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引领的群文阅读教学组文策略
2022-05-30崔炳光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应该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以教学目标为引领,紧扣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文本,围绕教学目标灵活组合文本,科学搭配,结构性地呈现文本,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形成对相关问题比较充分、深刻的认识,有效发挥群文阅读的整体优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目标引领;群文阅读;组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75-0029-04
【作者简介】崔炳光,江苏省丰县实验初级中学(江苏徐州,221700)校长助理,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当前,群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大教师积极实践。但由于认识模糊,策略不当、文本选择不当、文本组合随意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群文阅读教学应该选择哪些文本?怎样把这些文本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呢?笔者认为应该循其“本源”,不忘“初心”,即以教学目标为引领,科学组合文本,有效发挥群文阅读的整体优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的教学为例,谈谈实践与思考。
一、依据单元要求,遵循文本特质,确定教学目标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方面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另一方面又保证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训练,每课一得,使教学有一条大致可以把握的线索,也有层级序列较为清晰的梯度结构,使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与训练更为清晰。[1]1这种设计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向,有效解决了每课“教什么”的问题,成为制订教学目标的原则依据。为此,制订阅读教学目标,我们首先要把握“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序列安排,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做到“目中有标”;然后要解读文本,研究文本特质,清楚文本的教学价值,做到“手中有本”;最后要了解学生,研究具体学情,设定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做到“心中有人”。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要在单元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综合考量“文本特质”“具体学情”,合理删减,整合优化,保留核心教学内容,确定主要教学目标。[2]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意在引领学生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单元学习重点是了解游记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作为教读课文,《壶口瀑布》编在本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梁衡以游踪架构全文,景物描写视角独特,层次分明,语言畅达自然、典雅凝练,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美多姿,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挠的伟大力量的赞颂之情。依据单元要求,遵循文本特质,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品析独具特色的语言,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
二、基于目标引领的群文阅读教学组文策略
为达成教学目标,我们惯用的教法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条分缕析,字斟句酌,面面俱到。学生对这样古板的教学方式兴趣不高,更多的是迫于压力,迎合教师需求,作点零碎的思考,说些肤浅的理解,知识碎片化,思维低层次,有些甚至是重复学习。比如,学生在《小石潭记》中已学过定点换景的写法,学习《壶口瀑布》,学以致用,可以自主梳理作者的游踪,把握作者的写景视角;再如,八年级学生对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的表达作用完全能够自主赏析理解,不需要教师再逐句指导分析。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学情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积极尝试群文阅读教学,组合多种类型的文本比较、互文阅读,构建生动活泼、扎实高效的魅力语文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1.在同一作者、不同文体作品的参照中学习游记知识
在内容上,游记一般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游踪),“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1]246
《壶口瀑布》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具备游记的典型特征。作为教读课文,教师应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来体察这些要素,体会其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提高欣赏游记的水平,为整个单元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第一次比读,选择的是人教版教材中梁衡的另一篇课文《夏感》。学生化身教材主编,思考并回答:为何将《夏感》从教材中删去换成了《壶口瀑布》?学生参照阅读,联系单元特点,形成共识:选编《壶口瀑布》的原因是它的体裁是游记,本单元正是游记单元。顺势引导,师生交流游记的“三要素”,并让学生简要说说本文的“所至”——“定点观察,变换视角”;“所见”——黄河的雄奇惊险、柔和优美;“所感”——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在这样的参照阅读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与问题驱动让学生自主发现、构建游记文体知识体系。学生在灵活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发展了求异思维。
2.在同一题材、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中品析语言特点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学习是基础,是重点。《壶口瀑布》一文的语言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善用拟人,描写生动形象,用词精准,表现力强,充分体现了梁衡散文语言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品析呢?
我们可以分两步实施教学:第一步,利用课后推荐的阅读篇目《读三峡》,设计第二次比读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请学生化身为教材编委,思考并回答:游记名篇浩如烟海,为何唯独选中《壶口瀑布》?为何不选《读三峡》?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教师引导交流,明确《读三峡》的特点:一是历史文化典故多,写出了三峡背后的人文内涵,有厚重感;二是联想丰富,人与三峡融为一体,实现了物我交融;三是大量引用古詩词,具有诗意盎然的诗性语言。比较而言,《壶口瀑布》的言语形式更为精彩,不仅有各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而且用词精准,文采斐然,颇具可读性;就主题而言,《壶口瀑布》的立意更高远,蕴含的哲理更深刻,《读三峡》则更多的是表达个人的感悟与情思。教师顺势引入梁衡评价散文的话:“散文是一种艺术,其美是有层次的,我认为可分为三层,第一个层次是描写之美,第二个层次是情感之美,第三个层次是哲理之美。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以此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梁衡散文特点的把握。
第二步,聚焦文中典型语句,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反复揣摩,具体感受语言的特点。例如,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重点句“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这句话中用了四个不同的动词,施动者都是水,受动者都是黄河的石头。“凿”与“旋”,“切”与“剁”,能不能换一换?为什么?对于“凿”与“旋”,教师引导学生关照上下文,在语言情境中去研究用词:“旋”,后面是光溜溜的大坑,“凿”,结果是一个个窟窟窍窍的洞,所以不能换。对于“切”与“剁”,指名学生上台,联系现实生活演示,感受两个不同的动作情态:“切”的东西比较软,“剁”的东西一般比较硬。在这里,水切龙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慢慢地切下去,而且对应的是“齐齐的”。将铁硬的石“剁”去,是“一寸寸地”,烘托水的柔中带刚。这样,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语言着意的推敲与打磨,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运用、建构语言,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3.在同一主题、不同作者作品的互文中传承黄河文化
好的游记,一般都是在写景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与思考。《壶口瀑布》写于1986年6月,時值改革开放初期,正是中国社会各种思潮翻涌的年代。知识界普遍有世界眼光与家国情怀,也热衷于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未来命运。作者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将写作视角凝聚于壶口瀑布,借描绘、赞美壶口瀑布来赞美黄河,表达对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后所爆发出的伟大力量的赞颂之情。[3]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连用两个“黄河”作为主语,画龙点睛,启人深思。因此,教学《壶口瀑布》,不仅要指导学生欣赏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更要引导学生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中,我们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感悟理解作者连用两个“黄河”作为主语,写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由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的精神,整齐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赞美。学生沉浸在激动、豪迈之中,教师不失时机呈现光未然的《黄河颂》,指导学生带着激昂、雄健、热情、自豪的感情诵读。学生在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朗读中,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在互文印证中,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黄河的伟大性格特点,更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对民族的赞颂之情。声声入耳,句句入心,思想教育潜移默化,文化传承自然渗透。
4.在同一作者、相同文体作品的印证中感受作者风格
学者季羡林曾说,梁衡是一位肯动脑筋,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读《壶口瀑布》,学生能够感受到梁衡所追求的这种境界,激起情感的涟漪。我们可以推荐阅读《晋祠》《武夷山——我的读后感》《泰山——人向天的倾诉》等,引导学生跟随梁衡的笔端,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吸摄自然神魄,发掘人文内涵,感悟人生真谛,深入体会梁衡散文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的审美价值追求,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
《壶口瀑布》一课的教学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利用群文阅读教学策略,选择恰当文本,分组递进,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文本的比较、印照中把握游记要素,品析语言特点,领会精神内涵,体会作者风格,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评价,高阶思维得到了切实发展。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应该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一是要紧扣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文本,做到多元异质,相关互文,风格有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形成对相关问题比较充分、深刻的认识。二是要围绕教学目标灵活组合文本,群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群文的结构性,根据教学目标与文本实际进行科学搭配,或是举一反三式,或是分组递进式,也可是反复重读式。只有按照某种逻辑结构性地呈现文本,才能有效地发挥群文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崔炳光.贯彻编者意图 实现深度教学[J].江苏教育,2019(67):32-33.
[3]向浩,童庆杰.《壶口瀑布》的“五诀”之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