昭陵的沧桑,那帝阙的余晖,那五陵的秋风便是上苍的回答吗?
“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尽管仕途失意,宦海浮沉,杜牧啊,你此去吴兴,也不要忘记济世安民,为大唐的国祚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