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聚焦”,让学习任务群教学落向实处

2022-05-30徐良英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聚焦志向中华

徐良英

【设计理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把文中讲述的三件事连起来,实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探寻“中华不振”之因,进而感悟树立“振兴中华”之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鉴于此,本课设置学习任务一“聚焦语境,多元学词理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里,实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设置学习任务二“聚焦事件,概括主要内容”,借助图表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促进单元语文要素有效落实;设置学习任务三“聚焦场景,感悟振兴之志”,借助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获取并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展开思辨性阅读,理解“中华不振”的原因,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进而思考读书的意义,彰显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光耀门楣、当效此生”等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2.能聚焦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崇高的形象。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能整合多件事情,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感受周恩来崇高的形象。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聚焦语境,多元学词理句

1.导入:(观看视频《百年恩来》选段)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后人们对总理无尽怀念的场景。周总理的一生就是一本厚厚的书,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少年时代,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2.重点写好“崛”字,并理解“崛起”以及课题的意思。思考:这句话是谁说的?当时周恩来是怎样说的?读好课题。

3.学词理句,铺垫下文。

(1)检查第一组词:肇事、屈辱、训斥、淮安。

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默记。

(2)检查第二组词:为之一振、惩处、背着伯父。

出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正确“为、处、背”三个多音字,强化“据义定音”的学习方法。

(3)检查第三组词: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

聚焦“家父、明理、光耀门楣、当效此生”,理解意思。学习“光耀门楣”时,出示门楣的实物图片,并联系“光宗耀祖”一词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当效此生”时,采用师生引读的方式并联系上下文来进行理解。

(设计意图:抓住难读的词、多音字,关注重点字音的准确性,渗透学习方法。聚焦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以出示图片、引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用情境中理解词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词语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多元学词释句。)

学习任务二:聚焦事件,概括主要内容

● 子任务1:借助表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步:默读課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把每件事情说清楚。填写表1,小组交流。

第二步:理清楚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选用不同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先果后因法:课文是按照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的顺序叙述的,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三件事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时间顺序法:按照“十二岁那年—一个星期天—新学年开始了”的时间顺序,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三件事情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 子任务2:提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出示篇章页,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学习小贴士:要讲清多件事情的主要内容,先要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再理清楚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最后借助一些关联词语把几件事情串联起来,就能说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设计意图:分设两个子任务。其中,子任务1旨在巧借表格,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提升学生从长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巧妙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顺序地表达,让学生悟得方法。子任务2旨在关注篇章页,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继而提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让学生习得成果。这与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这一学习内容相吻合。)

学习任务三:聚焦场景,感悟振兴之志

● 子任务1:随文研读,思辨“不振”之况

提问:同学们,通过反复读文章,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请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板书:中华不振)

布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中华不振”的?画出相应的句子。

1.读语句,作交流,感悟“不振”之状。

(1)重点聚焦课文第16自然段。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哪些地方是你感到特别意外的?

(2)交流关键点。

中国妇女在哭什么?还在哭什么?(一哭亲人离去;二哭不惩处外国人;三哭无人主持公道)

中国巡警在中国的土地上不为中国人撑腰,反而训斥她,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质问这个巡警。

围观的中国同胞想不想帮?敢不敢帮?帮不帮得了?他们会有哪些心里话?(想说却不敢说,敢怒而不敢言,内心很无奈)

(3)总结提升。

教师追问:这个不幸的女人该不该得到帮助?肇事的外国人该不该受到惩处?中国巡警该不该主持公道?围观的群众该不该站出来伸张正义?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幕。(课件出示三个由小变大的词语“意外”)

强化情感:

师:中国妇女受到欺侮,但无人主持公道,那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师:外国人肇事,却不受到惩处,那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师: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那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在“中华不振”后面连续加三个感叹号)

2.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探寻“不振”之因。

引导:同学们,100多年前的旧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小组交流预习时查阅的相关资料。

教师出示图片和文字。

在租界里,中国人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电车里,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公园门口,竖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 子任务2:真情表达,树立“振兴”之志

1.走进历史画面,体会“振兴”之心。

引导:这一幅幅画面像利剑一样刺痛着我们的心,也刺痛着周恩来的心。于是在修身课上,当校长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才会如此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课题)

这声音清晰而坚定,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声音铿锵而有力,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齐读《大江歌罢掉头东》,体会“振兴”之为。

12岁立下的“振兴中华”这一伟大志向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在去日本留学前夕,他写下了气势豪迈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齐读诗歌。(配乐朗读)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位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就此迈上了读书救国的道路!

3.拓展延伸,表达读书志向。

启发谈话:1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越来越强大。生在和平时代的你们又为何而读书呢?请写下自己的读書志向,写清缘由。

(1)小组交流读书的目的和理由。

(2)指导表达:可以先写理由,再写目的;也可以先写目的,再写理由。

(设计意图:2022年版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发表对文本的看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紧扣这一理念,本环节将图片和文字进行有效融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及“中华不振”的原因,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教师通过整合有关周恩来的历史文献,勾连课内外的知识,创设语用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发学生多元表达读书志向,给予策略支撑和恰当的价值观引导。)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324200)

猜你喜欢

聚焦志向中华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