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感与情感的交融

2022-05-30李求宝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繁星美感情感

李求宝

摘 要:《繁星》只有短短346字,却字字阐释着作家对美的发现与情感的流露。从“美感”角度解读,具有写景美文的鲜明特质:美在动静结合的画面,美在质朴诗性的语言,美在亦真亦幻的表达;从“情感”角度解读,是作家人生经历的自然流淌:一是对童年及故乡的念想,二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三是对母亲的怀念。

关键词:繁星;情感;美感

统编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上第一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围绕读写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编排内容。《繁星》一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作为略读课文,提示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画面”,继续强化“边读边想象”的要素,并为“推荐一个好地方”的习作提供热身与铺垫。

《繁星》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从前”“三年前”及“如今”三个不同时段在三个不同地方观赏繁星的情景。文章只有短短346字,却字字阐释着作家对美的发现与情感的流露。笔者以一个学习引领者的姿态,从美感和情感的视角审读该文,品析咀嚼,为老师们教学该课时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美感:写景美文的鲜明特质

《繁星》具有写景美文的一些特质,蕴藏着丰富的美感,值得玩味与品评。

1.美在动静结合的画面

美文通常具有真实感、立体感和画面感。品读课文,一幅幅繁星满天的画面就会自然而然在脑海里跃动:“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是第一幅画面,“群星密布的蓝天”是第二幅画面,“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是第三幅画面。观星的场所不同,时间不同,然而“繁星”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却是相同的,是那样光明,那样恒定,那样静谧。以至于,连星空下的“庭院”“菜园”“海上的夜”都融入到这静止又美妙的画面中,带给我们恬静的美的感受。这或许也是作家热爱繁星最直接的原因。

然而,作家不滿足于只呈现静态的星夜之美,更有很多动感之美融入其中。第一幅画面里“庭院里纳凉”的会是谁,会说些什么,干些什么?我们不由想象,大人们可能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天,孩子们则在旁边尽情玩耍,欢笑声在静谧的星空下回荡;第三幢画面里“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是不是一闪一闪,忽明忽暗?“船在动,星也在动”是种怎样的感觉?通过想象,这些美的画面富有动态感,能带给读者置身其中的感觉,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正是把握住动静的交融,《繁星》带给我们的画面感之美,是那样独特、立体、圆融。

2.美在质朴诗性的语言

读巴金先生的文章,更像在倾听一位朋友的娓娓讲述,充满真诚和质朴,没有任何雕琢之感。“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朴素的话语里透出真实,给读者带来亲切和温暖。然而,细细品味,质朴的语言又具有诗性。写景美文往往就是一首优美丰富的现代诗,“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如果这样品味,不也是一种独特的优美吗?

其实,作家这一语言风格也可以从统编教材选编的其他作品中窥见。如:《鸟的天堂》中“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海上日出》中的“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都是那样质朴又有诗性。

3.美在亦真亦幻的表达

《繁星》带给我们对自然之美的触碰,在三个不同时期和地方,具体表现在“从前七八月在家乡庭院里”“三年前,在南京后门菜园里”“如今在海上甲板上”。三个画面的美在物理时空上是真真切切的,在记忆中也是真真实实的。然而这种真实的美又带着些许梦幻,梦幻中“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梦幻中“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梦幻中“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这种亦真亦幻的画面,正是得益于作家鲜明的表达风格——在真实和想象中往返,制造出来的。

二、情感:作家人生经历的自然流淌

《繁星》一文是巴金先生1927年前往法国留学途中在轮船上所作。文章开篇即写到“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毫不掩饰地袒露对星空美好景象的喜爱与赞美,这种情感是那样直接、率真。但细细品读文章,总能隐隐嗅到其中揉杂着一些特殊的情愫。我想这与作家的生平经历是息息相关的。

一是对童年及故乡的念想。巴金先生出生在封建时代的大户人家,是地地道道的官宦子弟。童年的巴金在父母的关爱下快乐成长,父亲经常带他看戏,母亲教他写字、读诗词,让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巴金先生的童年既充实又欢乐。我们有理由相信,童年与家乡的很多记忆早早融进他的血脉里。因此,当一个游子即将离开故土,远走异乡(出国)之时,见到似曾相识的“繁星”,怎能不勾起对过去的无限回忆呢?星空下的“庭院”“菜园”“萤火虫”如同海市蜃楼般在眼前浮现,那些都是成长过程中幸福快乐生活的映射与痕迹,都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寄托。或许,在这中间还夹杂着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毕竟此行目的地是异国他乡。

二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童年的巴金无疑是幸福的,但命运总是喜欢给人以曲折的安排。少年时期巴金父母双双病故,封建大户家庭内部争斗愈演愈烈,让这个少年早早地认识到亲情反目的炎凉世间,他说:“父亲死后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王国,在和平、友爱的表面下,我看到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 [1]由此,他萌发了冲出封建家庭樊笼的想法。16岁的时候,他终于离开家乡,辗转到了南京,独自在南洋中学及东南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文中所说南京的“后门”“菜园”应是他读书时的栖息之所。尽管经历双亲病故、家庭内部争斗的痛苦,但少年巴金对未来生活依然充满期待与遐想。当他挣脱封建家庭的樊笼,走上求学之路,他接触到大量新鲜事物和自然科学,使他的内心一下子敞亮起来,拥有光明。“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在他的眼里,美丽的星空就是未来星辰大海,那闪动着的无数微弱星光就像可以点燃他未来的无数星火,更是照亮他前进的无数灯塔,使他充满无限可能。

三是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任何人的影响总是深刻的,巴金与母亲的情感也是那样美好、浓郁。他曾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中心,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正是我的全性格的根柢。” [2]母亲带给巴金的爱即使在她过世之后的若干年——《繁星》中的“现在”——在海上的轮船甲板上,在美丽的星空下,都能让他重温到,沉醉其中。以至在梦幻般的感觉中,巴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的怀抱,永远是孩子的柔乡与港湾;母亲的恩情,永远是孩子心中的挂念。无论何时何地,孩子是不会忘却母亲的,巴金也不例外。

当《繁星》进入统编教材,也许编者考虑更多的是“美”的主题需要。但是,语文的外延可以更宽广,把握好美感與情感的交融,也许能给学生带来更完整的语文。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选集(10)[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94.

[2]刘荣琴.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动机的影响——巴金小说《家》创作动机简析[J].殷都学刊,2004(3).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繁星美感情感
《繁星》简谱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繁星(外一首)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一辨则通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