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
2022-05-30小乔
小乔
从古至今,有许多词语被用来描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中国”一词出自汉语古典,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从古代到近现代,这一词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它是文化的古今更革、中外交会的产物。这种变化体现在:从古代的“城中”之意到“天下中心”之意,进而演变为近代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那么,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中国”这个令人骄傲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中国”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甲骨文、金文像“有旒之旆”(有飘饰的旗帜),士众围绕“中”(旗帜)以听命,故“中”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谓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申发为文化或政治上的枢机、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有“以己为中”的意思,与“以人为外”相对应。
“国”,繁体作“國”,殷墟甲骨文尚无此字,周初金文出现“或”及“國”字,指城邑。《说文》:“邑,國也,从□(wéi)”,原指城邑。古代的城,首先是军事堡垒,“□”示城垣,其内的“戈”为兵器,表示武装,含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之义,以及诸侯辖区、城中、郊内等义。
追溯起来,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周书·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范围所指,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统称而已。可见,“中国”一词在周代已经开始使用。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中国”亦不断向周边延伸,而最终成为当今雄踞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
除了文献记载,“中国”一词较早出现在周初,也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依据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内底有铭文122字,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武王打败了商国,就在庙里祭告上天说: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由此统治民众。
“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四是指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但又有不同于“中原”的地方,即地域不及后世中原之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这一带地区被四周分布的夷、翟、戎、蛮诸族及其所建国包围在中间,故称这一带地区及所建国家为“中国”。
“中国”的别称与代称
古时候,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魏晋文献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南北朝时已经多处使用,如北魏首都平城有一城门就叫中华门。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偓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他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虽然各书中具体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州。传统看法以为《禹贡》是夏制,《尔雅》是商制,《周礼》是周制。实际上,“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如何衍变为国名
“中国”一词虽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在历史上广泛理解为汉族人居住地代名词。当我们追溯到战国,却发现“中国”是指“天下”中的某个特定地域。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成了包含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中国”之名最早出现在外交文献上的是1689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方代表索额图的头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中国”正式作为国名,是辛亥革命以后。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在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文全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简称仍是China(“中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