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22-05-30赵子彤蔡建文
赵子彤 蔡建文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极大挑战:教育环境的变化、学习解困难施展、学生心理解压有难度。文章提出了相应对策:高校应理性分析疫情时代下的社会形势,发挥“家校社”一体化联动教育模式;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观念,做时代新青年。
关键词:伟大抗疫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在这场疫情斗争中,大学生也纷纷加入,以各种形式奋战在抗疫一线,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伟大抗疫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内容。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及时应对解决,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一、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疫情并未消失,病毒还在不断变异并在全世界继续蔓延。西方某些政客借疫情来攻击中国政府,抹黑中国形象。高校是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的重点区域,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效度上,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教育环境的变化
在疫情期间,为了减少师生流动,各大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线上直播课”的号召,学生不出宿舍,通过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等平台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初期,学生对线上授课形式并不反感,甚至感到新奇。部分学生认为这样更加节省去教室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并且网络具有丰富的资源,会带给他们更多的知识。然而,线上教学进行到中期时,问题逐渐暴露。一是教学设备不稳定,有时会由于网络中断导致教学画面卡顿、延迟等现象,不可避免地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线上授课对学生的监管力度弱,很难实时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疫情防控期间,辅导员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更加势单力薄。二是助长学生的懒散行为。疫情期间,辅导员会如期通过网络和电话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但即使辅导员多次结合抗疫精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却收获甚微。部分同学从开始的“躺课”到后来直接逃课;有的或是进入直播课堂之后,利用网络听音乐、看电影、甚至玩游戏。三是无法深入学生内心。高校是人流量十分密集的单位,为防止疫情扩散,学生和辅导员的交流也是线上进行。尽管辅导员向学生讲解在疫情期间一个个奋勇向前的中国英雄,一件件体现中国精神的事件,但大学生对这些精神内涵的了解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无法感同身受,更加无法将伟大抗疫精神内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相对单一
当前,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重视专业课教育,轻视思政课教育的现象,这些直接或间接导致学生的思想隐患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并且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健全和完善。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不够,例如辅导员通过年级大会、团日活动、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只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纸上谈兵”的情况出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一些教育活动内容枯燥且形式单一。二是学生对思政课学习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其学习思政课的态度不端正,投入不够。导致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繁重的专业课学习,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理工科专业。在疫情期间,不允许学生聚集,各大高校暂时取消了有关疫情知识竞赛、抗疫英雄故事会、红歌演唱会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而辅导员则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这更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三)学生心理的变化
目前大学生群体大部分为“00后”,他们生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世纪,思维较为活跃,更易于接受多元化信息。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蓄意攻击中国、抹黑中国,他们一開始就指控疫情源头来自中国,还妄图在七国集团外长会上要把“武汉病毒”写入联合声明,在中国对武汉采取封城防疫措施的阶段,他们把封城措施与专制和侵犯人权联系在一起,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公然引发仇华情绪。大学生的心理思想还未完全成熟与定型,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辨别是非能力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也过于片面与浅显,容易受与主流价值观念背离理论的误导。除此以外,疫情期间的封校生活和“非必要不出校”的防疫规定,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不便,长期会导致学生缺少乐趣,从而感到压抑,影响学生的个人规划发展,尤其是毕业生,他们本应该适应社会,为毕业后的发展做准备,而封校措施影响了他们的实习和就业规划。此外,这些后果严重时还出现紧张性失眠、焦虑不安、轻度抑郁等心理表现。
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中国能在世界率先控制住新冠疫情并取得阶段性胜利,其磨练升华而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肩负起特殊时期的使命担当,充分挖掘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将抗疫精神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发挥“家校社”一体化联动教育模式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要内容。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职责,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实现“家校社共育”,主动与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发挥协同模式。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自我防护,出门戴口罩,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是首要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活动是学习抗疫精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此外,辅导员需引导和鼓励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科学、有序投身到学校、社区等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中,筑牢阻断疫情的严密防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积极贡献,展现青年学子的担当。要主动向广大群众传播防疫知识,让大家能够正确认识疫情,了解疫情动态才能更好地落实国家政府的防疫工作,才能更好地战胜疫情,迎来曙光。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使学生不仅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有效规避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够积极参与志愿工作。
(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育人实践中所积淀的文化符号,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一种特殊文化环境的耳濡目染中产生自律要求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1 ]。因此,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把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引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一方面,创新活动形式,通过开展主题演讲与征文比赛活动,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角色代入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坚定对民族家国共同体、以人为本、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等理念的认同与践行[ 2 ]。另一方面,可以邀请抗疫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进校园。例如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讲座的方式等多种形式,宣讲主人公的抗疫故事,用他们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来感染和吸引学生,直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埋下了崇尚英雄、致敬英雄的种子,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绘画、摄影、校园vlog等多种方式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扩大抗疫精神的覆盖面,增强抗疫精神的渗透力,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受到精神层面的洗礼。
(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把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起来,人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21世纪是网络信息和科技力量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贯穿我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把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当代大学生更喜欢在网络空间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就要求高校要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让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中去,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成才。此外,应深刻把握“00后”思想和心理特征,及时、高效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开辟思政教育新模式的路径和技巧,将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应将抗疫精神融入到中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增强网络责任意识,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不随意发帖、跟帖、签名并防范在不知名的情况下被利用,影响个人发展。另一方面,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利用好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制作与抗疫精神相关的短视频、微电影、手抄报、海报等网络文化作品,或是将有关抗疫精神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与微博、抖音、快手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相融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宣传抗疫人物事迹,展现中国抗疫力量,引导舆论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3 ]。
参考文献:
[1] 眭依凡,俞婷婕,李鹏虎.大学文化发展和建设历程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脉络[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7-15.
[2] 吳文杰.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34-36.
[3] 孙楚航,许克松.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2020(3):97-101.
基金项目:西安石油大学2021年度“立德树人”研究课题“‘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LD202106)。
(作者简介:赵子彤,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蔡建文,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