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助力“双减”落地,实现有效衔接

2022-05-30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幼小双减科学

随着“双减”政策和《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落地,帮助幼儿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养成善观察、爱思考、勤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成为家长们共同的心愿。在科学领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恰好是实现这一愿望的良好途徑。为此,北京市通州区芙蓉幼儿园围绕幼儿科学领域探究习惯的培养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以期探寻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幼儿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帮助幼儿减缓衔接坡度,更加顺利地实现幼小衔接的过渡。

◎ 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指导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和《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落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教育对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基于此,北京市通州区芙蓉幼儿园围绕幼儿科学领域探究习惯的培养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以期探寻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幼儿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帮助幼儿减缓衔接坡度,更加顺利地实现幼小衔接的过渡。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习习惯

“万事开头难”,在集体科学游戏活动中,成功的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并使他们快速投入游戏状态。丰富多样的导入环节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有效挖掘幼儿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走进科学活动;使幼儿在深入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以进一步大胆验证科学游戏活动;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使幼小学习习惯衔接更加顺利,更加自然。

一是牵引幼儿生活经验法导入游戏。与幼儿生活直接相关、能够激发幼儿以往经验的导入方式非常受幼儿欢迎。例如,大班幼儿在参加幼儿园亲子活动时接触了喷泉,并对水为什么能够喷发非常感兴趣。由此,教师组织了“制作小喷泉”的科学活动,并在活动前引导幼儿一起回忆喷泉的样子,充分调动幼儿的以往经验,幼儿的参与度非常高,也为进一步探索科学游戏活动提供了有效支持。二是游戏化情境创设法导入游戏。游戏是幼儿活动的重要方式,创设游戏化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对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在中班“给铜钥匙洗澡”科学活动前,教师创设了“开锁”的游戏情境,即非常着急地请幼儿帮忙开锁。逼真的游戏情景将幼儿一下带入了探究活动,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了许多的办法并积极探究尝试。三是直观现象展示法导入游戏。幼儿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现象更感兴趣。例如,在中班“花开了”的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水芙蓉开花这一直接现象导入活动,有效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

关键问题引导,简化科学原理,明确学习目标

关键问题,即教师为了明确探究活动的主题与方向,提出的能够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问题。教师对关键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幼儿的主动思考和探究活动的质量。优质的问题能够引发幼儿的头脑风暴,不知不觉地将探究活动在游戏讨论中引向深入复杂的科学探究,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变为生动的、幼儿能够轻松理解的内容,以更好地完成科学活动目标。例如,在“纸强力量大”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老师刚给了你们同样的卫生纸,为什么这边小朋友的卫生纸有力量,另一边的纸没有力量呢?”“你是怎样让他变得有力量的呢?”“为什么同样是拧紧了,但是有的纸绳还会断?”这些问题的提出均在为最后师幼共同总结出“要把卫生纸拧紧和纸的横纹理的方向才能使纸绳力量变大”这一复杂的科学原理做铺垫。

可见,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关键问题,分层设问,将复杂的科学原理逐步变得浅显易懂,使幼儿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使“乐学”成为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进入小学后能够带着乐学的精神探索未知世界,养成勤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

取材源于生活,捕捉教育契机,体验科学就在身边

材料是幼儿参与科学游戏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鼓励幼儿在大自然中进行探索发现,如秋天的落叶、种植园地的果实等都能成为幼儿发现与探索的内容。例如,在“了解镜子成像”科学活动中,幼儿需要共同寻找生活中的“哈哈镜”,于是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勺子、幼儿园进餐时的不锈钢碗、楼道的钢扶手、汽车后视镜、道路转弯处的镜子等许多“哈哈镜”,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经历了丰富的探究。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气息,引导幼儿感知科学知识,不仅需要充分利用科学区域活动,更需要幼儿借助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各领域的知识能力支撑和促进科学游戏。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同时,还要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空间,在此过程中使幼儿养成爱思考、勤动脑的学习习惯,为他们升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幼儿对科学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操作—主动探究—结果论证—延伸利用”探究过程中体验快乐与成功。在“双减”的背景下,我们会继续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现象教学为导入,使幼儿在乐学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顺利实现过渡。

(文/ 于晓峰)

◎ 探寻幼小科学游戏衔接的密码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生动活泼的科学探索, 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双减”背景下,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他们产生好奇心,这就是幼儿去观察、去探索它的原因。在班级活动室的阳台上,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材料,很多孩子都在探讨这些植物与动物的照料方法,他们对这些特别感兴趣。例如:引导孩子观察小鱼冬天是否吃东西,几个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洋洋:“老师,天气冷了,小鱼还会吃东西吗?”仁祁:“老师,小鱼会吃东西的,像我们人一样。”安安:“我觉得也是会吃东西的。”教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呢?我们来一起观察看一看吧。谁还记得小鱼一次需要吃多少食物呢?请你们动手尝试喂一下小鱼吧,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我。”

第一周第一次观察小鱼是否吃东西,孩子们认真点数鱼食的数量,拿起鱼食都想来喂给小鱼,看看冬天小鱼还会吃东西吗?孩子们绘画完成后,去洗手的时候都会看看小鱼是否吃了鱼食,廷郡说:“它吃啦!”小朋友都跑过来围观,发现小鱼不知不觉中把“鱼食”吃光啦!第二周第二次观察小魚是否吃东西,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鱼食喂起来,很认真地数着:“1,2,3......”幼儿观察发现,小鱼依旧会吃东西。

幼儿对观察小鱼在冬天是否吃东西,在自主动手投喂中产生好奇。幼儿对观察小鱼吃了多少颗鱼食,在点数鱼食中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孩子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观察空间,从而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双减”背景下,鼓励幼儿善于思考,激发幼儿在科学游戏中大胆表达想法的能力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失去语言的思维是苍白无力的。有人说:“一个人吃一个苹果是一种味道,而两个人品尝一个苹果就是两种味道。” 所以,科学的实验与结果是需要不断碰撞出火花的。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就要不断地鼓励幼儿在园时与同伴不断探讨交流,回家后再与家长进行一个探讨交流的延续。本学期,班级在开展科学探究游戏“彩虹摩天轮”中,让幼儿观察“水能把彩虹糖溶化”的过程。但是开始幼儿在观察中,不知道如何摆放彩虹糖。于是有的幼儿大胆提议,摆出爱心形状,还有的幼儿提议摆出圆形。其他小组听到他们讨论的声音,兴致勃勃地摆起了彩虹糖。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给予过多干预,而是让幼儿自主思考,探究活动。他们把水倒在盘子中间,互相观察对方的试验。有的发现对方的溶化较快,有的探究发现彩虹糖往里面溶化,还有的发现彩虹糖溶化后原来真的和彩虹一样。在这个游戏中,幼儿的兴趣浓厚,积极思考,与此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探寻幼小科学游戏衔接密码,我认为鼓励幼儿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它是幼儿发现和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过程。

(文/王佳)

◎ 脚踏实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是幼儿由体验式学习走向学科学习的起点。如果幼小衔接得当,不仅能够在发展幼儿综合素质方面奠定坚实基础,还能帮助幼儿尽快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较大跨度。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如何在“双减”背景下的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培养现状

幼小衔接需要家庭、幼儿园、家长三方的共同协作,但因“双减”政策的颁布时间尚短,如何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与“双减”政策有效对接还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流程体系。

“双减”背景下幼儿对小学的认知存在较大空缺根据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幼儿对小学充满好奇,向往迈入小学的校园;但也有小部分幼儿因为不愿意接触更多同学或对未知的学习有抵触心理,而对升入小学充满恐惧。大部分幼儿对于小学的认知主要停留在校园环境方面,如教室更大、班级人数更多等,对课程设置方面的了解仅停留在认为小学学习要求更严格等,可见幼儿对小学的认知存在较大空缺。

“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具有片面性 很多设置了幼小衔接教学环节的幼儿园在开展衔接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过分重视对小学课程、学习的过渡,直接将原本还在幼儿园教学范围内的课程向小学课程靠拢,美其名曰“提前适应”,实际并未根据幼儿当前的接受能力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编;有些仅对课程学习方面进行衔接,忽略了对幼儿其他能力的培养,如独立生活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自我的能力等,但这些能力都是幼儿在升入小学后需要具备的素养,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还有一些幼儿园虽然组织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活动,但大多存在随意性和形式性的问题,没有形成系统课程的指导,教学实践目标不明确,缺少反思总结,未能真正起到衔接作用。

培养策略

“双减”政策背景下,在幼小衔接中开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工作,首先要明确从幼儿园到小学需要过渡的不仅是课程内容和环境,还要注重对幼儿探究能力、行为规范的培养等。那么如何从这些方面入手,做好“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中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工作呢?

信息共享,把握内涵 要做好幼小衔接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工作,首先要充分了解“双减”政策,把握政策开展的需求和意义:积极落实“双减”政策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使幼儿更好地将课上习得内容和实践内容进行匹配深化,释放活力,从而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研讨会,共同解读、研究“双减”政策,针对衔接工作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典型问题进行交流探讨,真正搭建沟通桥梁。

多措并举,培养能力 幼儿园方面应组织教师深入系统地学习“双减”政策,详列在“双减”政策下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目标及流程,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课程设计上要突出以素质成长为导向,以幼儿自身成长规律为基础,结合当前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开展丰富多彩且目标明确的实践探究活动。例如,大班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变化非常感兴趣,喜欢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大班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以“有趣的溶解”为教育内容的科学活动,重点引导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活动过程中,我们注重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以图示支持幼儿记录和梳理,让幼儿在游戏与动手操作活动中观察物质的变化,从而发展细致观察比较、运用简单符号记录、大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实验过程与发现等能力。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提高幼小衔接工作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对“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提供了明确指导,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是奠定基础教育开端的必然要求,也是幼儿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是教师单方面努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各界在探究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才能最终实现。

(文/张娣)

◎ 科学探索巧激趣,有的放矢抓落实

随着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颁布,为幼儿教育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要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接受更为系统的教育。幼小衔接中的幼儿科学探究,指的是在幼儿进入小学阶段之前所进行的科学能力培养。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初步具备了探究能力和对探究的兴趣,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引导,可以缩小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双减”政策要求我们应进一步减轻幼儿的学习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北京市通州区芙蓉幼儿园不断加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研发,以增强探究活动的趣味性。

当前现状及存在问题

不注重教育过程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3~6岁幼儿在科学探究方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喜欢探究,二是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三是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身边的事物。因此,对于这个阶段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应该围绕《指導意见》,基于幼儿喜欢提问和探究的特点,积极为他们升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探究当前幼小衔接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现状,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结果,并不注重过程。这样的探究模式会大大降低幼儿对于科学探究的欲望及兴趣,因为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并不能够对这个阶段的幼儿产生实际的帮助。

活动形式单一 当前,幼儿园对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视程度不高,园所中设置的科学活动区域,如科学区、种植园等并不普遍;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与学习,涉及探究科学领域的也很少,甚至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这种现象会导致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他们的连续性发展。

应对策略及案例分析

应对策略 一是注重提升衔接能力,促进幼儿深度发展。为了能够进一步在幼小衔接中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幼儿园应首先明确科学探究的目标,并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认知水平,以幼儿为主体选择探究内容。同时,教师也应该明确幼小衔接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大、中、小班的幼儿应该是不一样的。在明确了合适的衔接目标后,更需要教师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幼儿探究兴趣的培养,应该以激发兴趣为主,而不是以了解和掌握知识为主,注重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他们在自由探索中获得探究能力。二是引导幼儿进行深度思考。3~6岁幼儿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针对这一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教师可以在探究活动中适当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将幼儿置身于生活场景之中,让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加强对探究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的讲解要注重内容的生动性,以吸引幼儿的注意,避免让他们感到枯燥。

案例链接 以大班科学活动“小小太阳能热水器”为例,结合上文中提到的问题和改善建议,教师可以作出如下活动设计,带领幼儿通过研究太阳能热水器的简单原理,培养探索兴趣及正确的科学态度。活动中,幼儿通过采用不同的物品做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探究,感知水变热和容器质量的关系等一系列简单的科学原理,从而认识科学。这个活动案例比较适合5~6岁幼儿进行探究,因为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对自然界非常感兴趣,并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

首先,通过科学实验创造不同的活动。在活动的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思考太阳的各种用途,如人们多晒太阳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可以利用太阳将凉水变热为我们所用等,带领幼儿通过思考和回答初步感知相关科学知识。之后,再组织幼儿讨论“用什么测量温度”,如“使用温度计”“用手测量”等。接下来进行实践的部分,教师带领幼儿用塑料罐、易拉罐和玻璃罐分别装上同样多的水,然后放在太阳底下照射一个小时,再用手和温度计分别测量温度。这样幼儿就可以发现,用手去测量温度是不准确的,因为每个人的体温不一样,但用温度计测量就相对准确。同时,通过记录温度还可以发现,不同材质的罐子晒出来的水温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对热量的吸收程度不同。其次,通过色彩实验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基于上述活动,我们继续带领幼儿进行“颜色与热量吸收”的实验。将相同的易拉罐分别涂上不同颜色的油漆,然后放上同样的水在太阳底下晒一个小时,再利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最终发现涂黑色油漆易拉罐中的水温最高,因为黑色最吸热,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让水热得更快。通过这两个简单又安全的实验,幼儿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太阳能热水器,以及太阳与热量传导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带领幼儿进行总结,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总之,幼儿教师应该注重改善探究过程枯燥的问题,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尤其是在重点政策背景下,应让幼儿充分沉浸在探究之中,以提升科学探究兴趣,增加知识积累。

(文/张齐琪)

◎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助力幼小衔接

幼儿园的科学课程主要以游戏为主,通过科学游戏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从而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更好地调动其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当前,在“双减”背景下,对幼小衔接中的生活准备及学习准备方面进行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以科学游戏为桥梁把握衔接,进而实现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很少。为此,北京市通州区如意中心幼儿园针对当前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调整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策略,帮助幼儿科学衔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提升现状

随着“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的不断推进,科学衔接理念已深入人心。虽然大多数教师都清楚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仍没能得到有效体现。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大部分教师重科学知识轻科学兴趣,重科学原理轻探究过程,在平时确定科学探究目标时,注重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制定,而忽略了探究兴趣的培养。二是部分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缺乏整体思维,活动内容分散不够新颖,没有将科学和生活相融合,脱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形式单一,主要以科学教育活动为主;活动中幼儿缺乏主动思考,不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提升。三是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观念比较落后,认为幼小衔接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相关度不高,导致参与度不高,幼儿在园习得的科学知识难以延伸至家庭中去。

提升策略

科学衔接促探究能力提升 一是重兴趣,拓宽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可续探究活动中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从而使他们形成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科学活动的枯燥无聊和单一。例如,将教育活动转到室外,师幼一同在种植园里种植黄瓜苗。种植前启发幼儿认识黄瓜苗;种植中请幼儿帮忙翻土、拔草、浇水等,培养幼儿的种植兴趣和责任感;种植后,教师通过提出“幼苗是什么样子的”“多久能结黄瓜”“黄瓜种子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引发幼儿新的好奇,从而引导幼儿带着任务观察并记录黄瓜苗的生长过程,在幼兒亲眼看到黄瓜苗结出黄瓜后,再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大胆表达出来。种植活动,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激发了他们的科学探究热情,还使他们学到了科学知识,开阔了眼界。

二是重过程,拓方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需要教师将关注重点放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探究能力、探究过程等方面,而不应仅仅关注幼儿是否得出了教师预设好的结论,要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有趣的沉浮”科学探究活动中,我借助分组讨论的方法,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泡沫球、玻璃珠、硬币、橡皮、瓶盖、水彩笔等在水里会怎么样,并将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不断尝试操作,我也不限制幼儿的玩水活动,只是适当提示幼儿在游戏中记录自己的发现。其间,一名幼儿发现沉下去的硬币能借助瓶盖浮起来。于是我以这位幼儿的发现来引出活动难点——“怎样让沉下去的硬币浮起来呢?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吗?”活动再也不是“老师牵着幼儿走”。

家园携手双向衔接促探究能力的提升 一是在交流沟通中更新观念。家长对科学活动的轻视,很大程度上是其观念未得到更新所导致的。幼儿园和教师作为共同培养幼儿的坚实伙伴,应该给家长提供教育方面的专业支持,向他们解读“双减”政策,传递科学衔接的育儿理念。要让家长意识到幼儿如同一棵小树苗,需要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在时间的作用下,按照自然规律健康成长;要帮助家长了解“小学化倾向”的危害,盲目攀比或过早让孩子接受学科知识,很有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产生恐惧;让家长清楚科学游戏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其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积极性,科学兴趣的培养高于科学知识的掌握。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本着贴近幼儿生活、取材方便、易于幼儿掌握的目的,我园通过公众号向家长推送一些科学小游戏,帮助家长获得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在家庭厨房中开展的“火山爆发”的亲子科学游戏,用面粉加水制作成面团,把面团覆盖在塑料瓶子周围,模拟火山形状,再在瓶子里倒入小苏打和醋,引导幼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在游戏中,幼儿既动手又动脑,还可以借此机会给幼儿讲解有关火山爆发的小知识,看似简单的小实验却蕴含着大道理。

总之,从幼儿园教学和家庭指导两方面出发帮助幼儿提升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有效助力幼小顺利科学衔接,同时将“双减”落实落细。

(文/姜芳)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芙蓉幼儿园)

猜你喜欢

幼小双减科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