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农劳动教育与学科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

2022-05-30吴奕璇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农学科融合劳动教育

摘 要:文章阐述了学农劳动教育与学科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挖掘学科劳动元素,开发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培养劳动素养;利用学农劳动实践课程,学科知识融合运用,提高劳动技能;与学科教师形成合力,学生反思分享,培育劳动价值观;从而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有机融合的策略,以指导今后劳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学农;劳动教育;学科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广州市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参加一周的学农劳动教育。每年50所高中的25000名中学生到劳动技校参加学农劳动教育。学校以“劳动实践”为核心,开展普通中学难以系统进行的劳动教育体验式学习,是校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由于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育人价值追求一致,都坚持發展性原则;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实现方式一致。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均是活动的类型,可以通过设计系统活动来达成教育目标。学生参与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的活动,都是基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因此,面对有限的课时和资源,我们利用学农一周把劳动教育与学科进行创新融合。通过一周体系化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深度体验每一个劳动主题学习,知识整合运用、能力发展提升、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多维度体认感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因此,探索学农劳动教育与学科有机融合非常有意义。

一、挖掘学科劳动元素,开发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培养劳动素养

学科知识蕴含丰富的劳动元素,通过提炼出学科课程中的劳动素材,来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借助学农劳动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科知识的难点,让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与劳动教育教学目标紧扣,有效实现学科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课程与学农劳动教育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滋养、发挥协同育人的综合效应。

根据学科课程中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对那些特色鲜明、学生兴趣浓厚、操作易行的学科劳动教育素材进行提炼,形成学农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并在真实的生产劳动场景中进行教育表达。劳动知识来源于教材,能切实帮助个体增强劳动认识和劳动技能。

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形成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劳动实践类课程,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学科融合,注重挖掘其他学科有关劳动教育的元素,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劳动课程育人。

为了使得学生更好地得到内化和吸收所学知识,我们将学科课程中的劳动元素与学农劳动教育联系起来,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见下表)

如开发现代农业课程,可增加学生的现代农业知识、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促进多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校园寻找能反映现代科技应用在农业上的设施设备,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和现代大棚中蕴含的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对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科研之路和劳模精神的学习和探讨,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学习他的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通过学习,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农业的产业特点、发展方向、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国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充分了解和认识现代农业的利与弊,包括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畅想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学农劳动教育与学科有机融合的课程开发,应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从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可持续发展;是校内教育内容的补充与延伸,互补;寻求特色发展,使课程综合化。因此,利用基地课程资源与场馆进一步开发基础性、探究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包,形成实践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一周体系化的劳动教育,学生在校内的每一劳动主题学习都有深度体验感受、学科知识融合运用。

二、利用学农劳动实践课程,学科知识融合运用,提高劳动技能

利用学农真实场景的生产劳动实践,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在劳动实践中融合运用。聚焦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知识,侧重挖掘劳动知识在生活场景中的运用,实现了学科课程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生成。

如学生在学农实践活动期间,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设施大棚。认识设施农业的不同类型,设施栽培作物的生长条件和自然条件下的不同的观察,各种不同的无土栽培实例认识。书本上陌生的图片在这里变成了活生生的实物,加深学生的记忆。即使还未学到这些内容,相信当他们学到这部分内容时,脑中会马上浮现出在这里看到的实物映像,这对于加深课本知识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即使是一般性的田间劳动,也蕴涵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如施肥就涉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质元素、细胞的渗透原理、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自然界物质的循环、有机肥的无害化处理等。除草也可与外来物种入侵、种间竞争、自然选择、捕食关系、生物防治等知识联系起来。这些农活看似简单,其实都是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体现,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原有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运用学科知识开展相关劳动实践,提高劳动技能。

从科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专题,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科学假设,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大胆预设、选择或创新方法技术、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如校园生态考察(湿地生态考察、草地生态考察、树林生态考察)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究、讨论、合作、质疑、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通过营造湿地、草地、树林等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在面对与生态有关的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农业需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学农劳动教育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去全面理解农业。所以在学农劳动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将农业与学生已学和即将学习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内化吸收,了解知识在生产中的具体运用产生的巨大作用,全面、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学农实践学习的体验把平时在课堂上学习的零碎的彼此之间没有联系的学科理论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也利于促进学生对书本理论的学习与理解。

例如,菜地除草课,可以让学生以农场主的身份思考农田管理需要哪些劳动?会运用到哪些学科知识(除草的目的、意义、方法等)?了解农业生产劳动的基本过程,了解作物生长规律,学习作物的管理养护方法。了解菜园不同作物区杂草的生长特点,探讨对应的处理方法。掌握劳动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学会除草的技能,同时能保护好农作物。在劳动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手脑并用,敢于质疑和探究。通过劳动能认同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在除草課上,锄头的使用方法涉及杠杆、惯性、热胀冷缩、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可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除草的目的是降低农田杂草危害和保障作物安全生长,让学生运用生物学中的种群竞争知识进行分析,认识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田间除草后可减轻“种间斗争”即杂草与农作物的竞争,从而达到“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生产栽培”,即更多能量流向农作物。分析利用化学方法除草(如除草剂)的利弊。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引入生物堆肥、水土保护等概念,说明杂草也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分析其中的生物、化学原理和物质循环利用的意义等。

在劳动教育中应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很有必要。学生正是利用了学科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劳动实践中,反过来,劳动实践的有效实施,学生从中获得的基本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劳动实践与学科课程内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现代生物技术、农作物以及STS等方面具有共同性,都是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利用学农劳动实践课程能有机融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劳动、创造性的劳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三、与学科教师形成合力,学生反思分享,培育劳动价值观

学农基地的教师对中学课程不熟悉,缺乏舒尔曼所指的“学科教学性知识”;而来学农学校的教师,大多缺乏跨学科能力,不太了解学农基地的户外场域,不擅长组织体验性学习等环节,使得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学农基地教师与学校教师联动,既促进不同学校与基地间劳动教育资源互融互通、共建共享劳动教育师资,又能很好地落实劳动教育与学科创新融合,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拓宽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渠道。在学农课程的实施过程,可以跟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对于有些学科相关内容,可以邀请学农教师负责,可以进行双师教学,提高学农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合。

如在花卉栽培课中融入高中生物“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劳动实践,让学生体验实验操作的过程,尤其是实验方案的书写,实验结果记录表格的设计,药品浓度梯度的设定和药液的配制,沾蘸法的操作,插条培养和观察记录的过程。实验后材料、工具的清理和归位等劳动环节,在实践过程培养科学态度和规范意识,培育劳动价值观。先带学生在校园里观看,学农基地教师根据学校的课程资源及实验内容制作好上课课件,课件主要介绍花卉的概念、分类知识,还有一些有趣花卉的识别,引起学生学习花卉的兴趣。然后在课室重点联系生活实际探索花卉栽培的知识,结合实验内容,重点介绍与生产相关的花卉繁殖,如有性繁殖的种子繁殖,无性繁殖的扦插、压条、圈枝、嫁接、分株等。还播放了绿萝和薄荷的扦插视频,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生产应用意义。生物学科教师主要负责实验部分的课件还有实验材料的准备,包括母液的配制和扦插薄荷枝条的网购,学生后期实验结果的跟踪辅导等。野外认花赏花、室内花卉常识的介绍由基地老师负责,实验部分由生物学科老师主讲。因为都是各自所熟悉和擅长的内容,都讲得很清楚和生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在劳动课程结束,学生进行反思分享,联系已学学科知识技能,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学科课程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也进一步升华学生劳动感悟和劳动价值观。

实践证明,通过学农基地与学校学科有机渗透,能够践行“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加强了生物、物理、化学、地理、语文、美术、思政等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知识与技能并举的能力。

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普通高中学段劳动教育,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学农劳动教育融合了高中学科知识,不但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学科知识也得到巩固和加深、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得到增强和补充、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学农劳动教育与高中学科教学的融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尝试,是必要的、可行的,也具体体现了五育融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2-08-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02).

[3]谢江林.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探索[J].中国德育,2021(03).

[4]吴奕璇,周杰敏.基地与学校有效整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探讨[J].教育导刊,2014(05).

[*本文系广东省“新强师工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课题“高中劳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YQJK040)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学农学科融合劳动教育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感恩与报答
乡村振兴呼唤“学农爱农”
学农教育的意义远大于活动本身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