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教研成就教师专业成长“远山”之路
2022-05-30庄红
庄红
梯田在人们心中有“层层叠叠上远山,蜿蜒逶迤绕云间”的美感,梯田教研也有异曲同工之效,结合幼儿园的教学现状设置不同梯位,展开不同梯度教研活动,从而成就教师专业成长的“远山”之路。
一、行为跟进,让共性教研“登阶”
行为跟进是将教研活动中形成的共识转化为教学建议,并进一步实践于具体教学行为的一种教研方式,该方式有助于教研实践化与实效化。共性教研是课题初期采取的一种形式,结合市区教研的共同内容开展,是观摩集体教学与一日生活常规的一种研讨模式。
(一)解决教研真问题——聚焦行为跟进
本学期的教学研究周我们于梯田团队里开展,各梯田园根据教学实际中最想解决的问题为主线,展示一堂集体教学设计课程,领域不限。实践表明困惑与问题自成梯度:教学目标怎样设计,提问策略怎样规划,教学环节如何深入推进,以上问题在各园中陆续出现。各梯田园根据课例实践——分析研讨、总结——课例实践这一流程循环多次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集体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制定要有可操作性,避免过于笼统,目标制定要清晰、准确、可检测。
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实践提问要明确、不绕弯,为各环节目标和整个活动目标服务。
教学环节的目标应围绕整个教学活动且设定有序,环节之间须层层递进,兼具符合年龄特点的通味性和挑战性。
利用跟进模式让教师并非仅停留于表面评课,而是结合建议再“做”课。实践过程中集思广益进行总结,课程逐渐成熟,共同解决了不同幼儿园在同一节课中不同环节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二)落实观摩真感受——聚焦行为跟进
幼儿园的观摩活动丰富,经验总结不能仅停留于文字层面,而是要激发教师“活学活用”。全市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线上展示,首先要求本组幼儿园在园内观看并集中交流研讨。研讨后各梯田组上交文字材料,归纳园内交流研讨的可取之处。从一日活动的整体安排到各个环节的安排,各梯田小组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最终将重点落于在“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做?”这句话中,引导各园于模仿中创新。部分幼儿园从视频中的幼儿散步课程入手,规划路线,丰富内容,并非照搬简化。部分幼儿园地处郊区,可利用空间足,对视频中的自然角进行创新,在种植绿植的基础上,增设格式爬藤植物与蔬菜,赋予自然角新的生机。部分幼儿园则改进视频中大班户外混龄运动游戏,结合已有空间的特点进行内廊混龄运动。根据各园的实施,梯田组内进行实地观摩,拍摄自身的视频资料在其他梯田进行推送。行为跟进的模式,让“纸上谈兵”变为“身体力行”,观摩经验得以真正落实。
进行梯田定位后,让看似拥有相同内容和模式的共性教研,得以进行跟进策略,进行共性之下的个性创新。
二、知此知彼,拓展个性教研
经调查问卷研究分析,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实际需求与计划间存在脱节。梯田教研可以打破单一尺度,拒绝被动接受,让不同地区的师生在教研中相互了解所需、尊重所求,并不断成长。
(一)知园所需求
梯田教研并非单方面引领,而是要求参与人员和地区互助成长,相互给予。从教研问题任务单可见许多问题都缘于教研制度。帮扶薄弱民办园,除却为其提供制度范本外,要对照并再次完善教研制度,使其符合幼儿园自身实际,有效可实操。
在教研活动中,以教研工作、考勤、学习、观摩等制度的建立为基础,并逐步完善教研活动的监督与评价机制、教研考核积分细则等。流程中的参与者并非是旁听者,更是制度的制定者、遵守者和监督者,共同商议改变教研现状的方法,以务实的态度让制度落地,让教研规范。
(二)知教师教研需求
幼儿园常以凝重、严肃的会议式教研为主,研讨教学课例时氛围凝重、严肃,并有业务园长评价问题。传统思维模式主导下的园本教研被认为是理性而且高效的研讨活动。梯田园初步的教研活动效仿传统模式,但实践证明该教研模式容易制造紧张的氛围,使得幼儿园教师更加胆怯而无法畅所欲言。这样的模式与活泼的幼儿园形象和教学目标不符,与教学老师普遍年轻感性活泼的情况不符。
鉴于此进行改进,在教研过程中适当地融入游戏和竞赛的元素,巧妙地激发教师参与兴趣,研讨的形式逐步鲜活。开展分享书籍的阅读会、分享作品的音乐会、启发灵感的辩论会、生动有趣的表演会等多种活动,使教研形式多元化、个性化。许多幼儿园不缺乏善于研究的教师,但是能够乐于研究、享受研究的教师凤毛麟角,而培养这类教师,不仅要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也要从教研形式着手,适当用生动、有趣的組织形式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没体验过美好学习过程的教师,难以成为优秀的教师。这也说明了教师的体验和感受在教研中非常重要,教师的体验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体验及其在课程中的发展。
可以尝试将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创设成一种情境,或由教师扮演幼儿的模拟问题现场,让教师体验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共情之中更加了解与理解幼儿,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上学期第三梯田组通过对本组幼儿园的实地观摩和比较,相互了解了各自对主题墙的不同见解,总结出本组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现场研讨,各园对主题墙创设的理念达成共识,并着力加以改进;最后借以“诗意朗诵”教研的形式,交流在主题墙由“虚”到“实”过程中的心得感受。
将主题墙汇成一个个主题的小故事,从踏青、采风、拥抱春天到青花、京剧,千年的荣耀;从最快乐到最不高兴,再到最难忘。参与教师的经验总结点出了重点问题:这面主题墙真是基于儿童视角的吗?参与教师梳理主题活动的日常,重新审视主题的正确理念,于活动的开展和儿童的参与中不断自省。教研中,教师的用语非常注重质感,以此来保持活动的氛围与意境。
这次诗意教研分工仍以梯度形式,文稿的撰写,朗诵表达,配乐,服饰,以及仪态教学都分工到人,一场教研中所有参与老师各司其职,并以年轻的姿态在活动中思考问题、寻找症结、不断成长。
实践中发现,共性和个性的教研并非独立存在,在共性教研中蕴含个性化元素,在个性教研中同样能梳理出共性的问题与解决的策略。梯田教研给予教师适合的平台,以融洽的氛围,提供内在的动力,视教研为阳光、为养料,不求一时一抹的翠绿,但求蜿蜒而上的层层叠叠绕远山的专业成长青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