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精神:治理贫困、振兴乡村的金钥匙

2022-05-30黄敬秀朱喜坤

党史文汇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木耳刺绣攻坚

(广西)黄敬秀 (北京)朱喜坤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脱贫攻坚8年战斗,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国近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一组组数字震撼人心,中国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举世瞩目的奇迹背后,闪烁着耀眼的精神光芒。在这场规模宏大的脱贫攻坚战役中,“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凝聚全党全国千思万虑的智慧、千锤百炼的意志、千辛万苦的汗水、千磨万难的牺牲淬炼而成,铸就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顶天立地的伟大丰碑。

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出伟力

上下同心是夺取脱贫攻坚完全胜利的精神密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创造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只要上下同心,就能创造出人意料的巨大能量。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充分弘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2020年4月,一张“五级书记同框照”吸引无数人的目光,画面中,习近平总书记身后依次是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蒋家坪村支书。从党中央最高指挥部到基层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各级领导干部层层“压担子”,不负人民期望与信任,形成五级书记凝心聚力、全党团结脱贫攻坚的大好局面。

1996年,党中央作出东部发达省市结对帮扶西部贫困省区的战略部署,指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1997年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率队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西海固考察。第一次踏上西海固的土地,干旱、艰苦、贫穷,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习近平。改革开放的春风没能吹暖宁夏土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海固就是贫瘠困苦的代名词:干旱缺水,风沙多得能用来洗脸,放眼望去看不到焦旱赤裸远山的尽头,想要喝水只能等下雨天拿碗去接甘霖。老百姓的家里一穷二白,一家人共穿一两条裤子。谋生方式就是放羊卖羊,卖得的钱用来盖房娶媳妇,再无其他产业,刻在西海固百姓骨子里的贫困基因一代代延续着。

东西部对口帮扶,使得山和海牵手,迸发出巨大能量火花。“上下同欲者胜”,要下好全国脱贫攻坚“一盘棋”,就不能丢下掉队的“弱者”,“优生”要带领“差生”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习近平大力推动闽宁对口帮扶,倡议两省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谋发展大计,每年一次,一开就是25年。从吊庄移民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办医院、建学校发展教育,技术推广、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对口帮扶过程中一股股无私而强大的力量从八闽大地向西海固地区输送。现在,西海固换掉“贫瘠甲天下”旧颜,25年间,GDP增长21.3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倍,增速跑在宁夏前列。

尽锐出战,破釜沉舟下决心

尽锐出战是夺取脱贫攻坚完全胜利的力量所在。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脱贫攻坚战要打赢,人是核心要素,关键靠干部队伍。脱贫攻坚战场上,全国累計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党员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挺立在战斗一线,筑成反贫困的有力护盾。集中优势兵力尽锐出战开展脱贫斗争,不断选优配强扶贫工作队伍,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坚定决心。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全国脱贫攻坚斗争中尽锐出战、赢在坚决的一个缩影。说起广西,人们脑海中的习惯印象就是“山沟沟”“穷乡僻壤”。在2014年底,广西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38万人。要使500多万贫困人口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唯有加速奔跑、奋力追赶。在“十三五”脱贫攻坚中,广西把精力放在5379个贫困村、157万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共组织9112个单位定点帮扶贫困县和贫困村,选拔5379名第一书记和3.7万名工作队员入驻贫困村,52.3万名干部定点结对扶贫,联系120多万名贫困户学生,实现帮扶联系全覆盖。组建社会帮扶志愿服务团队3062个共2.1万余人,各类社会单位以开展帮扶项目、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参加医疗和自然灾害救助、开拓就业渠道、发展社会工作、提供志愿服务、爱心捐赠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扶贫,凝聚起社会帮扶的巨大合力。

大化瑶族自治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2014年时是广西尚未脱贫的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同时也是广西尽锐出战、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其中一个写照。“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形象描述出当地环境的恶劣。到处是山窝石缝地,只能种植少许玉米,人畜还“抢粮”,谋生已不易,产业发展更不知从何抓起。贫困把百姓压得抬不起头来。

“哪里脱贫任务艰巨,就把优秀干部选派到哪里。”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挂任深度贫困乡镇片区指挥长。在选配乡镇领导班子过程中,有能力有干劲的好干部脱颖而出,年纪轻、学历高的优秀干部担任乡镇党政正职的现象成为常态。全县16个乡镇32名党政正职平均年龄不到40岁,基本为大学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的不在少数。同时,为激励扶贫干部的干事激情,许多优秀乡镇干部获得破格提拔。

因为这份尽锐出战的必胜决心,大化干部们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交出一份让老区、大石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人民都满意的“大化答卷”。2020年11月,大化县实现脱贫摘帽。

精准务实,实事求是亮真经

精准务实是夺取脱贫攻坚完全胜利的制胜法宝。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西部贫困的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强调在脱贫攻坚中不能“手榴弹炸跳蚤”,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扶贫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正是靠精准扶贫这一招,广大贫困地区实现了幸福的蝶变。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属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片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以什么产业为摆脱贫困的突破口?科右中旗把目光投到当地的刺绣产业上。蒙古族刺绣运用的不仅是普通绣线,还选用彩色丝线、棉线、驼绒线、牛筋等材料,将绣花、盘花、补花等方法运用到布、丝绸、皮革上面,风格凝重质朴、色彩和谐。2008年,蒙古族刺绣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发展刺绣产业,成为科右中旗精准扶贫的有力举措。

但毕竟时代变了,当地许多人对刺绣这门技术感到陌生。有的村民对动动手指头能赚几个钱心存疑虑,大家都在犹豫观望。这时有个人站了出来,决心带领草原绣娘们“绣”出花一样的好日子。此人即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白晶莹。她是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人,姥姥和母亲都是刺绣巧手,她从小练就一手娴熟的刺绣技艺。为了乡亲们的美好未来,她主动请缨,当起刺绣脱贫产业发起人。

为发动更多人加入刺绣行业,白晶莹练成“菩萨心、婆婆嘴、橡皮肚、毛驴腿”。她一遍遍地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解释刺绣的好处。看到刺绣图样比较单一,她巧思绘制新图样,开发出1000种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无偿供大家使用。从炎炎夏日到数九寒天,她一次又一次地走进科右中旗12个苏木镇、51个蒙古族刺绣产业村,入户培训,以“集中培训、上门辅导、手把手教授”等方式让贫困妇女足不出户学会新技能。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会针线活儿的留守农牧民妇女纷纷加入刺绣行列。看到产业初成气候,白晶莹开始思考如何扩大影响。她创新开展“企业+协会+基地”合作模式,建起刺绣扶贫车间,组建起80名返乡大学生的运营团队。经过不懈努力,科右中旗的蒙古族刺绣渐渐走入各地消费者的视野。

“力‘绣不欺,只要我们勤于劳动、善于创造,发展好蒙古族刺绣产业,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白晶莹十分感慨。科右中旗刺绣产业已带动当地近3万人实现了居家创收,百姓收入也翻了几番。

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出奇招

开拓创新是夺取脱贫攻坚完全胜利的有效途径。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开拓创新。脱贫攻坚作为一项前无古人之难事,在人类反贫困史上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可借鉴,必须依靠开拓创新。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创新了扶贫工作机制,为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脱贫攻坚战中,具体创新举措更是不胜枚举。

在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小木耳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几年间迅速发展成全村一项大产业,以至于一次网上直播竟有近两千万名观众参与,一夜之间24吨木耳被抢购一空。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米村扶贫工作时,高度评价柞水县的“小木耳、大产业”。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金米村还是个极度贫困村。成绩取得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及其团队的开拓创新。李玉目前是我国食药用菌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在菌物科学和工程产业化研究领域已深耕细作40余年。他构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统分类体系,创立“菌类作物学”,并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等食用药菌产业发展战略。

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与柞水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建起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柞水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李玉就是选派来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蘑菇专家”“木耳专家”。

当地村民至今仍记得他们第一次看到“玉木耳”时的场景。不同于常见的黑木耳,“玉木耳”洁白无瑕、晶莹剔透。这种“玉木耳”,就是李玉团队研究出来的一种新型食用木耳。在柞水木耳大棚内,360度高清摄像机、传感器实时监测木耳生长状况,收集温度、湿度等关键要素信息;通过数据智能分析,实现木耳大棚浇水、保温、通风全自动。同时,李玉创新推出空间利用率高的吊袋木耳栽培方式,产能上了几个台阶,一个个木耳种植大棚基地也应运而生。

在李玉团队的技术支持下,柞水县建成独具特色的“木耳小镇”,年产值将近3亿元, 3000多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实现生活水平的飞跃。几年来,李玉率团队扎根深度贫困地区,“哪里需要去哪里”,大多数时间都奔走在全国各地传授先进种植技术,推动设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因为食用菌技术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正是有无数个像李玉院士这样的奋斗者,不落窠臼出奇兵,开拓创新用新招,才打败各种各样的贫魔,带领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拼意志

攻坚克难是夺取脱贫攻坚完全胜利的基础保证。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知难而进。我国幅员辽阔、地情复杂,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山区,要脱贫摘帽,道险且阻、困难重重。面对千艰万险,广大扶贫干部带领贫困地区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天斗地,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历经千辛万苦,拔掉了致富奔小康道路上一座又一座的“硬碉堡”,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确保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底色。

下庄村就是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攻坚克难的缩影。深秋的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在悬崖峭壁的环抱中显得静谧安宁。抬眼望去一条8公里长的公路由山脚曲折蜿蜒而上,一头连着村庄,一头飞向群山之巅,如同一条盘旋在天坑内壁上的巨龙。这就是下庄村的出山公路。

都说靠山吃山,可这片山却曾经扼住下庄世代百姓致富的咽喉,使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里。“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一条“掛”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是唯一的出村道路。小道有108拐,到县城一去一回得好几天,稍不留神就会摔下悬崖,甚至还会遇到野兽袭击。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村民们在天坑底仰望天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1997年,时任村支书的毛相林经深思熟虑,作出惊人决定——修公路。这个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也点燃了下庄人内心的希望。“咱不能一直当穷汉,就算再难,我也要带头冲一冲”,毛相林在村民大会上加油鼓劲,“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

为了修通这条路,他号召全村青壮年出力修路,自己带头卖猪卖粮筹钱。村民们在他的带动下纷纷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出来,短短5天就凑了3960元钱,在那个年代这已是一笔“巨款”。有钱有力,说干就干,改变全村的天坑之路开始动工了。全村青壮年带着工具和干粮开始了艰难的开山之战,真正做起来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困难。四周全是悬崖峭壁,人根本站不稳,只能腰间系着长绳站在摇摇晃晃的箩筐里,站稳已是不易,还要钻炮眼,等到炸出一小块地方,再使出全身力氣挥动锄头、钢钎和大锤,把上面的碎石给凿下来。累了就将腰间长绳另一头在老树根上打个结固定,闭眼休息一下,防止睡熟翻身摔下悬崖。

每每危难之时,毛相林都一马当先去探底,冲在最前面,不怕苦不怕累。他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将修路事业如火如荼干到底。

2004年4月,历时7年,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诞生了。从下庄到巫山县城的时间,由几天几夜缩至一个半小时。路修通后,村民在毛相林带领下大力发展“三色”经济(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脐橙),生活不断改善,2016年,下庄村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通路前的43倍。

不负人民,无私无畏做奉献

不负人民是夺取脱贫攻坚完全胜利的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始终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无数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责任担当,挑起国之重担。

在全国扶贫干部队伍中,时代楷模、共产党员黄文秀将30岁的年轻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出生于百色市田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黄文秀在北京上完大学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优渥条件,回乡建设农村,成为革命老区百色的一名年轻干部。她懂得感恩,觉得家乡哺育了她,等有能力时就应该反哺。对其选择家人也很支持。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其父骄傲地说:“党培养了文秀,她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我们以她为荣。”

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地处偏远,设施落后,是个不折不扣的深度贫困村,村民分散住在大山深处,相隔很远,走动起来很不方便。当初大家都担心黄文秀在这么艰苦的地方会吃不消,但她很坚定,觉得越是艰苦越能激发斗志。刚到村时村民并不看好她。

为了更好地融入百姓,黄文秀虚心向老支书取经。老支书说:“做群众工作得接地气,不能端着。”从此,她不再拿着本子“搞采访”,而是挽起袖子帮乡亲们做农活、种油茶、摘果子,还不忘嘘寒问暖,成了个活脱脱的“乡里人”。村民们渐渐接纳了她,打消了疑虑。例如,贫困户黄邦旋因为没能通过低保申请心存怨气,上门工作的黄文秀吃了“闭门羹”。但她仍耐心向他解释其中原因,把各项扶贫政策讲得明明白白,还鼓励他摘下“贫困户”帽子。最终,道理讲清后,他心结解开。她还积极帮他申请到7000元产业奖补资金,通过种植水果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黄文秀一有空就开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在两个月时间里遍访全村195户贫困户,驻村满一年汽车行驶里程约2.5万公里,当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经过实地调研,她把百坭村贫困户情况摸了个透,一幅“贫困户分布图”慢慢呈现在她脑海中,她在笔记本上把每户住址、家庭情况、致贫原因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密密麻麻。用守初心、担使命的实际行动赢得百姓信赖和群众支持。

2019年6月16日,黄文秀终于抽空回家看望生病做完手术的父亲。返回驻点村前,突然下起暴雨。父亲劝她雨停后再走,但她心里记挂着村里百姓的安危冒雨赶路,途中遭遇山洪不幸殉职。

你不负人民,人民定不会负你。黄文秀生前的愿望就是修好百坭村的水泥路,2019年底,水泥路修好了,大家将这条路取名为文秀产业路。当地村民与村干部一直觉得她并未远去,她的在岗情况定格在了请假这栏,百姓们以这种特殊方式,将这位可敬可爱的第一书记永远留在心里。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80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斗争中,他们用生命践行了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以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铸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唯有不断奋斗才能书写新的传奇,在承前继后中谱写新的成就。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并不意味着“歇歇脚”“喘口气”,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继续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积聚磅礴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批准号:21ADJ011)阶段性成果,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指导下的壮美广西乡村治理研究”(课题号:20FKS005);作者分别系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研究员]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木耳刺绣攻坚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发现木耳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