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广东碳普惠实践的分析和探讨

2022-05-30管维佳

环境 2022年10期
关键词:碳减排

管维佳

摘要:碳普惠机制的实施推广是公众参与“双碳”和社会面碳减排行为的价值转化的关键途径和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全国试点地区尤其是广东省碳普惠政策、方法学与实施案例的研究,分析目前碳普惠政策推廣实施中存在的一些困境和难点,并结合广东省碳普惠的解决方案和实施时间,探讨和分析关于社会化碳减排行为价值转化的解决与推广思路。

关键词:碳普惠 个人低碳行为 数据聚集平台 碳减排 PHCER

距离“双碳”目标的提出至今已近2年,随着目标逐级分解和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政策措施的不断更新完善,碳减排工作已逐步向各个行业和社会各个层面覆盖,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理念也得到了更多的公众认同。尽管出于管理成本和管理效率的考虑,目前全国和试点地区碳排放管理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和企业,而对其他中小企业、公共机构和家庭个人暂无强制性排放管理要求。但从各行业链条延申和消费传导的角度分析,未来要实现社会面低碳发展,引导和鼓励公众个体行为(主要是公众生活消费行为)低碳化必不可少。然而,由于个体碳减排行为量小面广的特点,很难采用与大型碳减排项目相同的措施进行引导。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再次强调了绿色低碳消费转型的重要性。在上述背景下,为充分调动全社会节能降碳的积极性,促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各地区尤其是碳排放试点地区先后颁布了碳普惠自愿减排机制及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并积极推行。

1 碳普惠机制概况

1.1 碳普惠机制简介

《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对碳普惠的定义是:指运用相关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交易机制,带动社会广泛参与碳减排工作,促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增加碳汇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个人、机构或企业的减碳行为可以在碳普惠机制下转化成专属的碳资产,并通过指定碳交易平台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对比全国碳排放市场,碳普惠体系还有三个明显的不同:

(1)参与主体。碳普惠体系的参与者主要是个人、机构团体和中小微企业,而全国碳排放市场主要由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企业参与。

(2)实施范围。碳普惠体系主要集中在生活消费领域,而全国碳排放市场聚焦工业生产领域。

(3)实施机制。全国碳碳排放市场主要是通过约束大型工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推动企业节能增效提质,而碳普惠是为了倡导公众和社会面减排行为特别是绿色消费行为的正向引导机制。

1.2碳普惠试点情况

总体来看,碳普惠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市场价值信号的激励机制,碳普惠机制的实施旨在普及低碳知识,推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推广使用低碳产品、技术。目前,多个地区和城市均颁布了面向个体低碳行为的碳普惠机制管理办法或实施方案。包括广东、深圳、北京、重庆等试点地区,但除了广东省外,其他试点大多集中在公共出行领域,从实际效果而言更侧重公众个体的低碳理念推广。

2 碳普惠机制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个人低碳行为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活低碳,即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行为,如公共出行,节约用电等;二是闲置回收,如衣物回收利用等;三是低碳消费,如购买节能空调、节能热水器等。然而由于个人低碳行为普遍存在“小、散、杂”的特点,因此在实际实施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2.1 数据采集

在数据采集方面,基于成熟的地铁公交支付系统或地图导航系统,个人行为数据能实现高效精准的采集并监测,这也成为公共出行碳普惠受到青睐的最主要原因。如《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的低碳出行情景包括纯电动公共汽车和地铁,《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的低碳出行情景相对比较丰富,包括公交、轨道、自行车、步行、合乘等方式。除此以外,我们很难看到碳普惠在公众其他行为领域实现突破。正因如此,各地政府和各企业纷纷尝试打造数据聚集平台,布局和试水“个人碳账户”。例如阿里巴巴的“88碳账户”、中信银行的“中信碳账户”、深圳市政府联合腾讯的“低碳星球”、北京市交委联合高德地图的“北京MaaS平台”等,纷纷利用各自互联网生态圈资源开始对公众吃穿住用行等生活场景碳行为信息的收集、录入和绑定授权。

2.2减排行为量化

碳减排量的本质,是在原有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额外性。因此,核算“减排量”,也应以行为改变后产生的“效果增量”作为计算标准。以公共出行为例,如果一个人平时就坐公交车出行,那么他本次公交出行的行为并没有在原有状态上发生任何改变,也就无从谈起行为改变带来的减碳量。然而在目前的个人公共出行减碳计量中,大都选择性回避了这一层额外性考虑,直接基于碳普惠制度而赋予了所有绿色出行行为一定的经验减碳参数值,并进行相对简单粗暴的归拢计量,计量结果的严谨性仍值得商榷。其他包括绿色回收、绿色餐饮、绿色消费、绿色办公,均存在同样的问题。当然,从推广绿色低碳理念的角度出发,这类经验减碳计量法可能仍然是当前相对可靠的方式。

2.3减排行为价值转化

第三方平台目前是个体减排行为价值转化的重要工具。以深圳市为例,根据《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第4.1条:“本方法学适用于数据聚集平台进行减排量申请。数据聚集平台可接受注册用户授权获取其出行数据,并代表其开发碳普惠项目并申请减排量,项目活动产生的减排量及相关收益归注册用户所有,并依据两方签署的协议或其他可行的商业模式向注册用户分配,确保收益能够传导、普惠给注册用户。” 在个人碳减排量权益向各平台主体的归集过程中,各平台通常采用碳积分、碳币等授予方式进行累积,再以平台优惠券、抵扣券等虚拟产品进行兑换,最终完成碳资产权属从个人向平台的转移。而未来,各平台有机会依据相关方法学进行减排量的签发,继而进入碳交易市场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例如2020年4月28日,摩拜单车获得广东省签发自行车骑行碳普惠项目(广州)减排量44069吨。

综合来看,“从碳积分到券类商品”的物物置换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个人低碳行为的价值转化,短期而言可能起到引导公众绿色低碳行为的作用,但未来,平台碳积分与可市场化交易的碳减排量如何划上价值等号仍然是最大的问题。

3 关于碳普惠推广实施的探讨

3.1 广东碳普惠的实践成果

作为全国最早推行碳普惠机制的地区,广东省在碳普惠方法学的丰富程度、项目开发数量、普惠减排量的市场化交易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仅2019年5月恢复省级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的备案申请至2021年6月的两年内,已审定签发了包括林业碳汇、分布式光伏、共享自行车三个类别27个项目累计超过86万吨PHCER,而其他诸如节能空调等类型项目,也有案例正在推进。单从碳普惠方法学实践案例的类别而言,对比其他碳普惠地区主要停留在公共出行领域,广东省在公众消费行为碳减排量化方面做出了尝试和创新,包括分布式光伏、空调、热水器等直接节能降碳设备的投资消费均列入鼓励范围。2022年8月5日发布了关于印发《广东省林业碳汇碳普惠方法学(2022年修订版)》等5个方法学的通知,将碳普惠的实施范围从最初的首批6个碳普惠制试点城市扩大到了广东全省(深圳市除外)。

3.2 广东碳普惠政策更新中的创新与突破

通过对比近几年广东碳普惠方法学的修订过程,并结合一些实践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为解决碳普惠推广实施而做出的创新和突破:首先是碳普惠方法学的种类拓宽。在新颁布的碳普惠方法学中,对个人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使用家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使用高效节能空调制冷等行为均给予了明确的碳减排量核算方法学和碳减排量申请渠道。其次是碳普惠的申报方式更为人性化。在本次修订的方法学中,新增了“组织实施方”一词,即减排项目的最终申报实施主体,这个主体除了是减排行为的投资方,也可以是承担碳减排开发的第三方服务主体,也可以是商品的生产或销售方。鉴于普惠项目量小面广、主体基数庞大且分散的实际,组织实施方功能的明确,将激发第三方机构服务普惠项目主体的意愿,也将降低碳普惠减排量签发交易等环节的工作复杂度。最后是碳普惠实施范围的全省覆盖。对比全国碳市场可以发现,市场参与主体的缺失是导致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比较低。碳普惠的全省实施,将大大增加广东碳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基数以及碳减排量数量,势必会进一步提升广东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体自发自愿的参与到碳减排工作中来。

3.3 关于碳普惠推广实施的建议

(1)相较于衣食住行等被动式日常行为,社会面的主动绿色消费行为对推动制造业企业节能提效减排具有更大的推动力——即消费者愿意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投入买单。因此,在碳普惠方法学研究和开发上,应更多的尝试和引入居民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而非停留在公众出行等流量式普惠上。

(2)量小面广仍然是阻碍碳普惠项目推广的重要因素,因此各试点地区应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提升碳普惠项目开发效率的数字化产品研发,如文件资料在线提交、数据在线核算及在线授权等。同时加强监督,严格审核各产品工具的碳减排计量方法和运算逻辑,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3)丰富个人碳减排价值的兑换机制。“碳积分”“碳币”等虚拟碳资产,在碳普惠推行初期可能有一定的宣传和引导效果。但随着公众对双碳理念的逐渐了解以及未来碳资产交易市场的逐渐活跃,应进一步丰富价值兑现渠道,如通过对个体碳减排量在快消品企业碳排放抵消机制中的应用权重和比例,鼓励快消品企业加入碳普惠平台,打造更为多元化地碳普惠商城。

4 小结

尽管个人、机构团体和企业(非高能耗企业)行为能够直接实現的减碳量非常有限,但碳普惠机制的真正力量,在于通过社会消费行为的改变,推动商品从生产到运输到销售全链条企业地绿色转型与升级,促进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品类和数量,扩大减碳市场空间,推动社会面减排。在中国向世界做出“双碳”承诺的大背景下,发展碳普惠机制有利于增加全民参与低碳行为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的空间格局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作者单位为掌碳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碳减排
区域碳减排的两阶段让步博弈分析
碳减排投资对电力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企业碳信息披露: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
基于累积碳减排的社会生产环境友好性评价
双赢目标约束下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测算
中碳强度指数与中国低碳发展
阻止市场进入的碳减排策略选择?
武汉某高校校园碳排放核算初探
中国省际区域碳减排差异问题的研究进展
旅游产业碳排放分解与碳税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