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教学结合的实践研究

2022-05-30余里

关键词:中华物理传统

余里

摘 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座教学宝库,富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其应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可以起到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本文从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需遵循的原则入手,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实践展开了探究,详细介绍了在物理电学、力学、声学、热学、光学教学课堂上,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以期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物理教学的高度融合,帮助学生在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认知。

关键词:物理 中华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38

一、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丰富且优秀的课外资源,将其与初中物理相关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可以起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但是教师需要明白的是,并非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可以引入课堂,也并非引入的中华传统文化越多越好,教师只有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细分,并遵循相关性、趣味性、适度性原则,将中华传統文化与物理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相关性原则。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学生们又比较熟悉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与相关物理知识结合在一起,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角度理解物理知识。比如在讲到光的直线传播以及时间的测量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日晷的图片,向学生解释日晷的计时原理,帮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物理知识。

第二,趣味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师的教学责任,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物理课堂,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跳脱出课本,了解物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被打开,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在整合物理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时,要遵循趣味性原则,站在学生角度多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几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隔栅门、槛窗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光照射过来后,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多媒体的利用本身就可以吸引学生,古典园林造景艺术更是能够让学生感到趣味性。

第三,适度性原则。物理课堂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引用,并非多多益善,要讲究适度,“度”既表现为引用的中华传统文化要贴合学生认知,不能太过晦涩难懂,还表现在引用的中华传统文化数量要适中,为讲清一个物理知识,结合一到两个传统文化内容即可,太多的话就容易喧宾夺主,让物理课变成传统文化课。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策略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与物理知识点带有关联性的素材资源是非常多的,比如由古代人们总结经验而来的俗语、谚语,寄情于大自然的诗词歌赋,又或者凝结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典籍、建筑、工艺技术等等,都有描述物理现象、揭示物理道理的内容,这些都可以当作课外教学资源,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起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同时借由中华传统文化的适时渗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

1.在力学教学中整合中华传统文化

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关力学部分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力”、第九单元“力与运动”以及第十单元“压强与浮力”中,在这些力学相关知识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渗透的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不计其数。

比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将诗词“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引入课堂,这句诗意思是“看见天上的浮云在朝着西边的方向移动,那么相较于云而言,月亮则在不断朝着东边的方向移动”。这就非常明显地揭示了物理知识中“相对运动”的现象,月亮相较于云来讲是运动,云相对于地面来讲也是运动的,当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运动情况。

比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进行解释,为了增强趣味性,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请尝试一下如何用一只手发出响声?这时学生就会纷纷举起手进行尝试,有的学生用手掌在空中乱拍,发现无论多用力都不能发出声响,有的学生用手掌击打课桌、身体,发出了声响,还有的学生和同桌相互合作,通过击掌发出了声响……当学生进行多种尝试之后,教师就可以以“一个巴掌拍不响”做总结,加深学生对这一物理知识的理解。

再比如在讲到“合力”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图片,提出“人心齐,泰山移”的谚语,向学生解释人们之所以可以将泰山移走,是因为心往一处去,劲儿往一处使,这个谚语的使用,即可以让学生清楚合力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德育效果,增强学生融入班级大集体的意识,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

2.在光学教学中整合中华传统文化

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以显性特征出现,比如学生经常可以看见洒水车经过后半空中出现的彩虹,再比如学生时不时和同学进行相互踩影子的互动,这些都是光学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对于学生来讲,光学知识要比电学、电磁学等物理知识更有趣,而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光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则可以起到更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光学知识距离的作用,增加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当我们在学习“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经过思考学生就会了解,我们之所以能看见各种东西,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光照射到这些东西上阻挡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只能进行反射,而反射光到了我们眼前,才让我们能看见物体。当远处的东西被近处的东西遮挡住后,我们便看不见它们,只有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跳过前面的遮挡物,才能让远处的东西所反射的光照到我们眼睛上,因此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同样是以“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为例,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皮影戏的片段,让学生看一看在光源照射下,那一幅幅灵动逼真的皮影所表演的故事。皮影戏是我们国家自古流传下来的极具民族文化的戏曲艺术,但是现在的学生中很少有人真正看过皮影戏,因此对这项传统艺术不甚了解。教师将皮影戏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借助影子的形成,向学生解释“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物理知识,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对皮影戏有更多的了解,对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发挥一定作用。

3.在热学教学中整合中华传统文化

苏科版教材中与热学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物质的三态、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知识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关联的内容也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挖掘相关的文化素材,将之引入到课堂之上。

比如在讲解热传递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省油灯”的图片,省油灯是1999年出土的宋代文物,其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在使用时需向其中加入冷水,再往油碟中注油,可以起到省油的效果。结合省油灯的图片,向学生解释热传递现象,可以让学生对省油灯的原理更清楚,所加的凉水,通过热传导降低油碟中油灯的温度,使其中的灯油不会因为过高的温度而大量蒸发,从而起到省油的效果。将省油灯引入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热传递这一物理知识,同时借由省油灯这一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实例,提高学生对物理实用性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凝固现象时,教师可以引入文化典籍《荀子·劝学》中的内容: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让学生思考如何用物理知识解释水变成冰的过程,又为什么冰会更寒于水。经过凝固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快就会找到答案,水变成冰的过程,即凝固现象,水由液态凝固成固态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因此冰比水更寒。

再比如学习汽化和液化时,教师可以引入谚语“水缸出汗,不用挑担”进行课堂导入。这一谚语的表面意思是,如果水缸外侧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就像水缸出了汗一样,那么农民就可以不同挑水浇地了,在进行导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水缸出汗,不用挑担”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迫切地想要从专业角度进行解释。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水缸之所以会出汗,是因为液化现象,水缸表面的水在蒸发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这是汽化现象,致使水缸里面的水的温度降低,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将手置于河水中时,会有手伸得越深温度越凉的感觉。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空气温度低的水缸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水缸壁形成小水珠。当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即大雨来临前的时候,液化现象就会更加明显,因此当看到水缸大量出汗时,就预示着将要有降雨,所以靠天吃饭的农民这时就不用自己挑担浇地,依靠老天降雨就可以了。这个谚语的引入,为学生更形象地解释了汽化和液化现象,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谚语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多注意总结经验的好习惯。

4.在电与磁教学中整合中华传统文化

电磁学方面的知识,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讲,是存在较大的学习难度的,因为电和磁看不见、听不着,比较抽象,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在初中物理知识系统中,电和磁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有着较多的篇幅,面对篇幅如此多,理解难度又比较大的电磁学物理知识,如何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就成为物理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为此教师要积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电磁学物理知识整合在一起,要适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

比如在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组古代传统建筑的图片,并对建筑顶部所安裝的龙舌金属条进行局部放大,龙舌金属条,就是在建筑屋脊的两端,设置两个向上抬起的龙头装饰,龙嘴中各自伸出一个伸向空中的金属条,就好像龙吐出的舌头一样,在龙的舌根处连接一条伸向地面的铁丝。引导学生对建筑为何要在顶部加装这一设施进行思考。结合现代建筑顶上经常放置的避雷针,学生很快就会理解古代传统建筑上的龙舌金属条就相当于现代建筑上的避雷针,这时教师再为学生讲解避雷针的原理,则可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再比如在讲到与磁化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沈括《梦溪笔谈》的内容: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其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文化典籍的引入增添了物理知识的文化底蕴,也能够起到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5.在声学教学中整合中华传统文化

声学和光学一样,由于与生活关联性强,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在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简化学习难度。

比如在讲到“声音的传播”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军队行军打仗时,枕着箭筒睡在地上的内容,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影视作品中士兵贴地听敌军马蹄声的片段,用更形象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要比气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更快。又或者结合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学生了解声音可通过空气传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等等。通过古诗词或者文化典籍的引入,使学生得出声音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结论。

再比如在学习“回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张我国比较著名的回声建筑的图片,如北京天坛内的回音壁的图片,也可以播放一段游客在三音石前面大喊后听到三次回声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回音建筑在建造上有何特点,思考回音壁之所以能产生回声的原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回音壁的构造是产生声波折射的关键条件,再加上墙头还覆盖着琉璃瓦,使反射的声波不易消散出去,因此当人们站在三音石前大喊,声波沿着墙壁接连被折射,就会产生回音效果。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引入中华传统文化,要遵循趣味性、适度性和相关性原则,选择更具有代表性、最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且最适合进行物理知识解释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物理力学、光学、热学、声学、电和磁学的具体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 朱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思考——以山东省属地文化为例》,《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年第33期。

[2] 李曼、李娜、甘淑君《基于民族优秀文化元素融入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价值应用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17期。

[3] 赵安强、夏波、阮享彬《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物理教学》2021年第11期。

[4] 樊瑶、陆建隆《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建议——从〈中国民间文化与物理趣味〉说起》,《物理之友》2017年第3期。

[5] 黄盛凯、刘叶青、叶雅婧、林枝钦、严三华、叶晴莹《从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谈物理教学改革——以汲水瓶与重心的教学片段为例》,《物理教学探讨》2018年第10期。

[6] 黄永顺《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7] 樊瑶、陆建隆《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建议——从〈中国民间文化与物理趣味〉说起》,《物理之友》2017年第3期。

[8] 万立荣《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育德价值》,《物理通报》2018年第4期。

猜你喜欢

中华物理传统
只因是物理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处处留心皆物理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