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多洛肯《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

2022-05-30徐希平

博览群书 2022年9期
关键词:家族少数民族文学

徐希平

去年年底,收到西北民族大学多洛肯教授赠送的大著《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一书,甚感喜悦,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我在新学期课程中向博士生们予以大力推介,并置于案头,不时翻阅。看到眼前上下两册厚重的著作和这个题目,不由想起与多洛肯教授交往的一些往事。

差不多二十年前,在一个学术会上与多洛肯教授认识,他是来自西域的哈萨克族,自称胡人,身材高大,性格豪放,坦率热忱。我们一见如故,印象深刻。记得还在初识不久时,有一次我应北方民族大学左宏阁院长之邀到宁夏讲学,多洛肯教授因事先期到达,办完公干后准备离开,知道我将去的信息便特意改变行程,留下来陪伴并作导游,其待人之真诚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我俩结下深厚的情谊。几乎每年都要见上几次面,一起喝酒游赏,谈古论今。其乐融融。我们曾一起在杜甫草堂拜谒诗圣,于蒙顶山上品鉴香茗。也曾同去青海大漠深处探幽访胜,他还带我们去老家新疆那拉提草原、伊犁将军府、霍尔果斯口岸和林则徐故居等地考察。2020年8月,多教授与兰州大学魏宏远教授再次来蓉,多教授提出要去眉山三苏祠拜谒考察,我们游览了三苏祠之披风榭,来凤轩,品尝了眉州东坡酒店的川菜,在苏轼家族曾经取水的苏宅千年古井旁,用清冽的井水净手,于苏母勉夫教子,辅佐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文学家的启贤堂中久久徘徊。我们对“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三苏文学家族氛围、家风文化与生活环境都有了更真切直观的体会,对眉山千古诗书城所代表的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我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这些年频繁的交往,不仅增进彼此真挚的情谊,对多洛肯教授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他的学术坚守与学术贡献来自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由衷热爱,满腔热忱化为充沛的动力,勤奋耕耘,孜孜不倦,取得丰硕的成果。

多教授生长于西域,却辗转于祖国各地求学任教。在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后,又远赴东南,就读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1 年至 2003 年在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师从于黄永年、章培恒等古代文学文献学名师。到西北民族大学工作之前,曾先后在浙江嘉兴学院、新疆师范大学任教。丰富的读书教学阅历不仅让他打下坚实的古典文献学功底,饱受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与文学的滋养,为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素有崇儒尚文的文化传统,悠久历史长河中,文学家族层出不穷,不绝如缕。近年来,有关文学家族研究也日渐兴盛。成为学界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出现不少有影响的著作。如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等视野宏大,考论翔实,在相关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前者曾被卞孝萱先生誉为“迄今第一篇从家族文化角度研究观众地域文学的力作”。还有张建伟《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延续断代地域文学家族研究路径,而又更加突出文学特色。至于文学家族个案研究同样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仅四川地区而言,眉山三苏、新繁四费(费经虞、费密父子四代),丹棱三彭(彭端淑与其弟彭肇洙、彭遵泗),遂宁张氏家族(张问陶、问安兄弟妯娌及其曾祖父张鹏翮、祖父张勤望、父亲张顾鉴),罗江李氏(李调元父子)等历代文学家族连绵不绝,相关研究也较为深入,成果丰富,还有黄维敏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明清巴蜀文学家族研究》,这些都显示古代文学家族研究的活力与生机。

与汉族文学家族一样,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尤其是明清时期,改土归流之后,少数民族汉语写作更为普遍,文学家族大量出现,其创作成果是中华文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的实证和重要文化现象,同样值得认真总结和研究。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学者,多洛肯教授多年来潜心于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及其与汉文化的相互交融互鉴的研究。此前曾出版有《元明清少数民族汉语文创作诗文叙录》(元明卷清代卷)等学术专著5部,出版古籍整理丛书《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诗集丛刊》,发表《明清少数民族诗人唐诗接受研究》等数十篇学术论文。近年更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发表不少高质量论文。在此基础上推出的力作《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堪称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走在了该领域的前沿。

有关少数民族汉语创作,过去也有不少个案研究,比如有西南巨儒之称的布依族作家莫友芝,近年就有张剑等多位先生对其诗文集或全集进行深度整理校注,相关研究也较为深入,另外少数民族文学家族,有母进炎,翟显长专著《中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研究:以余氏家族为对象》,对贵州彝族余氏家族的系列深度个案研究。多洛肯教授此书则是首次对整个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进行整体关照,这也是其开拓性研究的贡献和最突出的特色。

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因其水平和学术质量被推荐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将各少数民族家族置于清代文学和学术的流变中考察,力图清晰地展示各少数民族家族及其文学发展的历程。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了本书整体的研究特点及方法;第二部分以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综述为主要内容,分为七章,详述清代满族、回族、白族、纳西族、彝族、蒙古族、壮族七个少数民族中若干文学家族及总体创作概况;第三部分对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进行个案研究,选取大理白氏师氏、纳西族桑氏、回族福州萨氏、彝族姚安高氏、滿族汉军蒋氏、蒙古和瑛家族、布依族莫氏族等七个文学家族进行系统研究,对其家族活动、创作成就等进行了全面考察。所选家族极具代表性,能够呈现清代主要文学家族的基本概况。有助于人们增进有关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基本成就、风貌及其形成原因的认识和了解。

少数民族文学家族众多,各有其形成原因又有其普遍性特色规律。该书选材就颇具典型意义。所选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满蒙、回族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自满清入关,皇室成员便特别注重传承儒家文化,热衷于汉文化的学习,康熙乾隆等帝王以汉文化造诣精深著称,汉文诗歌数量惊人。蒙古贵族同样创作丰富,从米彦青教授主持的《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相关成果即可见其一斑,满蒙文学家族大批产生便十分自然。回族进入中原历史悠久,商贸文化遍布各地,本来就不乏汉语文学创作大家。产生文学家族也不鲜见。除此之外,书中所论及的白族、纳西、彝族和布依族则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自司马相如协助武帝开发西南,各民族就有以汉文创作的传统。《全唐诗》中还保留不少西南少数民族先祖的诗歌,到明清时期,改土归流,以及杨升庵、徐霞客等文人边地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动。其中,四川文化名人杨升庵居功至伟,他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后半生基本居住于云南,传播文化,培养各族学生,不遗余力地推荐介绍木公等云南作家,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交流传播和汉语诗文创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清代西南地区多民族文学亦互相渗透,在全国文坛形成大西南文学现象,影响深远。

该书第二部分综述壮族文学家族,第三部分个案却选择布依族之莫氏家族,看来似乎未能对应,恰恰反映多洛肯教授对相关情况的熟悉和了解。从历史和族别渊源而言,这两个民族分布于桂黔交界地区,仅南盘江一水之隔,语言文化习俗相近,从历史渊源看,皆由古代“百越”和隋唐之“僚”发展演变而来。近现代行政区划不同,壮族历史悠久,隋唐时期便出现了汉文诗词造诣很高的文士,据有关资料考定,初唐时期,唐永淳元年(682),广西上林县境内便出现了壮族(僚人)首领韦敬办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碑》和韦敬一的《智城碑诗》,这也是明文记载的最早的壮族汉文作品。宋初则出现了覃光佃、覃庆元祖孙三代官宦文学家族。明清时期诗人辈出,嘉靖进士张喧、弘治巨人李璧、雍正诗人刘新翰等皆为其翘楚,而成就最大的则是的道光著名诗人郑献甫,影响遍布岭南。在文学家族方面,此前有王德明《清代壮族文人文学家族研究的特点及其意义》予以初探,多教授在此基础上也对上林张氏、武缘黄氏、武缘韦氏等壮族文学家族典型个案进行系统研究,但就影响而言,这些家族均不如贵州独山布依族莫氏家族,多教授将这两个少数民族文学结合起来研究,既具有代表性,也展先彼此密切关联,显出其独到的思考和精心的选择布局。

文献资料丰富翔实,立足学术前沿,论从史出,平实客观,点面结合,是该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色。多洛肯古典文献学造诣精深,长期致力于古代少数民族典籍文献的的研究整理,其《元明清少数民族汉语文创作诗文叙录》(元明卷清代卷)检阅各种传世书目,多次对民族地区实地考察调研,对古代少数民族汉语诗文别集文献进行了竭泽而渔的目录梳理,对许多文学家族典籍进行了点校辑佚整理工作,因此,对于相关文学家族情况十分熟悉,如数家珍,成竹在胸。上编综述部分全面介绍七个民族中所存在的若干文学家族概况,包括家庭成员及关系等考订,文化政治生态与创作环境,创作风貌及综合建树影响等,所涉十分广泛,还采用列表形式,详细展现各文学家族基本成员姓名、生卒年、谱系、生平著述及存轶情况,这必须依靠对相关资料的全面占有,多教授十分注意追踪掌握相关领域学术前沿动态,对研究状况十分熟悉,因此其论述中信息量甚大,令人收益颇丰。下编选取每个民族一个典型个案,更为深入地讨论文学家族代表作家创作成就,如诗文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与风格特色、渊源影响等,涉及许多作品解读剖析。由此也见出少数民族文学家族产生的共同原因、与中原传统文学密切关系及其个体差异等,以实际例证彰显少数民族作家对中华民族文学的贡献。

该书对文学家族作家作品的具体评价分析,也充分见出作者深厚的素养和功力。如其论大理白族师氏家族的文学渊源,便十分系统的分析其所受唐诗的深刻影响。从师范的《崇圣寺八咏·塔》:“几时凌绝顶,一览众山秋”的“俨然少陵家法”,其《短歌行》“一饮应须三百杯”、师箴《短歌行》“人生穷达复何有”对李白《将进酒》诗意的有意借鉴与潜移默化,师道南《段纯九过大树堂弹琴醉后走笔赠之》被后人评价为“绝似任华赠李杜之作”,看出世代服膺李杜。同时以唐诗为宗,学崔颢、高适、韩愈、孟郊等转益多师的共同特点。其文学家族传承原因可窥其一斑。此外如姚安彝族著名诗人高奣映《妙香国章》《天仙子·龙女花·用升庵先生韵》,不仅如多教授所评,典雅含蓄,托物言志,也看出其对升庵词的喜爱与熟悉。其所押韵上片为翁、种、弄、重、送,下片为共、冻、梦、凤。今存《升庵长短句》有《天仙子》词三阙,但没有与此同韵者,由此可见,升庵词或似有所缺轶,如此,高奣映此词堪为宝贵资料,不仅反映出杨升庵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影响,也彰显中华文化多元融合良性互动的鲜明特征。

此书质量甚高,创获颇多,但也并非完美无瑕。如该书对所涉的每一个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综述都有相关的学术研究前沿动态介绍,尽力呈现相关研究风貌,其中彝族余氏家族引用了不少研究论著,但母进炎,翟显长所著,科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重要著作《中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研究:以余氏家族为对象》,在该书综述和参考文献中均未见提及,虽然其彝族个案例证不同,但还是可以进一步完备和参考。此外,该书卷帙浩大,上编综述中涉及部分诗人作品分析研究,下编个案部分章节又有相关前沿动态介绍,有时对应之文学家族章节难免形成重复,似可稍加统一,规范体例,精选例证,避免重复。个别案例分析还可在修订时进一步深化。虽然如此,就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多教授此书结构清晰,涉猎面广,内容充实,新见迭出。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精品力作,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揭示出中华各民族文学文化相互交流、影响交融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对于推動学术研究的深化和提高具有较大学术价值,同时更有利于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副会长暨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会长。)

猜你喜欢

家族少数民族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HK家族崛起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