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西部地区农业农村 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2-05-30杨世攀
◎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年度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西部地区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ND0467)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研究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陕西省情实际出发,结合当前发展现状,提出了从基础能力、结构转型、经营体系、农业科技和农业制度五大路径来实现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中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而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首先解决的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中之重,更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站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农村发展也要全面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由脱贫攻坚全面转向推进乡村振兴。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从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农民生活五个方面推进,按照二十字的总要求,认真做好“三农”工作。
根据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意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应首先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顺应时代发展特征,了解亿万农民的深切希望,以此对“三农”工作进行工作部署。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此基础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难点,如何推动农村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如何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农业农村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则是关键任务,因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研究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现代农业是动态性概念,不是抽象符号,而是有一揽子具体所指的类属范畴,更是整个人类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意识、技术、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现代元素及传统元素之间的关系。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在技术的运用和管理的观念上有众多不同,是从农民收入和幸福感、劳动生产率、商品率、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科技和装备等角度综合考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和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早期我们认为“现代农业”主要就是用庞大的机器设备进行播种、喷药与收割,但在新时期,中央早就强调要拓展现代农业多种功能,进行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主要有生产、就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正如《关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指出,现代农业发展不应照搬他人方法,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势与特点的基础上交出自己的答卷。因此,不能将现代农业狭隘地理解为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也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為单一的农业技术运用。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内涵是注重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和农产品的多功能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我国的新发展理念与农业农村发展紧密结合,使得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为西北地区的发展贡献出陕西方案。
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不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由二者有机耦合而成的互有联系、彼此促进、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决定了农村是否能够实现现代化。农业是一种产业形式,其本质是以农业生产为代表的产业形式,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经济基础。农村现代化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引起的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层建筑。当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村的社会面貌、生产组织形式、社会治理格局等都发生了变化,从而推动乡村社会不断调整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呈现出传统乡村向现代社会协同发展。[2]特别是在西部地区,这种转变过程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产业发展理论来看,农业现代化是遵循产业发展和演化规律的一种产业发展形态,是传统的农业通过生产方式变革升级为现代产业的一个过程,是农业产业发展周期的过程升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产业概念,其包含了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及农业教育、研发、服务等活动,[3]是一个经济概念。农村现代化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属性,是一个社会概念,其描述的是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农村现代化除了包含前面所说的农业现代化外,还包括村容村貌、风俗文化、乡村治理、生态环境等与人居生活相关的全面的现代化。[1]综合来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丰富的内涵体系,基本是由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
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即是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入手,逐步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推进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协同发展。
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总体呈现出现代化基础差、现代化发展滞后、现代化发展路径不明晰的特点。以陕西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各省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虽然具体问题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来讲所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本研究主要是以陕西省的数据为例,来探究整个西部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1、陕西农业农村现代化现状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南北狭长,地貌多样,处于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气候带,分为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秦巴山区三大自然区,文化悠久,生态多样,资源丰富,特色鲜明。陕西乡村人口1475.9万,占常住人口37.3%。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万家,登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近2万家。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16元,比上年增加991元,增长8.0%。其中,工资性收入5388元,增长7.2%;经营净收入4150元,增长9.5%;财产净收入229元,增长6.6%;转移净收入3550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376元,比上年增加441元,增长4.0%。
2、数字农业发展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已成为我国乡村发展振兴的必然趋势。陕西省政府与陕西电信合作共同打造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接入县级核心益农信息社64个,以核心社带动标准社、专业社协同开展服务,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将特色农产品的仓储、运输、配送一系列物流活动与电商平台有机融合。
3、农业现代化水平
“十三五”阶段是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陕西农业机械化进入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新时期,随着不断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政府补贴,陕西省的农机数量和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升,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重大工程保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使得全省农业生产能力进入了全新的机械化生产的新阶段。
一是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末,陕西农机总动力达2358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55万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31%,较“十二五”末增长9.08%,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达到了更高层次。
二是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共有农机户100.43万个,从业人员113.85万人,拥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2097个,农机大户762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335个,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充分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农机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代耕代种、农田托管、股份合作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范围逐渐向农业生产全领域推进。此外,“农机安全互助”模式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工作更加规范,试验鉴定能力也稳步提升。
三是重大工程稳步推进,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省在实施了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研发推广示范、农机社会化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等多项任务后,逐步落实了农机免费管理、农机购置补贴等相关政策。区域性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适应新机具200余台。稳步推进各个机械化装备的推广工程,为全省的农业现代化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业层面的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问题。在供需方面,陕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对各种农业机械设备的需求逐渐增加,但产业布局及设备发展速度却无法匹配农业的深切需求,我国自产机械设备多为中低端产品,异质性、可靠性及适应性亟待提升,尖端设备的投入与实际生产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显著,在部分领域或环节中仍存在“無机可用”“无好机用”等问题,削弱了对优势特色产业的装备支撑保障作用。其次,由于阶段性供给不充足,农业生产物料价格的上升使得农业成本高涨,又因为粮食价格的增速缓慢,导致时常出现“粮贱伤农”等问题。
二是农村层面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在产业融合方面,由于丘陵山区田块比较细碎,种植经营分散,目前适用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比较稀缺,地理特征和耕种水平与机械化能力无法有机融合,逐渐产生农机“下田难”“作业难”“存放难”等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因此发展现代化还存着众多问题,如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农村基础服务水平与农村人民需求的矛盾、农村金融改革与人民教育水平的矛盾等问题。
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
看待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发展要从全局观、系统观、历史观的角度切入,对机制和制度进行探索和设计。对于一些集体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利用好当前产权关系较为简单、成员利益冲突较小的历史时机,加快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构建开放式、包容性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制度架构。因此,在笔者看来,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的路径主要包括基础能力、结构转型、经营体系、农业科技和农业制度五大方面。
1、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西部地区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实施“三大示范工程”:
一是“增粮保耕”示范工程。以粮食增产和耕地保障为关键目标,全力保障耕地安全合理利用,努力从品种、技术、减灾等方面提升粮食生产潜力。
二是“高标农田”示范工程。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其总体规划,和资金整合三方面共同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
三是“农业技术创新驱动”示范工程。结合西部地区农业实际,加快打破农业关键技术壁垒,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创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陕西省可以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创新平台和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驱动”示范工程,全面托举陕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稳则经济稳,产业安全则经济安全。提升农业产业基础能力,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支撑。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1234”计划,即“1核”“2特”“3优”“4稳”。
“1核”就是要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驱动转型升级的核心,发挥现代产业园在产城融合方面的巨大推动力,为实现结构调整注入核心动力。“2特”就是要做好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的打造升级,努力实现“一县一品”“一省多特”的格局。“3优”就是要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过程中聚焦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粮食内部结构、优化农业产业链三大关键任务。优化产业结构就是对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的结构配比进行优化调整,“接二连三”延伸农业产业价值。“4稳”就是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稳定粮食价格和稳定粮地农比例为核心目标,这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3、构建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构建“一核两翼三支柱”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核”就是坚持以党的“三农”政策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核心。坚持好、巩固好和发展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符合现代新型农业发展的经营体系是促进党的农村政策有效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两翼”是以发展现代农民合作社和现代家庭农场为“两翼”。“三支柱”是要以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三大支柱”。要培育做大做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鼓励发展一批具有产业服务能力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带动成立一批服务水平较高的地区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效能至关重要。陕西省作为西部地区科技要素聚集的高地,有着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科技发展领域具有强大优势。
陕西省可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创新“3+X”工程,即秦创原平台驱动工程、院校科技赋能工程、成果转化集聚工程,以及农业科技政策、人才、资金、服务体系等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秦创原平台驱动工程是充分利用陕西省建设秦创原重大创新平台的优势,发挥秦创原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平台优势,实施专项的农业科技创新秦创原平台驱动工程。
院校科技赋能工程是要强化高校与科研院所服务功能,发挥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到全省的农业科技创新中来,特别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领域的科研优势,鼓励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成果创新,争取推出一系列原创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成果转化集聚工程是实施具有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综合集成能力和要素聚集的农业科技强县工程。以县域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集聚的最小单元,在县域内统筹农业科技转化成果,集中利用和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把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创新成果集聚在服务单元内,发挥集聚效应。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相关配套支持政策。通过“3+X”工程引导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管理等创新要素在农业科技创新等相关主体之间充分流动;加大多方面资金支持力度,从多资金渠道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购买科技服务。
5、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支持保护制度是现代化国家农业政策的核心,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农业因其具有公共性、多功能性,且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多重影响,所以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是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农业支持保护预警监测机制,进行常态化预警监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开展“两增两补”专项计划。“两增”是指增加农业农村财政支出和增加农业创新专项资金支出,“两补”是指进行农资成本专项补贴和涉农产品价格补贴。建议在全省率先开展“两增两补”专项计划,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要从农业投入保障、农业补贴补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实效性。同时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让种粮不吃亏。要努力做到“政策保本,经营增效”,只有日益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才能稳住种粮农民的心。
参考文献
[1]李周,温铁军,魏后凯等.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专家深度解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1(04):2-20.
[2]陸益龙.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48-56.
[3]杜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10.
[4]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 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nynct.shaanxi.gov.cn/www/snynctwj/20220509/9793589.html.2022-10-20.
作者简介
杨世攀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