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梳理与探究”的单元教学设计
2022-05-30张冰
张冰
【摘 要】寓言是统编教材中常见的叙事类文体。指向“梳理与探究”的寓言故事单元教学,应围绕单元学习目标,通过搭建支架、设计问题群、联系生活等策略,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特点,学习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落实“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单元语文要素。
【关键词】寓言教学设计;梳理与探究;单元整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中,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的目标共有三条,分别指向“分类识字、写字”“在语文活动中观察且多形式表达”“提出并解决问题”。可见,指向“梳理与探究”的单元教学要体现整体性、实践性和方法性。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故事单元,编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篇寓言,除此之外,还通过“阅读链接”增加了《南辕北辙》《北风和太阳》两篇寓言,并借助“快乐读书吧”发起了寓言阅读行动。这是教材首次把读寓言作为单元语文要素,对其进行集中学习。丰富的学习素材为学生了解寓言的形式、特点提供了条件。寓言学习的关键是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理解寓意。指向“梳理与探究”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提升对内容、寓意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一、指向“梳理与探究”的单元目标
依据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的目标要求,教师需结合文体,进一步明晰寓言故事单元的学习要点,结合学情,设定整组学习目标。
(一)围绕语文要素,多元梳理,发现文体特点
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的目标之一是“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教学时,教师可在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图表等支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梳理寓言故事的特点,围绕寓意是什么、怎么读、有何现实意义,了解寓意的共性。
因此,建议将第一条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利用学习支架,从示范到运用,发现寓言的文体特点,逐步落实语文要素。
(二)树立问题意识,多维探究,习得阅读方法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是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的另一目标。在教学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从不同维度设置问题群,借助结构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基于对文体特点的了解,初步掌握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线索的寓言阅读方法。
基于此,建议将第二条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设计问题群,探究寓言在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理解寓意,初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三)立足真实生活,梳理探究,提升阅读能力
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的目标中还提到“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寓言故事往往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学习寓言故事单元的最终目标是能由此及彼、由内向外地广泛阅读寓言,且发现寓言与真实生活的联系。
对此,建议将第三条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联系生活等方式,融合“梳理与探究”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初步形成阅读寓言的能力。
二、指向“梳理与探究”的单元教学策略
在设定了单元教学目标后,教师能更加明晰单元整组教学的具体路径。“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立足单元整组,学生可通过实践,明白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教学时,教师可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进一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一)搭建支架,发现文体特点
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提供梳理类学习支架,以帮助学生对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类、对比,发现寓言故事内容和寓意的特点。
1.单篇示例,迁移运用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联系紧密,学习逻辑清晰。教学时要注意发挥不同篇目的功能,利用支架,从示范到运用,在单元学习中逐步落实语文要素。
寓言故事中人物的个性鲜明,围绕人物绘制图表是读懂寓言的一种有效方式,可按照“确定人物—分析角度—图式梳理”的步骤进行绘制。以《陶罐和铁罐》为例,教学时建议结合鱼骨图(如图1),先确定主要人物——陶罐、铁罐,再分析二者的态度变化及结局,进一步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
《鹿角和鹿腿》编排在《陶罐和铁罐》一课的后面。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妨尝试按照上一课的步骤,先确定主要人物——鹿,再确定分析角度——鹿对角和腿的态度变化,最后选择图表,梳理故事内容(如图2)。
对于寓意,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解读。因此,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范例支架,引导学生按照“罗列—比较—整合”的步骤提炼寓意。如,读了《陶罐和铁罐》后,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观点:要学会换位思考,不用自己的長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对于不认同的观点,可以适当争辩,也可以选择沉默;像铁罐这样傲慢的人往往腹中空空;不能故意炫耀自己的长处;要互相尊重,彼此冷静……
通过罗列,学生能更直观地发现异同,如其中“相互尊重”和“换位思考”的意思是相似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整合,最终提炼寓意。在阅读后面几篇寓言时,学生可再次运用此法,通过合作,梳理出寓言不同的内涵。
2.立足单元,整组跟进
成尚荣教授曾说,教育的愚蠢与错误在于“儿童缺场”,对儿童漠视与误读。在儿童眼中,寓言故事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立足单元整组,学生可以从背景环境、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等关键要素出发,通过图表支架,展开合作学习,梳理故事相似点,分析原因,进而发现寓言的特点。部分小组的回答见表1。
学生在合作填表的过程中,分析讨论,查找资料。如,有小组指出在寓言故事里,较少介绍背景环境,提炼出了“起因—经过—结果”的构思路径,且发现了人物设置少等相似点。在分析原因时,各个小组认为这样做可以让故事情节更为简洁,让读者能读懂故事的寓意。
立足单元,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发现了寓言的共性,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了阅读寓言的意义。通过梳理,有的小组甚至形成了“重点读经过—抓问题人物—联系生活”的寓意解读法。这样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基于规律去读懂故事、明白道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问题群,形成阅读方法
问题群是“以主问题为核心、子问题为支架的结构化问题组合”。结合语文及其他学科知识,探究具有序列性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快速读懂故事内容,也能够有效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1.指向情节发展的问题
不同于小说、神话等文体,寓言的叙事简单明了,情节更容易抓取,因此,可依据情节发展设置问题。《守株待兔》是文言文,同时也是单元第一篇课文。教学时可将课后题“农夫为什么会被宋人笑话”作为本课的主问题,了解了原因也就了解了故事情节。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会加大阅读难度,因此,可以将“农夫为什么会‘释其耒”设为子问题。学生借助注释解答这个问题时,就能发现农夫想不劳而获的心理活动了。
在设置情节发展类问题群时,要充分关注文本。由于寓言的结局往往与寓意紧密相关,教师可以从结局入手,设置主问题,再利用关键情节、阅读困惑等设置子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借助课后题、读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2.指向人物形象的问题
关于寓言中的人物,不少学生有这样的印象:性格有缺陷,人物关系简单。故事《陶罐和铁罐》就呈现了两个非常典型的寓言人物。教学时,课后题“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可作为主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比较开放,学生很难一步到位说清楚,能说出铁罐奚落陶罐以及两者的结局,已经是不错的回答了。这时,教师可以继续结合课后题及故事角色来设置子问题,如“陶罐和铁罐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结局怎样”等等,以此引导学生从人物入手,探究寓意。
在设置人物形象类问题群时,可以围绕人物间的关系来设置主问题,再从人物的性格、变化、结局等方面出发设置子问题。学生可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请教大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3.指向语言特点的问题
寓言通常会用夸张的、拟人化的语言进行叙事,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比如,《陶罐和铁罐》中铁罐奚落陶罐时,用了六个叹号。教学时,除了前面提到的问题,还可以设置指向语言的子问题,以帮助学生探究其中的道理。如,“哪些语句能读出铁罐对陶罐的奚落”“能否演一演两个罐子争辩的过程”。
《池子与河流》是一首寓言诗,其中有对话,有给人新鲜感的词,运用了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主问题“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设置子问题,如“如何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怎么区分池子和河流的语言”“对比池子和河流的语言,你发现了什么”,以帮助学生理解该诗。
语言特点类问题通常是情节发展类、人物形象类问题的子问题,设置时可以从修辞、标点等方面着手,可以通过表演、对比、查阅资料等方式来解决。
(三)联系生活,提升阅读能力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真实的生活是寓言学习最好的情境,也是实现“梳理与探究”各项目标的重要基础。
1.做有路径的观察者
“交流平台”提到,“寓言故事能让我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解读寓言时只有融合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才能让道理真正活起来。“观察”也是2022年版课标在提及“梳理与探究”时的一个关键词。因此,指向“梳理与探究”的寓言故事单元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为其提供观察路径。
寓意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时可以从对事和人的观察出发,形成寓言与自然、寓言与社会、寓言与他人、寓言与自我四条观察路径。例如,在思考“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守株待兔》中的农夫”时,有学生列举了侥幸赢球、买彩票、闯红灯等情况。在讲述闯红灯的现象时,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播放十字路口的小视频等方式,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当学生将寓意和真实生活建立联系时,他们的阅读兴趣会被进一步激发,读寓言故事将变成一件有用、有趣的事。
2.做会联系的实践者
“梳理与探究”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教学本单元“快乐读书吧”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编写一本富有生活指导意义的班级寓言手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所学方法,联系生活,确定主题,选择文本,并撰写“编者说明”等。
讨论主题时,在对比“作家、时代、人物”等诸多维度后,最终学生确定以寓意来区分,以彰显生活指导意义。他们基于阅读经验,罗列常见的寓意,最后归类提炼出了道德篇、品质篇、方法篇、态度篇四个章节。选文的过程要求学生阅读更多的寓言,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读懂故事,这样才能选出符合要求的寓言。“编者说明”则需要学生围绕主题,从寓言与自然、寓言与社会、寓言与他人、寓言与自我四条路径出发,展开观察,并将觀察所得记录下来。记录形式不限,可以写一句话感言,可以图文结合,还可以制作视频二维码,等等。通过“编者说明”,学生将自己的感想分享给更多读者,让大家能从中获得启发。
综上,指向“梳理与探究”的寓言故事单元教学,要以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的目标为引领,围绕文体特点,立足单元整组,设定单元学习目标。教师要针对目标,通过搭建支架、设计问题群、联系生活等策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特点,学习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4-28.
[2]顾晓东.促进深度学习的问题群设计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21(21):37.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研究丛书:小学语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62-6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3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