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选文的教学策

2022-05-30刘军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革命课文教材

编者按: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让一线教师看到了将革命文化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语文课堂的方向引领。革命文化选文的教学难度在于,一方面要关注其文本的时代特殊性,另一方面还要坚守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价值取向。只有兼顾,才能实现革命文化选文育人价值的最大化。基于以上背景性分析,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刘军带领一线教师针对不同学段,开展了革命文化选文的教学策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当前我国的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22版课程标准颁布,在课程性质中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细思以上变化,我们也能发现统编教材在思想政治建设、家国情怀培育等方面的倾向性。这说明,语文教材的编写,是具有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的行为,也就是语文教材编写秉持的“文道统一”原则。

从“革命文化”出发,着眼于统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选文”,它是指这样一类文章——讲述在特殊的革命时期,为普通民众的幸福生活默默奉献甚至付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前辈的事迹。统编教科书编者陈先云认为“革命文化”的渗透表现为四个领域,即国家、政党、榜样和民族精神。

2021年,为了让公众了解统编教材的建设背景、编写过程和主要特点,教育部教材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拍摄了纪录片《统编教材》。在《以文化人》一集中,讲述语文教材编写过程时采访了温儒敏教授,他称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是“淑世之举”,意即虽然面对的教育前路十分艰难,但是仍然希望通过个体的努力,不断改善世界。一线教师不难发现,统编教材每个学期都在变化,课文也会有局部微调,近年的小语会全国大赛、统编教材观摩会,都围绕着统编教材使用中遇到的困难在努力探索。比如习作单元教学、阅读策略单元教学、长難文教学、语文要素如何有效落实等,都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问题。虽然面对诸多困难,但一线教师就是实现这份“淑世之举”的一员,面对问题、困惑,更需要大家勇敢地去实践,不断突破习惯的教学套路。革命文化题材类选文,到底该怎样组织教学?如何用语文的方式来传承革命文化,将红色基因自然而然地种进学生的心田?

在一线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教师对课文内容和文化基因的培植不管不顾,仅把声、光、电等形式的补充资料硬塞给学生,学生看、听这些资料,肯定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革命文化教育的,但语文的滋味在哪里呢?也有一些课堂,教师只是教一些高大上的定义和概念,并没有带着学生好好沉潜文字、细细品读,最后学生记住的只是空洞的概念,真正触动内心、蕴含精神的句子、场景、细节一点也没有留下。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选文时,我们到底有哪些策略可以使用?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与组合多种教学手段,高效、正确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组织课堂教学,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定位低年级,直观为要

影音铺垫,拉近距离。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查找、剪辑影视资源愈加便利。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时代的距离。因此,这也是在低年级的革命文化选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策略。如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小学阶段第一篇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前可以播放《闪闪的红星》电影片段,用电影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红军是红色的吗?”这个问题,特别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电影片头的问答就是在利用儿童的思维解决儿童的疑问。有了影视剧的铺垫,当看到课后习题中的红军军帽和闪闪红星时,学生就会感到这些事物非常亲切;当读到“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这样的句子时,学生也不会觉得难以理解了。

图文结合,直观感知。除了动态的影音资料,还有一些静态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生活背景。如三年级的新增课文《一个粗瓷大碗》,可以让学生看搪瓷缸子、野菜粥、橡子面的图片。教学《朱德的扁担》时,可以出示扁担帮助学生认识“扁担”。在读到“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时,还可以出示井冈山的山势图,把学生代入图片情境,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走,你有什么感受?帮助学生理解“非常难走”;导读“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看图认识草鞋和斗笠,感受红军生活的艰苦,这些真实可感的图片都为学生走进情境提供了时代参照。

二、走向中年级,代入为要

借助朗读,感知形象。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重复出现了三次,教学时要借助起小标题的学习活动,做到长文短教,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这句话承载的思想感情。在《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中,可以抓住白求恩的淡定和从容不迫,引导学生读好白求恩说的话;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学生初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学完课文、深入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后,再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定有不一样的朗读效果。

组织活动,感同身受。感受革命人物的品质,仅靠课内学习是不够的,教学时还可以依托地方革命教育基地和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多侧面、多维度地挖掘革命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英雄纪念馆,看着革命先辈们用过的文物,听听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化对课文描写的艰苦生活的认知。哈尔滨的学生可以周末就近参观731部队遗址,了解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学习《小英雄雨来》后,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人物。在每年的建党纪念日之际,学校教师可以结合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红歌合唱、书画展、诗词朗诵会、课本剧展演等,将革命文化教育融入生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学生的感受。

三、迈步高年级,扩展为要

查找资料,扩充背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文章时,已经具备了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少年中国说》一课的书后习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杰出人物的故事,学生一方面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增加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还可以布置学生提前查阅战争的背景知识和毛主席的家庭成员情况,继而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助力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补充阅读,延展生活。关注教材选文的出处,选择合适的段落在课堂上进行补充性引读,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于“家国之情”的理解。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清贫》一课时,一方面可以引入习近平总书记阅读《清贫》后的文字感悟和视频介绍,扩充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对于死亡的无畏和革命必然胜利的感召性遗文;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各行各业,尤其是奋战在抗疫前线的人员都选择了坚守,这就是当代中国对于甘守“清贫”的完美诠释。通过交流这些人物和事例,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对“清贫”的认识,明白“清贫”不仅是物质上的贫穷那么简单,而是革命年代的伟大信仰,它永远留存于中国人的血液中,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应该有甘守“清贫”的精神传续。

上文阐释了革命文化选文在不同学段的教学策略,需要注意的是,策略的使用并不一定有学段上的严格界限,使用的“时”与“度”要结合学情和选文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使用时也不是单一策略单摆浮搁式的呈现,而是应多策略进行“组合拳”式地优化配合。

革命文化教育面向的是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不能等到这一代人长大了,说起革命英雄,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个冰冷的名字,说起祖国,只是世界地图上的一个国家。为当代小学生奠定什么样的精神底色,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奠定这种精神底色,是我们教学实践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语文学习以语言文字及作品为中介,所以革命文化主题类的文章更要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传达文本所负载的思想、情感、品德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希望老师们能够承担起这份“淑世之举”的使命,让革命文化选文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别样的生命力!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选文的教学实践策略研究”(kt2022032722410413070)

猜你喜欢

革命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