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
2022-05-30王喜斌
摘 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渐深化,在开展中小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校都必须对在体育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重视,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以促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落实,并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念,从身心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层面共同促进中小学生的发展,使得其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本文阐述传统文化相关内涵及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其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结合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难点之处,寻找相关的解决措施,提升学生的品质及素养,并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小学 体育教学 融合措施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50
一、传统文化相关内涵
1.传统文化的内涵
华夏五千年文明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拥有了独特的魅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因此而自豪。纵观近代史,由于近代中国落后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思维甚至生活方式都因此而发生改变,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具备重要的文化科学价值,传统文化是文化在演变过程中所逐渐汇聚而成的能够反映本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形式,也是民族历史上各种观念形态及思想文化的总体表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分为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两方面。
政治思想为主体的文化在我国影响深远,也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体文化。当前政治思想文化可以分为儒家、道家、墨家与法家等方面,儒家作为传统文化的内核,提倡“仁政”与“德治”,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相一致。儒家提倡“仁者爱人”,提倡尊重他人和与人友爱,孔子作为儒家代表,大力推行“仁爱”,希望“仁爱”能够被领导者在治国安邦过程中广泛应用。此外孟子所推崇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是“德治”,即以德治国;道家方面,其思想与儒家有所区别,认为应当“无为而治”,但并非完全无所作为,而是要顺应天道自然,主张因势利导,其最终的目的是“无不为”。此也与我国当前所开展的环保措施相近;墨家方面,其主张“非攻”“兼爱”,其思想的精髓是“相爱相利”和“尚贤”,认为政治需要“兼爱”天下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求能够政治清明、国富民强;法家方面,其推崇“法治”社会,认为如此才能够让国家强大且有序。此和我国当前推行的依法治国政策如出一辙。以政治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有效支持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伦理道德方面,其作为中国伦理文化中最为典型的组成部分,与政治文化相同,“仁”也是儒家伦理文化的核心,更是儒家道德的基本原则,所有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都以此为出发点,针对儒家伦理可以从家庭、社会及国家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家庭伦理。儒家认为孝是百善之首,更是儒家家庭伦理的根本。孔子认为兄弟需要敬爱兄长、晚辈需要孝敬长辈、家庭成员之间需要和睦团结。社会伦理。将家庭伦理放大到社会就成为社会伦理,人与人之间应当遵循仁、义、礼、智、信等基本伦理道德,充分体现儒家“仁”的思想。若将社会看作为大家庭,则人和人之间需要如亲人般和谐相处,真正做到与人友善,这也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伦理。国家伦理。国家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的放大,治国如同持家,国家领导人是家长,社会成员需要忠于国家、精于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国家领导者则需要将“民”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2.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时代,我国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阶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各类不和谐事情频繁出现,所以在此期间需要有效传承与发扬和谐思想,真正做到兼收并蓄、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于文物古迹、典章制度和文学作品中,在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过程中,深入人心。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相容而又相冲,因为相冲而充满活力,因为相容而共同发展。辉煌的汉文化是其中的佼佼者与奇葩。在当前并不稳定的世界局势下,我国政府以包容的心态应对每一个国家和政权,此也是传统文化中“仁”在国家层面的体现,同时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充分释放正能量。所以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宽以待人能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3.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弥合科学文化及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尝试培养伦理知识平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并且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在中小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支持。体育学科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非完全没有关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体育学科不仅是科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属于一种品位更高、层次更高的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体育知识的文化性,可以讓学生充分了解体育知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应当围绕学生为主体,向趣味性课堂方向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质疑屏障,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认知能力,引导其逐渐养成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习惯,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向着趣味性和娱乐性方向发展,体育课本身就是中小学生最为喜爱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是体育课具有的娱乐性、开放性和游戏性特点。所以在未来,体育教学应当基于自身的趣味性,合理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好体育的同时,收获更多的乐趣,能够真正喜爱和融入体育课。
三、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难点
1.体育教学中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
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侧重为学生讲解体育相关知识,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性,教师的指导是单方面的,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导致传统文化难以通过交流互动实现渗透,即教师无法将教学互动过程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由于体育教学模式存在强烈的机械性特点,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所以在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项目时,无法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深刻认识,势必会阻碍传统文化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合渗透。
2.体育教学内容固化
在传统文化向中小学体育教学渗透的过程中,其教学内容越丰富,则传统文化渗透的难度就越低,若教学内容固化,则会使得传统文化的渗透难度大幅上升。尽管当前大部分教师都已经认识到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应用各种创新教学方法,使得传统文化的渗透拥有更为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但其无法弱化固化教学内容对于传统文化融合渗透产生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和书本的依赖程度较高,备课过程中并未侧重结合传统文化合理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如此状态下即便尝试融合传统文化,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传统文化渗透缺乏有效切入点
有效切入点是保证传统文化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合渗透的关键,但部分教师难以准确把握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合传统文化的合理切入点,在此状态下,尽管传统文化的融合环境较为适宜,由于有效切入点的不足,且相关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导致教师在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极为被动,因此,缺乏有效切入点是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融合传统文化的难点之一。
4.创新传统文化融合形式的难度较大
传统文化融合形式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合效果的影响最为直接且深远,其能够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与进程,并且还会对传统文化融合价值能否有效凸显产生巨大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合形式难度较大的原因,和体育教学侧重知识讲解及运动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有很大关联。体育教师在讲解体育知识时,可以融合传统文化,借助传统文化解读体育知识,但在开展体育运动项目教学时,难以有效融合传统文化。而且口传心授的融合模式,无法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及其魅力。由于无法有效创新传统文化的融合形式,会导致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过于局限,长此以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合渗透很可能流于形式、不了了之。
四、传统文化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相融合的具体措施
1.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小学体育教学在融合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教师先构建互动教学模式,采取提升教学互动频率及质量的方式,让教学互动的过程转变为不断融合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以400米障碍跑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采取“鼓声领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障碍跑中的节奏,在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并开展系统性训练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时所使用的“鼓”“击鼓”等达到融合传统文化的目的,借助部分民族乐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此模式下,学生能够逐渐深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传统文化也可以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中。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有效提升体育教学中的互动频率,采取提升互动质量和频率的形式,有效强化传统文化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合渗透效果。
2.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有效丰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从传统文化融合的角度,体育教师也需要注重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能够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紧密联系,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渗透。以50米加速跑相关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在讲解起跑姿势和手臂摆动时,可以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文化,对于热身环节的讲解,可以引申讲解武术健身操,以此形式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此类元素的融合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对于其他文化内容的融合。随着体育教学内容中传统文化相关元素的逐渐丰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开展体育项目运动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更为深刻,久而久之,让中小学体育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3.结合体育运动项目合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体育运动项目教学是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合理结合体育运动项目完成传统文化的融合工作,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强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有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在开展团体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结合团队配合这一知识点,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龙舟文化及舞狮文化等相关的团队配合,为学生讲解团队精神,并合理引申,融合相应的传统文化。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充分掌握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尝试基于传统文化融合视角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其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合更为轻松与自然,达到深化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渗透程度的目的。
4.结合互联网等多元化传统文化融合形式
通过对互联网等多元传统文化融合形式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深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合程度。无论是固化的讲解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还是机械性地嵌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且长时间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传统文化融合形式,都会对传统文化综合渗透价值的充分发挥产生影响。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合理结合多媒体设备及互联网教学资源,让传统文化的融合更具针对性。例如在讲解体育道德、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史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为学生展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所涵盖的传统文化元素。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在家长群、班级群内分享中国传统文化运动的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体育知识、体育运动和体育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自媒体设备,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基于传统文化的融合角度而言,体育教师也需要合理借助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小学体育教学成为展示传统文化魅力的場所。随着传统文化融合形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融合传统文化时的选项也会更丰富。
综上所述,为有效推动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其精神文化品质,需要有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结合体育运动项目合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合理结合互联网等多元化传统文化融合形式,将其真正渗透应用到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去,丰富体育教学形式与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予以继承和发扬,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国友《浅谈小学体育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武术》,《今天》2020年第12期。
[2] 韩继祥《多元智能理论下对太极拳校园教学方式的探索》,《拳击与格斗》2020年第8期。
(王喜斌,1989年生,男,汉族,吉林舒兰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