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空间到路线:幼儿园室内循环运动项目的开发

2022-05-30戈林林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室内循环运动是一种充分利用建筑内的空间,为幼儿提供多样化运动经验的体育运动。其项目的开发要注意整体规划园内的建筑空间,科学设计运动的路线与内容,不断优化室内循环运动的流程。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空间;室内循环运动;运动项目;运动路线;运动流程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近两年,我园在健康监测中发现,幼儿“大肌肉动作的协调、灵敏发展”和“力量和耐力”两方面的指标均有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幼儿居家活动多、外出游玩少;另一方面,是幼儿园自主游戏多、体育活动少。

幼儿园室内循环运动是一种充分利用建筑内的空间,为幼儿提供多样化运动经验的体育运动。它既能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又能扩大幼儿的交往群体,促使幼儿在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运动情境、人际交往中获得身心健康成长。为满足幼儿每天不少于1小时体育活动的需要,我们努力开发室内循环运动项目,挖掘建筑空间资源,科学设计运动的路线与内容,不断优化运动流程,尽可能缓解因场地、天气、季节等外部因素对幼儿运动所造成的制约。

一、 让场地利用率最大化,整体规划园内的建筑空间

由于室内循环运动受建筑空间环境的限制,有效地对空间进行规划并对幼儿的循环运动给予适宜的指导至关重要。《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一书中描述:环境的物理属性,是高质量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它与师资教育和经验同样重要。我园共有一栋建筑物,内部有三层,每层有东西向1.4米宽的走廊三条,南北向1.6—2米宽的走廊两条。除幼儿活动室以外,每层还另有面积宽敞的多功能厅。

从课程资源视角再次审视建筑内部空间的物理属性,我们发现了室内循环运动的多种可能性。比如,1.4米宽的走廊能够满足幼儿定向运动的场地需要,天然的转折和弯道有利于幼儿躲闪、平衡等动作灵敏性的提高;走廊、幼儿活动室、多功能厅能够贯通,可以改变循环运动的路线……整体规划好这些内部空间,能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室内循环运动所需的物理和心理空间。

(一) 变多功能厅为大型迷宫

在有限的建筑空间中将场地利用率最大化,是改造空间的首要原则。在我园,面积巨大的多功能厅是教师日常开会的地方。为扩大幼儿室内循环运动的场地,我们将其改造为大型迷宫,通过撤掉部分椅子留出更多通道的方式,让幼儿可以在密集的通道内自由穿行,有效发展幼儿奔跑和躲避的能力。另外,圆形的多功能厅自然形成微循环空间,幼儿可以“持物玩”环形穿越游戏。多功能厅的舞台离地高度恰好能满足幼儿“从一定高度往下跳”的需求。将撤掉的椅子设置成路障,既方便环形穿越游戏的开展,也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内各种物材的使用率。

(二) 变活动室为“加油站”

幼儿生理发育情况表明,幼儿运动的最高心率为140—160,并且能保持10分钟。幼儿在运动时心率呈现抛物线走势: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因此,室内循环运动的流程应为“热身活动—第一次循环运动—放松活动—第二次循环运动—放松活动”,在保证幼儿运动量的基础上,避免因过度体能运动给幼儿的身体、骨骼、肌肉带来损伤。第一次循环运动后,让幼儿回到他们熟悉的空间——活动室。此时的活动室,便可以变身为幼儿循环运动的“加油站”:水杯、纸巾、椅子、放松的音乐等能满足幼儿放松活动的需要,脱下来的衣服也便于幼儿整理和收纳。

二、 尊重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科学设计运动的路线与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这一规律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有分年龄段作出的具体说明。这为我们科学设计室内循环运动的路线与项目提供了明确的参照。通过共情、定义问题、探索、设计、测试五个环节,我园逐渐探索和规划出三个年龄段室内循环运动的基本结构。

(一) 以体能差异为本,设计室内循环运动路线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体能运动的时间需求存在差异(小班20分钟、中班25分钟、大班30分钟),应对不同年龄段的运动路线进行科学设定,以满足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如小班年级组设计的路线是绕内操场走廊循环。中班和大班年级组人数多,在路线设计上有分支,提供了多组循环让幼儿自主选择。一轮循环运动一般为:热身活动(3 分钟)—第一次循环运动(8—10 分钟)—放松活动(2—3 分钟)—第二次循环运动(8—10 分钟)—放松活动(3—5 分钟)。具体的活动时间还需要结合季节、气温等增加或减少。将室内循环运动设置为两次循环,也是兼顾幼儿之间的体能差异。体质弱的幼儿可以在第一次循环之后,根据身体情况,自主选择是否参与第二次循环;身体素质好的幼儿可以选择持续挑战第二次循环。

(二) 以全身运动为本,设计室内循环运动内容

室内循环运动中最为核心的是游戏。结合《指南》要求,我们在设计室内循环运动的内容时,尽可能将走、跑、跳、投掷、爬、钻、平衡等诸多动作融合在一轮室内循环运动中。以基本动作“走”为例,我们参照《指南》进行细化,衍生出持物走、半蹲走、脚跟走、高抬腿走、背物走、跨越障碍走、后退走等内容。这样的动作细化能有效帮助教师进行游戏项目的具体设计。比如,“持物玩”环形穿越游戏的灵感正来源于此。另外,在设计时如果能关注游戏情境的创设,则既能有效激发幼儿运动的热情,还能通过角色要求帮助他们掌握室内循环运动的规范。比如,小班将整个循环运动的情境设计为“快乐的小司机”,“小司机”的角色帮助幼儿自觉遵守信号灯的约束,教师以此来调控循环运动的速度和幼儿的运动量。

三、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不断优化室内循环运动的流程

幼儿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十分重视物质环境在幼儿身体、认知、社会和情绪等方面的种种影响。室内循环运动项目的开发离不开儿童立场的回归。在确定体育器材摆放和循环路标位置时,我们只提供一个框架,让幼儿通过“儿童会议”的形式卷入、创生、完善,使环境变得灵动、丰富,充满儿童性和学习性。

每一个楼层都规划了室内循环运动的指示牌,它们如同路标一样,指引游戏的方向。该指示牌主要由方向箭头、游戏项目示意图和游戏后的记录三部分构成,除方向箭头固定以外,其他两个部分做留白插片袋。每周室内循环运动的项目在班级组织的“儿童会议”中生成,该项目的玩法示意图(场景照片或手绘图示)会被及时更新在指示牌上。室内循环运动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再次开展班级团体讨论,说一说在室内循环运动中遇到的挑战、游戏的心情等,有代表性的记录将被更新在指示牌上。留白的指示牌,仿佛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时时刺激并吸引幼儿参与其中,创生新的內容,延展新的经验。比如,设计穿越丛林游戏的班级经过多次“儿童会议”,整理出数种攀爬过障碍网的姿势,使幼儿全身动作得到锻炼。

中班室内循环运动的最后一站是运用建构墙开展打卡活动。刚开始,幼儿只是自选一块积塑,任意拼插一下完成打卡。除记录运动次数以外,如何让打卡具有丰富的学习意义?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儿童会议”,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当问题抛给幼儿之后,发现“像开火车一样打卡”“拼一个好看的造型”才是幼儿的想法。于是,我们对打卡活动再优化。比如,设置一个火车头,幼儿可以按照火车头的颜色、方向或车身规律打卡;将生活中幼儿拼搭的造型拍照收集下来,每次选择一个作品作为本次打卡的蓝图。

室内循环运动项目的开发让幼儿园的建筑空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让幼儿的全身动作、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等都得到很大提高,在增强幼儿身体素质和自信心的同时,还激发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使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 赵军海,张丽.幼儿园建筑空间布局的审视与思考[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10).

[2] 茱莉·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陈妃燕,彭楚芸,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刘静伟.设计思维(第1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戈林林,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梅荆花园幼儿园。)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爱“上”幼儿园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刍议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博物馆建筑空间与陈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