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文化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2022-05-30高存艳

关键词:儒家价值生命

摘 要:生命是什么?从先秦到当代,儒家一直有关注生命的精神传统。儒家对生命问题的解读充满了智慧,其所蕴含的生命哲学和对生命教育的思想,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根与魂,对重构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儒家 生命观 生命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03

生命,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西方文化主要从科学主义入手,对生命的思考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思考。中国则更注重人文主义,对生命的把握侧重于价值和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及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生命哲学及对生命教育的思考,是生命教育的根与魂,是当今生命教育的核心资源。

一、儒家对生命的解讀

从先秦到当代,儒家有关注生命的精神传统。儒家提倡关爱生命,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进行了深刻思考,主张正视生死及道义高于生命的价值追求。

1.敬畏生命,顺应自然

儒家认为,生命来源于天,生和死都是自然的产物。道者天道,亦即天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的本质意义就是在于“生”。《中庸》说:“浩其天,渊渊其渊,肫肫其仁。”“浩”是对天、天命的敬畏。“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即诚敬之心,诚敬之情。

生命,不可逆转。《论语》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有“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荀子》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生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自然现象,即所谓的“命数”“命定”“天命”,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天就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过程。生死是自然之事,所以人们要坦然处之,顺应自然。

2.天地之性,人为贵

《孝经·圣治章》云:“天地之性,人为贵。”儒家强调人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众生之中,人是最高贵的,人是万物之灵和天性之性。《荀子·王制》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提出,水火是有气息的,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却又没有感觉,禽兽有感觉却不懂得礼义。人,有气息、有生命、有体会感受,还懂得学习礼仪。懂得以仁义道德约束自己。“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从人与人之间的“义”出发,说明了人同动物的根本不同。

荀子认为:“凡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其中的“知”,被视为人性、理性。人是有理性的,人们通过不断学习获得无穷尽的知识,这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3.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人贵于物”,所以儒家反对任何亵渎人类生命的行为。《孝经·开宗明义章》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礼记·曲礼上》中则更具体,“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儒家对于生命和时间延续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进而申明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儒家重视“生”,承认肉体生命的重要,但非至上。《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如果为了维持生命而有损于仁义,二者不可兼得,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道义长存,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义无反顾。《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道义高于生命,生命在舍生取义之间获得了价值和尊严,从而从有限走向不朽。从这个角度看,再次体现出儒家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为了让生命更美好,更有价值而选择放弃自我的生命。

4.三立、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述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理想和人生价值观所要追求的思想。从我国古代传统的观点来看,“立德”即儒家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培育和养成,“立功”意指建立功名,“立言”即通过著书立说把自己的一些言行都记录下来。现在,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即要修养完善的道德和品行,要取得伟大的成就,要创立独到的理论和见解。三者中,最高和更深层次的不朽是“立德”,自然界的生命有始有终,但是每一个人的社会生命无始无终,人们可以通过道德的超越,让有限的生命在历史的无限里获得永恒。

二、儒家生命哲学体系

儒家的“生命”其实并非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追究生命的根源和归宿,探索人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指出生命的存在方式。儒家对人类生命问题的智慧解读,自先秦儒学到宋明时期的理学,先后建立了一套具有丰富哲学内涵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

1.儒家生命的意义

生与亡,历来都是哲学家们冥想的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儒家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生生之为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最为天下贵”,把人的价值提升到“万物之上”的最高境界。死之不朽,生命无限,面对生命的当下,以道德实践为基础来成就自己的生命,人生的价值因其存在而更加具有意义。这就是儒家对待自己生命的一种基本态度,追求自己生命在其精神和意义上的持久性也就成了儒家生命观中的重要内容。

《孟子·尽心上》:“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儒家思想认为,人不仅要有一个美好的、有价值的人生,还必须要有完美的人生结局,这样的人生才能够被认为是完美的人生,而完美的结局也即为“尽其道而死”。于是,闻道以生,成为儒家终生奋斗努力的目标。

2.儒家生命的原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理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生命哲学的基础理论,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信念,也是儒家文化中的一种生命和生活方式。仁爱,由爱自己的生命、亲人的生命,到爱自己的同胞,爱人类,爱世界万物。

孟子、荀子等从孔子的“仁”的角度对“道”的基本内涵和含义进行了阐释发挥,“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者,所以为之正身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理则不成,国家无理则不宁。”最终拓展出“仁、义、礼、智、信”等多种内涵。

3.儒家生命的价值尺度

儒家生命的价值尺度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孟子·告子上》:“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

人性善是天性,人应该循性而行。孟子把天生的这种善性品质称之为“良心”,认为这种善性是天赐的,后世将其称之为“天良”,并将“天”与“心”进行了相提并论。宋明理学把它叫作“理”或“天理”。因此,在中國传统现代儒家思想中,人的天性良知是衡量生命品质的标准。“天理良心”是一切正面价值的最高尺度,“伤天害理”“丧尽天良”则认为是一切负面道德价值的极致。

4.儒家生命的天地人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的生命是宇宙大化而出现的生命表现形式之一,人生所展示出来的是宇宙仁爱之心,人死也是大自然造化的一种必然结果。《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与天地参”,人与宇宙构成和谐的一个整体,从而促进人从宇宙获得自身的物质与精神生命,由此构成了具有我国古代哲学特色的有机宇宙观。在传统的儒家宇宙观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小到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都需要正确处理好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联系。

5.儒家生命的群己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斯人之徒,意指社会群体。儒家提倡以“群”为重的价值观,当“己”的价值与“群”的价值冲突时,要求以“群”的利益为重。维护群体和谐有序,个人需要时刻做到“克己复礼”,用“礼”来约束自己而达到群体的认同,提倡“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在强调群体价值时,儒家并不否定个体的价值。“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的实现是靠个体的努力,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勿为人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独善其身,就是要求在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锤炼个人品德,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以便能够做到“兼善天下”。即独善其身是从属于兼善天下的,人的价值本身应该是体现在个人价值走向群体性价值。

三、儒家生命观的思考

生命教育思想是儒家传统生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传统生命哲学的理论实践。儒家对于生命的认识以及关于有限生命无限意义的思想,对当今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1.自然生命教育

《周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儒家将“生生”确定为“天地大德”。生命本来就是一种伟大,天地之至高大德,应该以感恩的心好好对待天地所赋予人们的宝贵生命。在儒家思想里,珍惜生命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生命是人存在的前提,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根本。同时,“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健康地活着,不只是对生命的自我尊重,也是为亲人负责。

“人之生,不能无群。”个人不能从群体中脱离出来而独立生活。人人都有同等的地位和价值,都应当得到自身和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珍重自己的生命是与尊重别人的生命是密切相关的,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最终毁灭的是自己。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民胞物与”“仁民爱物”。生命,不仅指人的生命,还包括所有的生物。只有将珍重自己的生命、尊敬其他同类的生命与爱惜他类的生命构为一体,才是完整的生命教育。

2.个体生命教育

“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把闻道、行道作为人生价值的指导原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躬自厚”“内自讼”都是“内省”,在内心里认真省察自己在思想、言论上有无过失,觉察自己的行为方式有何不足。儒家不仅讲究追求专业知识,更加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培养和人格塑造,一生都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教育人们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来寻求生命的安顿,以“仁”以“善”为核心,以“济世利民、追求仁德”为目标,建构了独有的生命观。于是,也便有了圣人、君子、大丈夫等理想的生命人格。

3.社会生命教育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强调生命对社会的担当与责任。承担责任,发挥价值,作用于社会,是儒家认为的人生价值所在。

儒家主张内修心外立业。《孟子·告子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生命历程中,“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上至天行之道,下至庶民之苦,国家命运、家之前途、身之荣辱,无一日空闲。要使思想真正成为“君子”,既要着力于在个人内心精神上的“修身”,更要积极自觉担当“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

自古以来,时代不同,阶级不同,价值观等不尽相同,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所差异,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感化和启发,引领生命成长,实现生命价值的积极性活动。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思考如何安身立命的人生课题,进而探索个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创造生命价值。在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运用儒家生命哲学,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体会生命的本性,尊重生命,更要充分启迪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重构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引导青年大学生不仅只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去关怀明日生命之未来与发展。通过对生命的管理,重视生命的质量,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独立、有尊严、自由,从而成为“我自己”,最终真正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 《孟子》,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年。

[2] 《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 姚文杰《古典儒家生命共同体的当代德育价值》,《中国会议》2019年9期。

[4] 姜旭晨《儒家生命观与青少年生命教育》,《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1期。

(高存艳,1976年生,女,江苏连云港人,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江苏省哲社课题《儒家生命哲学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的回归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SJB241)

猜你喜欢

儒家价值生命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