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震撼心灵的村庄

2022-05-30唐文华

当代作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窝窝西畴塘村

唐文华

应报社曾主任之邀,陪上海朋友孙先生踏上“秋游"之旅。无奈天公不做美,一路秋雨淋沥,原本激动的心在灰色天穹下变得阴沉。从文山出发,经过2小时的行程,好不容易移挪到打卡之地,雨突然地停了,心情也随之开朗了不少。下了车,另一种震撼也随之而来,一个个"愚公移山"真实的故事反复从梦里走来,逼近了几十年前的境况。重现着“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西畴精神,把“搬家不如搬石头”征服大自然英雄气慨回荡在这个大山里。

坐落在山脚下的肖家塘村,一个听起来颇具江南水乡灵秀的好名字,这里的空气是净化的,清畅的。苍茫的大山,辽阔的大地,葱郁的青山,还有石壁上的公路,简单明朗。

肖家塘,这里很缺水,几十年前更没有公路,在这个似乎没有人类生存条件的"老,少,边,穷”边疆地域,四个“愚公”用十二年时间硬生生地用瘦小的肩膀和带血的双手扛出了一条路,也扛出了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

村民说,肖家塘源于村里一口非常有灵气的塘,虽然大多时候塘里并没有水。然而这里的村民总认为这里藏着水,还藏着星空和月亮,藏着几辈人的希望。条件再恶劣,村民们仍艰守着祖辈留下的家,守住他们生存的根。

那时候的肖家塘,穷、脏、乱、差是它的真实写照。山高石头多,连生活基本条件都不能保证,别说发展了。

“满目荒芜山旮旯,遍地无土石窝窝。”西畴人就这样与石为伴,与石抢粮。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見石头不见土,苞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锅。”西畴人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生存。

要生存,就去创造条件。“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不屈的西畴人凭借双手干出了惊天动地的“西畴精神”。

猴爬岩顾名思义是猴子才能爬的山,就是这坐山挡住了村里出山的路。侯寿高等4人用一根根钢针,一把把铁锹,一寸一寸地往前挖,用了六年时光,打通了五公里的山路,凿出了通往山外的公路。

岩头村15户人家在村长李华明带领下,苦干了12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天路。

西畴是边疆的一个县城,绝大部分村民都生活在山多田少缺水不通路的山漄里,每个村都有着振憾人心的故事。“西畴精神”不是唱出来的,是一代人用血肉之躯干出来的。走在这崎岖的公路上,每段路都有着血肉故事,脚下是汗水也是血泪。

“搬家不如搬石头,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一种精神的指引,石破天惊。不屈的西畴人以坚定、担当、务实的石性性格,把像顽石般顽强的性格和坚硬的精神和生命倔强镌刻在祖国边疆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之中悬崖之上。

从此,石缝中求生存的西畴人凭借那股扎根大地,与天斗与地争的大山精神,于无声中奋起,在坚持中屹立,并发出了不断进取,攀高不止,生生征服石漠化的吼声。

西畴已破茧成蝶地书写着喀斯特绿洲的绿色神话。像如今的肖家塘一样,郁郁青山遮盖顽石,崎岖山路魔变水泥路,昔日破旧土房蜕变大小洋房。人推马拉木板车不见了,轿车大货车落户山窝窝。

山丘之下,瓜田错落,旖旎韵致,移植过来的千亩猕猴桃,果实累累,果香弥漫着整个肖家塘村。  走在宽阔明净的水泥路上,坐在宽敞舒适的洋房里,我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品味着如今这片山泉溪水萦绕,青山绿水环抱,花香鸟语遍地,绿色掩映村寨,青草池塘蛙鸣的美丽山村,心灵却是另一种振憾和感怀。

猜你喜欢

窝窝西畴塘村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西畴之秋(外一首)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粮窝窝”的大米为啥又吃香了?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深入界塘村三冲屯开展扶贫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