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吉林省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与路径

2022-05-30杜昕奕

炎黄地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吉林省文化遗产

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国际传播,打造动态多元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在国内外发展竞争中的话语权和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签。近年来,吉林省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下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利用当地“非遗文化”传播城市魅力,整合传播策略,力图以自然、质朴的非遗文化打造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传播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的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水平成为城市软实力的主要表现。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类型多样、价值丰厚、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完善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为现代城市提供着精神文化滋养。这使得非遗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形象国际传播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环,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的宣传与保护下与城市不断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全新格局。

吉林省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

非遗文化的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或者是一些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息息相关的实物或场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城市形象传播及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城市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经济实力,城市软实力逐渐在城市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吉林省不断树立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將其视作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6月9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启动。论坛指出,吉林省重点保护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产项目,不断推进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体系,不断壮大非遗保护人才队伍,丰富推广活动内容。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2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433个省级非遗项目、1089个市级非遗项目和1050个县级项目。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延边主会场启动仪式在延边州延吉市春兴村古村落举办,此次活动围绕“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文化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主题,启动仪式包括非遗项目展示和展演,并全网直播。这足以证明吉林省视非遗文化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并将城市文化内涵、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与非遗文化紧密相连,在进行良好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的同时,也实现了城市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当下的城市形象传播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包括吉林省在内的各个城市都意识到了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性,压力来临的同时也为吉林省城市发展带来了动力。但是,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吉林省由于经验欠缺以及城市品牌意识的部分缺失,导致多数城市迈不开步子,部分城市在形象塑造上出现了同质化问题。这告诉我们,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吉林省城市形象的传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从非遗文化的角度来看,吉林省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较为成功地让人们了解到了吉林省非遗文化的表象,基本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但是“为什么”“怎么做”这两个方面仍然欠些火候。简言之,受众并不了解吉林省非遗文化的具体分类、历史地位、原则等,而这些内容刚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也是城市形象传播从国内到国外的关键步骤。民众对于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诉求如何,其中的艺术价值怎样才能深入城市的血液当中,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吉林省非遗文化的研究要从丰富的理论研究上升到文化创造、符号传达、艺术表现的深层次研究。视域的扩大不仅能摆脱非遗文化的困顿境遇,还是城市形象国际传播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吉林省城市形象因非遗文化在国际上不断为人所熟知,是我们整个民族在兴盛道路上的不竭动力。

结合吉林省非遗文化传播城市形象,信息整合是关键。非遗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对其传播定位的过程中必须要紧靠吉林省的发展定位与目标,符合城市的功能与经济文化,确定好城市文化传播中重要的信息构成与信息特性。以2022年冬奥会为例,作为节事活动中重要的体育赛事,无论是其中的比赛场地还是参赛人员,包括所在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会有较大的提升。尤其是在冬奥会期间的网红吉祥物“雪容融”,在国内媒体的竞相报道下,其憨态可掬、惹人喜爱的形象迅速“出圈”,走向了“大千世界”。但美中不足的是,随着冬奥会逐渐落下帷幕,“雪容融”的热度也慢慢衰退,留给人们的印象也仅剩下“一个可爱的玩偶”,仅此而已。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早期的媒体报道是息息相关的,作为冬奥会国际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媒体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重点阐述“雪容融”的意义时,各国运动员、观众便只能将目光停留在吉祥物本身而无法了解“雪容融”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雪容融”是由吉林省长春市高校吉林艺术学院团队多年潜心设计的成果,其中灯笼与剪纸的设计,就源自于我国东北“除夕夜守岁、春节雪打灯”这一非遗文化。实际上,吉祥物的选定与火爆就已经说明吉林省的城市形象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与此同时,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人们就会开始注意到甚至加深对吉林省城市文化的认知与了解,这是非遗文化与城市形象相结合的最理想的状态。城市形象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有时需要好的契机,这种契机具有偶然性,但是创造契机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以有效、连贯的方式完成信息整合,保持城市的“亲切感”,才不会让任何一个宣传城市的机会从手中流失。

吉林省举行的重大经济和文化活动,体现出了区域之间的不同文化特色,以及都市的人文特征和整体的城市文明。在一个城市举行活动,特别是外界大众能够广泛参与进来的大型活动、赛事,如经济、文化、体育活动等,对于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非遗文化的优势与呈现形态

当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各界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部,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与支流众多的水文环境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长白山脚下的满族文化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文化,吉林省整体的非遗文化呈现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形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保护和实物展示从未停下过脚步。

截至2021年12月21日,在通知地区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中,吉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统计分为10类,其中65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建项目统计为三类三项。这包括吉林蒙古族民间文学,朝鲜族、满族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它呈现出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一餐”的特点。纵观吉林省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况,主要集中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松原市、吉林市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依然存在着分布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同时,随着时代的更迭,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服饰,手工艺品等众多方面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由于传统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现代存在差异以及人文景观的减少,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衰弱似乎成了必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一变化中遭到了巨大的威胁。

在此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保护被正式提上了日程。一方面,代表着吉林省历史文化的传统戏剧——吉剧,近年来在传承人的不断努力下不断推陈出新,散发其自身的魅力,展现出吉林省独特的戏剧文化。另一方面,高校、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逐渐加强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力度,相关法律法规也明确了非遗文化的保护框架,将政策落到实处。

以高校为例,吉林省大学众多,传承历史文化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高校的肩上。非遗文化是吉林省历史文明中璀璨的一环,做好其保护和传承工作是地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对此,吉林艺术学院进行了颇具创造性的努力和探索,如与长春市各大剧院合作,不定期举办吉剧展演;戏曲学院开设相关专业及选修课程;校内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激发学生和教师团队兴趣;校外与其他高校合作(如東北师范大学),共同探究吉剧的创新与未来发展方向。这一系列的行动有效促进了吉林省传统戏剧吉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展现出高校与非遗文化之间的息息相关。

从吉林省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整理工作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吉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白城师范学院,代表着各个地区的高校始终将当地非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落实到位。同时,区域间对研究力量薄弱地区予以支援,宏观上做好整体协调工作,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使工作形成合力。

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但其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仍存在投融资难度较大、创新水平有待提升、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等问题。这一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经营与协同探索,还需要全体吉林人民去共同发掘、保护与传承。值得一提的是,深入推进吉林省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不断塑造出更加鲜明的吉林省城市文化品牌,对吉林省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

吉林省品牌形象与非遗文化的整合传播策略

当下是互联网、信息技术成熟和大数据深入人心的数字化时代,非遗文化为吉林省城市形象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打破常态化发展模式的禁锢,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与创新成为新的要求。吉林省应当加快脚步,不断制定出能够有效淡化风险、解决困难的城市形象传播发展策略[2]。

完善非遗文化有效资金支持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和社会引导作用,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资金援助。

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在资金上予以支持,重视对非遗文化相关人才与企业的扶持,为产品开发、商品生产、文化管理和人才培养提供基本的财政保障。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出台优惠政策,在从担保、补偿等方面降低投资者行为风险的基础上,激发银行单位及社会投资者对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与参与兴趣,进而解决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投资难的问题[3]。

增强非遗文化创新力度、质量

创新是一个城市发挥非遗文化价值的必要能力。因此,在吉林省非遗文化与城市文化品牌的融合过程中,相关人员、企业必须不断发散思维,集中精力于增强文化产品的创新上。

文化项目、产品类型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是关键。首先应从文化元素的角度入手,对产品的开发设计进行取材创新。如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白山松花石雕刻技艺形象、蒙古族枕头顶刺绣等。其次是形式上的变化,品类由单一走向多元,如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曲艺、传统戏剧、民俗、杂技与竞技等。最后可以针对技术的薄弱环节,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加入创新元素,如三维打印、手绘、模型量产和纯手工制作等。

具体来说,城市文化品牌由诞生到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应该先关注市场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同样地,作为根本性问题,它的有效解决将会极大程度地改善吉林省非遗文化的脆弱性现状,并且对吉林省非遗文化受众流失问题形成有效的缓解。

打造非遗文化地域品牌效应

城市品牌形象的定位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简言之就是在各个时期都努力达成内外统一的格局,将城市的品牌形象鲜明化、个性化。

在吉林省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的固有印象始终是“汽车城”“长影”“冰雪项目”等,没有形成集中的、“一对一”的品牌效应,更不用提去关注这些标签背后的发展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资源的重叠与浪费。以当下现象级热播剧《人世间》为例,在观众注意力集中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精湛的演技之余,片中长春市60年代到2000年初的城市环境、民风民俗、百姓生活习惯等都是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电视剧余温尚存的情况下,加大吉林省非遗文化宣传力度,利用抖音、微博、哔哩哔哩网站等平台以点带面地进行推广、传播,有利于人们改变对吉林省的固有印象,塑造其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吉林省城市文化品牌也将因此“站稳脚跟”。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无论是企业的创新发展,还是城市形象宣传的运行,都必须要保护非遗文化的本真属性,严格避免因过度商业化导致非遗文化被破坏。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时代进行传播,实现吉林省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是吉林省城市形象传播道路上的新考验,这也将形成非遗文化与城市品牌良性互动的全新范式。

城市形象的传播是一个漫长的工程,非遗文化对其产生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在其他传播层面平稳运行的前提之下。而对吉林省非遗文化的探索,应该充满理性而不失热情。归根结底,我们理应深刻地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发挥好当今时代的媒体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以非遗文化完成对吉林省城市形象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崔双平,邵坤.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保护[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3):34-37.

[2]葛艳奇.“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J].传媒,2019(08):76-78.

[3]李墨,张劲松.吉林省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困境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09):228-229.

[4]刘金祥.产业化是“非遗”保护的一种理性选择[N].深圳特区报,2019-07-23(B06).

【作者简介】杜昕奕(1999—),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吉林省文化遗产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