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自然环境整体性试题例析
2022-05-30卓晓坚
卓晓坚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试题更具有情境性和整体性,高考对于同学们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愈发明显。同学们要基于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在新情境中分析问题,灵活创新地运用地理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自然环境整体性试题答题思维分析
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对于地理现象要从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方面进行分析。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要学会从试题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抓住影响自然环境的主要因素综合思考,提高解题能力。
1.地域分异规律试题分析
答题思路:明确地域分异类型+调用地域分异规律具体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具体分析
①地域分异类型
首先要明确地域分异类型,即试题中出现的地域分异是体现在水平上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还是垂直地域分异。
②调用地域分异规律
不同类型的地域分异在表现上有差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体现在经度变化上的差异:沿海气候湿润,降水多,离海越远,降水越少,造成水分分异。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体现在纬度变化上的差异,主要以热量为基础,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变化。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海拔上的差异,海拔的差异导致水热组合差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水随着海拔的变化也呈现明显变化。
③结合材料信息具体分析
在掌握考查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试题给出的具体信息,运用前面分析过的地理规律作答。
二、试题分析
在陕西北部地区如图1所示的阴影部分为森林草原区,其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区,该地貌的植被分布从丘陵顶部到沟壑底部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由于人们长期在黄土丘陵的坡面进行农业耕作活动,该地本来比较脆弱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为了恢复生态,从1999年开始,榆林到延安的区域开始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以往的坡面耕地上停止耕种,开始种植树木和野草,有效减少了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但是黄土丘陵沟坡面林地土壤开始干燥化,这对坡面上的植被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2的剖面示意图探索黄土丘陵沟壑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2)退耕还林还草以后,运用地理学知识解释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的过程。
图1 圖2
解析:第(1)题,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可以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图2可以看出,在沟壑部分主要是落叶阔叶林,坡面为疏林草原,顶部则是灌木草原。植被空间分异属于垂直类型,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分和热量。沟壑底部,容易存储水,土壤中的水分多,不易受到阳光的照射,蒸发量小,植被以中生乔木为主。坡面水分容易流失,蒸发量大,土壤含水量少,主要是旱中生矮乔木和草本。顶部热量不足,气温低,主要是比较耐低温耐旱的灌木和草本。
第(2)题,依据题意可知,土壤在退耕还林还草以后开始出现干燥化现象,因此应该从植被和热量方面进行分析。当坡面从以往的耕地变为林地和草地以后,植被丰富起来,对坡面的水分需求量大,导致土壤水分含量减少,出现干燥化的现象。丘陵的坡面比较陡峭,不容易留存水分,坡面的植被主要是旱中生矮乔木和草本,涵养水源的功能低,进一步导致坡面水分减少,使得土壤进一步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