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农智慧种田
2022-05-30方文宇
方文宇
腾讯也出手了。
8月末,国内首家智慧种植决策服务商爱科农,发生一次工商变更,新增股东深圳市腾讯产业创投有限公司。
这是爱科农创始人兼CEO郭建明博士今年拿到的又一笔钱,两个月前,爱科农刚完成两轮融资,共计超过1个亿。
严谨、坦率、务实,是郭建明给人的第一印象,“让农业成为受人尊重的高科技行业”是郭创业的初衷。
成立爱科农前,郭建明是跨国农业巨头孟山都中国区的研发负责人。孟山都向数字农业转型后,推出了Climate FieldView数字农业软件,在美国投入使用后,显著提升了粮食产量,并减少了农民对传统经验的依赖。
郭建明大受震撼,“做一个中国农业市场的数字化工具”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如滚雪球般愈演愈烈。2016年,郭建明成立爱科农,如今已服务2600万亩良田。他告诉《21CBR》记者,“未来三年内,目标是实现单年服务1亿亩。”
熟人交易
“2018年的收入只有13万元,我记得非常清楚。”郭建明笑谈。
2018年,中国的农业产业数字化才刚刚起步,“我们去讲数字化农业工具的概念,很多人无法理解。”郭建明回忆。
彼时,一笔雪中送炭的熟人交易,给郭建明和团队打了一针强心剂。
“一位老朋友的种子公司接到农民投诉,他们在田间推广的某个品种发生倒伏,农民称产量损失很大,但不愿让种子公司到田间了解实际情况。老朋友找到我,希望爱科农通过遥感技术,分析倒伏的面积和严重程度,并利用作物生长模型算法,测算每亩地的具体产量损失,帮助制定合理的理赔方案。”
令合作伙伴感到惊喜的是,爱科农的数据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十分吻合。赚到这笔13万元“大单”之余,郭建明收获了坚持下去的决心,“我们的技术是靠谱的。”
2019年,郭建明带队在黑龙江挨家挨户敲开经销商的门,推销爱科农智慧种植决策系统,提供包括田间环境大数据分析、农作物分布与长势分析、科学水肥管理、灾害预警(旱、涝、早霜、病虫害)、农作物产量预测等服务。
“从这几年的服务数据来看,爱科农的数字化工具可帮助种植户在降低10%-20%成本投入的基础上,再提高5%-15%的产量。”郭建明表示。
然而,万事开头难。
经销商认为,农民们种了半辈子地,不需要数字化工具,所以面对年费千元的陌生服务产品,他们不理解也不信任。
爱科农碰了一鼻子灰,敲开500多扇门之后,仅成交了8家“种子用户”。意外的是,第一单生意是一名实习生谈下来的,沮丧的团队又有了信心,“实习生能谈下来,我们也能!”
初期,爱科农的用户大多是管理面积10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一方面增产增收的绝对值较大,每亩多赚200元,一年是20万元;另一方面,规模种植户算是当地的意见领袖,邻居会向他们学习经验和方法。
4年来,靠着规模种植户和农资经销商,爱科农逐渐成长壮大。
郭建明透露,目前爱科农服务300多个经销商和3万多名农户,客户续约率接近80%,“黑龙江、山东、河南的几个经销商,基本都合作了三年以上,不只是合作伙伴,更是彼此的朋友。”
两脚走路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453.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8%。如何利用数字化管理工具助力粮食产量提升、补充国家粮食缺口,郭建明坦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市场教育。
“借助数字化工具改变农业现状,对老百姓来说是个模糊概念。”郭建明解释道,“为了让老百姓意识到数据、算法能带来实际价值,今年爱科农做了近20万亩‘超级田,用示范效果告诉大家,科学管理产量更高。”
以一块超级田为例,在180天的生育期内,爱科农会在地块采集上万条数据,结合品种、气象、土壤、遥感的大数据库,实时调参地块的个性化模型,输出长势分析和预警。在智慧种植决策的指导下,数字农服团队三天一巡田,诊断报告经专家团确认后,6小时内发送至种植户手机。
2018年刚踏入新疆的时候,伊犁玉米作物的亩均产量是0.9-1吨(30%含水量)。后续伊犁大多数规模种植户使用智慧种植决策数字工具种地,在同样含水量的前提下,2020年普遍亩均产量提高至1.2吨,2021年达到了1.5吨。
只做智慧种植决策服务,盘子是有限的。根据农业部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约19.2亿亩,较10年前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的20.3亿亩耕地面积减少5.4%。
爱科农自主研发的大数据驱动型智能农业技术系统
郭建明乐观预计,目前中国仅有约20%的耕地,具备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条件,“即便在智慧农业相对发达的北美,也并非所有的大农场都愿意为技术买单。”
他发现,国内外农业相同之处在于,从事农耕活动,农民都需要购入种子、肥料等农资。农资市场规模约达3万亿,百倍于为技术服务市场。
切入农资供应链,成为爱科农潜在的业务增长点。
如今,爱科农在新疆服务的单块面积过千亩的“大田”超过200万亩,并形成了基础的数据反馈机制。其中,有48.5万亩已实现服务闭环,将这些地块非标准化的田间管理纳入到模型中,可对一部分关键的农事操作进行精准预测和个性化方案输出。
“爱科农对所服务的土地情况非常了解,知道未来用什么样的种子、什么配方的肥料去管理,能实现单位面积产量最大化。”郭建明补充道,“我们跟供应链合作,与合作经销商一起为农户提供农资的批量定制服务,一举多赢。”
基于此,公司已在黑龙江和新疆等地展开了定制农资的尝试,“预计今年的规模在大几千万元。”
挺过寒冬
6年來,郭建明和团队挺过了无数个难熬的时刻,“最艰难的是2020年初,公司资金链断了。”
创业之初,团队没有融资的概念,几个人共投了三四百万,便一头扎进实验和技术研发中。2018年,郭建明意识到只靠自己投钱,公司发展非常缓慢,于是开始向资本市场寻求融资。
农业成果反馈周期长,好不容易签到了2019年的8家种子用户,甚至有投资人已经出了TS,最后还是犹豫了,“你们再跑跑看,拿到下一个陌生客户,我们再注资。”投资人表示。
看着账上每月90多万的亏损,他觉得公司快撑不下去了。郭向员工“摊牌”,“如果想走,可以告诉我,我给大家结算工资。”
如今回忆起来,郭建明依然很动容,“当时60多名员工都告诉我,他们愿意留下来,公司业务是有价值的。”
苦苦支撑下的爱科农,等来了线性资本的“救命钱”。
“2020年,线性资本在疫情刚解封时,就下地了,评估了我们的模型算法、智慧种植决策数字工具在田间的具体表现,第一时间与爱科农签订融资协议,并给了一笔过桥贷款。”郭建明感慨,“公司走上正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如今,爱科农已完成两轮共计过亿元融资。其中,源码资本为A轮领投方,高瓴创投和IDG资本则领投A+轮。值得注意的是,高瓴作为爱科农的早期投资人,从pre-A轮起,已连续三轮加注。
至于最新一轮融资的用途,郭建明称,将投入研发人员招募及商业模式快速复制。
“不断优化现有的模型算法,更加精准科学地进行农事指导。研发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等主粮作物模型之余,可能会尝试扩展至甜菜、番茄等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