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重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2-05-30郭雨薇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程度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高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应切实加强对中国实践的理论总结和升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重视自身思想理论建设,增强自身的全球学术话语权。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对实践路径和意义作了重要阐释。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关于重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对指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方向,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目标定位,建构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中国特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郭雨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研究生,曼彻斯特 M13 9PL,英国。
[中图分类号] D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0-0039-0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曾引用了恩格斯的名言,“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他进而深层次地推论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同样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它揭示了民族复兴与理论思维的深层次关联,认识到中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思维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党和国家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突出理论思维的重要地位,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要作用,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統文化,促进原创理论的产出,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积极地回应时代难题。
一、要全面完整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可以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科学地论证了社会进步与变革的规律,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实践方法落实到学术工作当中,才能让中国的思想理论有灵魂、有方向。如果学术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较少,世界观和方法论选择混乱,也就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的思想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可以汲取创新能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有着广泛的内容,涉及社会的许多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多元性、内容的丰富性、涉及学科的宽广性,这些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革新基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应立足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理论和中国思想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之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将有助于摆脱西方学术话语的霸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当前,中国虽然在物质层面上已经走入富强,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中国在思想理论上与西方国家尚有差距,国际话语权不足就是最具体的表现。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等,严重歪曲和遮蔽了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全球发展过程中所贡献的力量,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中国扭转这种局势。习近平认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任何思想能够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助于让中国走出自己的道路,摆脱西方学术话语霸权,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要全面完整科学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我国哲学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理论体系,也是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其中就包含以什么为方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性、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也就要求学术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要坚守人民立场,深化价值自觉,为人民服务。哲学社会科学聚焦研究目的应该为了人民,研究方向与重心方向应该来自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学术研究的初衷和使命,将人民的立场融入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血液中,使之成为引导和规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价值意识。广大工作者要承担起现实社会责任,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不逃避不推脱,用人民的语言让学术研究对人民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要专注人民的实践创造。“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实践创造为学术提供着源泉活水,也为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创新提供现实素材。优秀的学术要靠工作者深入人民的生活去感知和体验,而不是钻在书本里闭门造车,让学术工作成为人民眼中的“花拳绣腿”,他们真正应该用自己的思想理论去做到“改变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者的学术选题要与国家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前瞻性问题相结合,对中国现实道路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学术才能追逐时代潮流,解决时代问题。
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即,要对中华优秀的文化有信心,对先进的外来文化吸收包容,面向未来研究人类性与时代性的问题。
要尊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汇聚了华夏人民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象征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修养与精神品质,留存着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们应该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寻找适合现实、符合时代发展的中国智慧。要有文化自信的观念,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要学习、消化和借鉴外来文化。“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我们希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各国能够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也理当遵循这一原则,既不自大排外,也不崇洋媚外,要综合创新,为己所用,建立一种开放包容的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进行研究。国家发展是不断向前的,所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只做到总结历史。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并不能让中国理论站在世界之巅,而在二者基础上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被各个国家所认同,让全球所接纳。人类面临诸多难题挑战,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向未来进行研究,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未来更具竞争力,走向世界。
四、提倡理论创新,注重培养人才
要注重理论创造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的学术话语尽管百年来屡有诞生更迭,但大多昙花一现,思想厚度明显不足。近代中国一直被西方学术思潮洗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大多是直接模仿或引进西方的模式,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色凸显不出。过去一些学者做的学术甚至是一種“翻译式”的学术,让中国学术失去了时代性、创新性。例如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在试图构建中国现代哲学新体系时大多依靠西方哲学。所以中国亟需立足于传统与实际,摆脱“学徒”状态,开始有中国自己的“自我主张”,不断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要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哲学社会科学英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习近平强调要办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目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就应该大力营造看重人才、推崇知识、维护创造的学术氛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青少年的教育培养。立德树人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前途,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中国理论和中国思想的传播工作,让广大青少年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具有学术素养的时代新人。
总之,新时代,中国在走向物质富强的同时,理论思想的发展也不能停滞不前。习近平在哲学科学工作座谈会与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同时,对具体实践路径给予了阐释。强调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态度,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面向未来去做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研究。同时还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和教育者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新要求、新目标。这些论述都有助于指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大步向前发展,开辟一个中国理论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29(04).
[2]刘中兴,吕惠东.新时代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任务与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21(05):73-81.
[3]王伟光.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16(12):4-2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