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庆阳香包节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2-05-30张永妮杨波张天敏

炎黄地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香包庆阳民俗文化

张永妮 杨波 张天敏

以“庆阳香包”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节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凝聚庆阳人心,用顽强的生命力延续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出古拙质朴、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对庆阳香包的民俗文化产业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打造庆阳香包文化品牌,以期带动庆阳其他民俗产品(剪纸、皮影、陇绣)的蓬勃发展,让更多的人走进庆阳,领略庆阳的风土人情。

庆阳香包历史悠久,是集造型、色彩、纹样、装饰、香味等为一体的艺术集合体,是精神与物质完美结合的产物,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1]。它与庆阳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满足民众祈福辟邪的精神寄托。香包节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为传统节日增添了欢乐喜庆的氛围,还成为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经济来源之一。香包发展为民俗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但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其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应立足于传承进行创新,使香包传统技艺服务于现代社会,并一步一步实现产业致富的目标。

香包民俗文化节传承的原因

原始图腾崇拜和美好祝福的世代延续

庆阳香包能够扎根于这片黄土地并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是因为庆阳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千百年来庆阳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坡崖山洼下艰苦劳作,传承着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但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大家的日子过得艰辛。于是大家便将无病无灾、健康长寿、求吉辟邪的美好祝愿倾注在小小的香包之上,以祈祷神明保佑大家平安顺遂、年年丰收。

这种夙愿从原始的巫术祭祀活动中演化而来,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延续至今并形成了浓厚的乡土情结,我们依稀可以从香包的造型、图案、色泽中窥探到远古早期人们对生育繁衍的崇拜、信仰和原始图腾的神秘色彩,也恰恰是这些文化内涵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上紧了情感的发条,烙印着其生活、生存、发展、进步的轨道,凝聚着时光的沧桑,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定格与延续,乃民族之魂,国之瑰宝[2]。香包作为庆阳端午节的形象符号,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意义,每一件刺绣制品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皆被人们赋予了表达思想、信仰的民俗文化内涵,承载着庆阳人最独特的精神文化。

香包民俗文化节潜在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

香包是庆阳地域特色的代表,将它发展成为民俗文化节能够很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很清楚,如果文化传承仅停留在呼吁传承阶段,则很难适应时代。但如果将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创新力,那它将会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具有地区特色的形象符号而长久地传承下去。

香包,不只是一种文化产品,它还是一种带有文化属性的商品。它既透露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承载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美好祝福;又能快速地适应市场,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成为人们实现产业致富的“金荷包”。

香包节的成功举办,一方面让人们看到文化产业活动的收益远远比务农来得更快,于是部分人投入到了香包文化产业的生产销售中,增加了个人收入;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的知名度,重塑了庆阳的对外形象和文化之魂,让更多人了解庆阳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感受不一样的庆阳美,同时也扩大了庆阳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投资商来庆阳洽谈项目合作,推动了庆阳经济的发展。

香包节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香包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已经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并深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也初步实现了产业致富的小目标。却在追随现代科技化的步伐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香包节展销的制品多数为机械化成果,逐渐失去原有的价值

面对快餐式的市场需求模式,手工绣制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机械化的生产速度,使得香包节展销会上的制品千篇一律,不能引领香包文化产业的新潮流。千篇一律的香包没有任何创意,针工粗糙,但由于成本低,用料简,抢占市场势头猛,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收益。

这对传统的手工艺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依靠扎实的刺绣技术制作出来的香包成本高、销量低,不得不开始模仿机械化生产样式。但一味地模仿就会缺乏创新,香包浓郁的乡土气息会逐渐被工业化产品所代替,从中看不出制作者想表达的思想,香包仅成为一件商品[3]。长此以往,香包节展出的刺绣制品就会面临大同小异、毫无新意的状况,最终也会导致香包产业发展缓慢、形式单一、游客人数减少,使香包文化产业前景惨淡,最终失去它原有的价值。

香包售卖呈点状分布,未形成规模化

中国人对传统节日是非常讲究和重视的,这就意味着香包的展出和销售会节日化。庆阳端午节佩戴香包的习俗由来已久,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纪念性活动。但过了端午这一天就很少有人再将香包佩戴于身。因此,香包绣制手艺人必须在端午节前夕就要将香包绣制品全部做出来,再匆忙赶到市政府搭建的平台去销售。

然而,从事香包生产的主体多为农村妇女,她们大都在自家制作完成,又因为时间仓促、路途遥远等问题只能将其带到当地的集市售卖,这就导致各县各乡的销售呈点状分布,缺乏统一的生产和销售渠道[4]。而这种点状分布的小规模销售方式,不仅会造成收益低、存货积压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还严重制约了庆阳市香包文化产业的发展。

传统香包绣制技艺传承困难

绣制香包是一门言传身教的传统工艺,老一辈的手艺人大都是“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了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

打小学习穿针引线,练就了她们扎实的针线功夫。可随着她们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不适,对香包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力不从心。而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5],他们对香包绣制的技艺并不熟悉,也没有时间向前辈耐心学习,导致香包绣制技艺传承困难。

香包节因其自身局限性,至今尚未走向品牌化

庆阳香包绣制品是端午节的形象代言物,作为一项传统技艺,其本身在传承和弘扬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香包民俗文化节的举办从表面来看確实很成功,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只是简单地举办了一场节日庆典活动。

香包是庆阳的特色文化产物,一旦离开了庆阳这片土地它就不再原汁原味,就连那沁人心脾的香草味也随之淡化。香包民俗文化节一直没有明确的长远发展战略,无论市政府做了多大投资、宣传、展销或是抛出多么诱人的招商引资政策,香包始终在庆阳的小天地里滞留转圈,至今尚未走向品牌化。

对庆阳香包国际化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虽然香包因节日的局限性没有办法在当下发展成为品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舍弃这一传统技艺另辟他路,如果舍弃,那香包民俗文化节的举办就真正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目的是在传承、发掘、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小香包、大产业、大效益”的发展战略,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我们确实从香包产业中看到了商机,那究竟怎样做才可以促进香包国际化、品牌化呢?

政府应给予香包文化产业引导和宣传

政府应当对香包民俗文化市场起到引导、规范和监督的作用。过去几年,庆阳市委、市政府把大部分精力都投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上。为此制定了详细的规划,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邀请专业人士研究、修正、深挖,还举办了学术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旨在让海内外人士关注和保护包括香包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当下政府应着力推动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香包产业长远发展的规划方案和香包质量评价及市场准入标准。

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专业化经营,规范化生产,鼓励技术研发,并通过文化搭台、巡回演出、名人代言、电视专栏、报刊书籍、奖励措施等多种渠道和策略宣传剪纸、陇绣、皮影等民俗文化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条龙”式民俗文化产业链,打造庆阳陇绣品牌,推动以香包刺绣为代表的陇绣产品尽快走向国际舞台。

采用多种形式组织香包传统技艺的学习和培训

香包传统刺绣技艺随着老一辈民间大师的相继离世而濒临失传,针对这一民俗文化断层现象,我们必须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其传承和发展。

首先,挖掘隐藏在民间的香包刺绣大师,政府对其进行经费上的资助,鼓励她们成立民间艺术大师或名师工作室,并广收学徒。这样既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激发了她们的创作热情,又能使她们沉淀下来潜心创作、悉心传技、学术交流,使绝艺得以相传,后继有人。

其次,促进民俗文化进学校、进课堂[6]。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民俗文化进学校、进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他们学习力强、思维活跃,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学习和掌握,为今后庆阳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集聚了一批德才兼备且有创新能力的后起之秀。

最后,建立庆阳校企合作民俗文化技艺培训学校。针对一些年龄小、热爱传统手工刺绣的青少年进行线上和线下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和学习,打造一批民俗文化技艺绝佳的专业性人才,引领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走向全国、全世界。

改变产业发展的旧模式,实现产业模式多样化

仅靠节会和自主摆摊销售香包绣制品,市场规模小且分散,销量低,严重制约了香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迫切需要改变产业发展的旧模式,制定统一的、长远的香包生产和销售规划,形成产业集群经营模式,扩大产业园区建设,改善城镇发展条件,灵活招收和安排农村有香包绣制手艺的人参加集体劳动,可以保证她们的经济来源,绣制好的香包制品由企业进行标准化、分层次的包装,注册商业品牌,统一售往海内外各大城市。

此外,积极参加海内外各地区举办的各种艺术博览会,招商引资,扩大宣传,开发市场[7]。还可以加快建立地方产业化、网络化销售平台,在淘宝、抖音、快手等网站注册开店,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力量,采用直播带货和视频授课的网销模式,促使人们对庆阳香包产业有更直观的认识,争取订货,增加销量,全方位展示庆阳的民俗文化产业。

增加香包品牌化意识,加大创新,立足当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当今社会有太多琳琅满目、好玩好看的物品,过去传统的绣制品一时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所以,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要立足当下、服务现代,就必须在传统香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唯有创新才能给产业注入活力,产生更多经济效益。

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应加强品牌化意识,形成系列主打销售产品,采用新材料,推广新技术,创作新题材,开发新品种、新款式,不断推陈出新,推出香包时尚生活小掛饰系列、特色民俗馈赠品和纪念品、精品工艺品、民俗刺绣大件系列等产品,从多方面树立庆阳民俗文化形象,促进以庆阳香包为主的刺绣、剪纸、皮影等民俗产品的长足发展,为香包注入新的特性,从而走在市场前列,同时吸引顾客,赢得市场竞争优势[8]。

庆阳香包节是一种民俗文化艺术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仍属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统一的、长远的发展规划。在过去几年里,庆阳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整理和宣传工作,目的是让民众意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并参与其中。

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我们要学会立足当下,让香包民俗文化节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庆阳品牌性的旅游业支柱,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香包制品进行创新,提高艺术品味、丰富文化内涵、增加吸引力。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可观,人们赋予了其最美好的愿景,但要实现香包产业致富,促进经济发展还需要庆阳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如此才能将它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特色中华民俗艺术节会。

参考文献

[1]庆阳市文化出版局,庆阳市文化馆.庆阳香包绣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

[2]黄国鑫.甘肃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J].艺术科技,2016,29(02):56.

[3]曹焕荣.庆阳香包开发的反思与展望[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95-97.

[4]韩悦芳,邬红芳.庆阳香包的发展困境与出路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2,42(06):89-91.

[5]李悦,岳立松.浅议庆阳香包非遗产业的困顿与突围[J].参花(下),2021(02):39-40.

[6]尚会琴.浅析庆阳香包发展现状及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21(12):24-25.

[7]闫仁轶.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0):23-24.

[8]聂亚苗.浅析庆阳香包元素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1(06):115-116.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甘肃省庆阳端阳香包所见中华文化认同”(项目编号:22ZC30)。

【作者简介】张永妮(1990—),女,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杨    波(1991—),女,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张天敏(1989—),女,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

猜你喜欢

香包庆阳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Our Best Friend
端午香包
燕昱 庆阳北石窟 油画作品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萌萌鸡小香包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